星期二, 4 11 月

聊一聊去年的結婚數據:初婚人數首次跌破1000萬人

聊一聊去年的結婚數據:初婚人數首次跌破1000萬人

國家統計局最近出版的《中國統計年鑒2025》公布了2024年的結婚數據。

也是沒想到去年的數據趕在了今年四季度才發,不知道為啥,今年很多數據都比往年滯後了許多。

想來也是統計的工作不好搞啊,畢竟數據若是增長的還好辦,

要是下降考慮的事情可就多了,環比,同比,局部,趨勢……

算鳥算鳥,都不容易。

先看結婚數據。

2024年全年全國結婚登記是610.56萬對,這個我們年初二月其實已經知道了,但是這次數據更新了初婚人數和再婚人數。

數據顯示,去年我國初婚人數為917.23萬人,再婚人數為303.88萬人。

何亞福園地

從上圖可知:過去11年,初婚人口一直都是下降的,2024年初婚人數首次跌破1000萬大關。

13年初婚人數2385萬,去年是917萬,降幅61.5%。

這個降幅明顯超過了80後和90後的人口差距。

80後2.15億人,90後1.78億人,也就17.2%的缺口。

對於出生人口來說,初婚人數比結婚登記人數更值得關注,因為對於絕大部分中國家庭來說,結婚是生育的前提條件。

總之,初婚數據降到這水平,生育率其實就不用太糾結,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再看離婚數據,下面是2024年離結比排名前十的省份:

解釋一下離結比的概念,比如離結比50%,那就意味著每100對新人登記結婚時,有50對夫妻登記離婚。

雖然離婚和結婚的大概率不是同一批人,但是如果把時間拉長一點看,

對於超過半數的人來說,未來都會有比較大的可能會走到離婚那一步。

從數據看,85年那會兒,全國的離婚的才占結婚的5.5%,95年也就11.3%,到08年才20%。

我國的離結比在20%這個水平維大概持了十年,而30%只維持了兩年,40%也就兩年,到19年就飆升到50%了。

20年到22年這三年比較特殊,特別是21年出台了離婚冷靜期政策,把離結比壓回到了37%,但23年又回升到47%,24年又上了一個台階。

不過25年的數據應該會比較樂觀,因為今年在結婚不要戶口本+全國異地通辦組合政策下,二三季度的結婚數據都逆勢回升(迴光返照),大大增加了結婚人數這個分母。

但是部分省份的數據真就有點誇張了,比如東三省的幾個老大哥。

到底誰會成為第一個離結比超過90%的省份呢?

先拭目以待。

情況就是這麼一個情況。

結婚對數在縮,初婚人數也在萎縮,基數萎了,沒有量,也就不用談什麼操作了。

面對這樣冰冷的現實,我們也沒有坐以待斃,各地紛紛出台政策,試圖挽回局面。

比如延長婚假,全國現在已經有二十九個省份延長婚假。

山西、甘肅甚至給到了三十天。

但要我說,這更像是一種紙面上的慷慨。

多少人能頂住現實壓力,心安理得地休滿假期,恐怕要看各自的「八字」夠不夠硬了。

再比如婚姻登記「全國通辦」,取消戶口本限制。

這些舉措固然便利,卻顯得有些隔靴搔癢,也完全不解決實際問題。

當前的許多激勵措施,更像是一種「預期管理」,總希望用最小的成本,撬動最宏大的改變,達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

但面對生育窗口期正在快速關閉的90後群體,這種擠牙膏式的補貼,幾乎註定要錯過最後的時機。

現在每拖一年,就有幾百萬婦女「斷電斷水」,育齡婦女數量的減少,將是未來中國最大的隱患,就像一頭悄然而至的灰犀牛。

生育窗口一旦關上,可不是錢能解決的問題了。

更深層的問題在於,年輕人不願結婚的性質,可能已經發生了變化。

我感覺,以2022年為界,初婚人數下降的邏輯已然不同。

在此之前,核心矛盾是「結不起」

以棚改貨幣化為引爆點的房價飆升,疊加教育產業化的飛速發展,讓婚育成本如一座大山,壓得人喘不過氣。

這是一種源於外部成本壓力的被動選擇。

而2022年之後,矛盾的核心正轉向「不想結」

近兩年,資產價格有所回落(比較委婉的說法),部分教育資源也不再那麼緊俏,但年輕人對婚姻的熱情卻絲毫未見回暖,甚至在去年創下了十年來的最大跌幅。

這說明,在經濟增速放緩和對未來預期轉弱的大背景下,曾經被視為客觀障礙的外部問題,已經內化為一種主觀意願上的不願意。

不是不能,而是不想。

當「不想」成為主流時,所有「鬆綁式」的政策——無論是不限購的房子,還是不限戶籍的結婚登記——都將失去意義。

因為你無法叫醒一個裝睡的人,更無法說服一個從心底里就不想上路的人。

這些數字最終會反映在我們的生活里。

最直接的,還是房地產市場,也是種瓜得瓜了,可惜是無籽瓜。

以後會怎麼樣呢?

那當然是以後再說唄。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