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5 11 月

經濟學人:川普助力,習近平創造最「綠」紀錄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10月30日與美國總統川普在韓國會晤後,雖然美中達成貿易休戰,但對中國來說,美國的威脅依然芒刺在背,因此解決問題的良策就是把其他國家納入中國建立的秩序之中,也就是一帶一路。

美國貿易逐步脫鉤 疫後一帶一路再起

經濟學人2日報道,北京2013年一帶一路政策,吸引了約130個被稱為「全球南方」的貧困或發展中國家參與,旨在透過建設港口、鐵路、發電廠等基礎設施來促進經濟成長和貿易,並使中國國有企業取得大量契約。一帶一路在執行期間飽受詬病,尤其是在參與國背負沉重債務、破壞自然環境與新冠疫情等因素後,計劃推動速度放緩。

首先來看貿易數據。美國仍是中國商品出口的最大單一目的地,但自川普第一任期貿易緊張升高以來,美國在中國出口總額中的佔比已大幅下降──從2018年前9個月的近20%,降至2025年同期的12%以下。

根據標普全球(S&P
Global)的數據,2024年全球南方國家吸納了中國44%的出口,高於2015年的35%,並且這些國家佔據了中國全球貿易順差的一半以上(美國佔36%)。

根據澳洲格里菲斯大學亞洲研究所主任王珂禮(Christoph
Nedopil-Wang)與上海復旦大學綠色金融與發展中心合作發表的報告,在北京放棄新冠清零政策的2023年,中國一帶一路的投資與建設合約總額為924億美元。

2024年與2025年,一帶一路參與額大幅增長:2024年增長30%,達到近乎1,220億美元,是該計劃史上單年增幅最大的一次。王珂禮計算,2025年上半年再次打破紀錄,參與額超過1,230億美元,幾乎是2024年同期的兩倍。

經濟學人:川普助力,習近平創造最「綠」紀錄

川普與習近平10月30日在韓國達成美中貿易1年休兵,這可能會使得習近平加速推動一帶一路獲得良機。(資料照片/美聯社)

「小而美」摻雜「大而美」 川普助長一帶一路

2021年,針對外界的廣泛質疑,習近平宣布將轉向新的「小而美」策略:減少耗用大量混凝土的基礎建設支出,更多投入於醫療、綠能、電信等領域,並且不再在海外投資燃煤電廠。然而,過去幾年項目卻遠非「小而美」。僅今年上半年流向非洲的390億美元一帶一路資金中,近一半就來自奈及利亞一項價值200億美元的合約,該合約是由中國國有企業承建奈及利亞的油氣設施。

一帶一路的投資趨勢持續增加。根據王珂禮的統計,去年中企在海外的太陽能、風電及廢棄燃料發電投資總額達118億美元,年增24%,創下一帶一路歷史上「最綠」的一年。今年上半年,這類投資又新增97億美元。

這些發展不僅對面臨川普關稅衝擊的中企是一劑提振。習近平認為,一帶一路同時也帶來地緣政治紅利。自2013年以來,一帶一路涉及中國在150個國家的投資與合約總額超過1.3兆美元,中國希望這些資金能促使各國從聯合國開始,在多邊論壇上支持中國,例如支持中國不排除武力統一台灣的敘事。

雖然有些國家可能會抱怨一帶一路帶來的貿易失衡或債務問題,但中國提供的技術和建設能力較難取代。中國希望這些國家認為自己幾乎沒有其他選擇,只能支持中國成為替代性世界秩序的設計者。正如中共黨刊近期所言,一帶一路將有助於創造「全球治理的新典範」。在川普帶來的混亂世界中,習近平依然看到了中國的發展機遇。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