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6 11 月

擺上高校食堂窗口的帝王蟹,引起了一輪討論

擺上高校食堂窗口的帝王蟹,引起了一輪討論

一隻擺上高校食堂窗口的帝王蟹,引起了一輪討論。

11月1日,南京大學多名學生髮帖稱,南大仙林校區第九食堂新開的「漁船海鮮」窗口展示多種鮮活海鮮,其中帝王蟹(4.2斤)標價為999元一隻,長腳蟹(1.9斤)標價為348元一隻。此外,該食堂檔口還有158元一隻的波士頓龍蝦、68元一條的石斑魚可供選擇。

南京大學食堂供應的帝王蟹

「帝王蟹—學生食堂」,兩個概念同列,吸引了大量眼球,批評當然也就不可避免。批評者認為,大學食堂引進高端海鮮,有鼓勵學生高消費、與勤儉節約理念相悖之嫌。只需要兩個簡單的形象,人們就可以輕易構建起一種價值衛道士的立場。

高檔餐廳里,一道帝王蟹往往要千元起步,價格高昂。帝王蟹因而不僅是食材,更與「高端」和「奢侈」的消費符號掛鉤。這與人們印象中的大學食堂,形成了鮮明反差。

反對帝王蟹出現在高校食堂,初衷不難理解:作為保障師生餐飲需求的服務主體,食堂被期待供應「物美價廉」的餐飲,而非製造出消費分化。

道理顯然也是對的。在同一個校園接受教育的學生,應當盡量生活在價值取向「單純」而非攀比的環境中。對具有教育導向功能的高校來說,食堂乃至高校服務本身,通常承載著樸素、平等的期許。而不讓奢侈餐飲進校園,也被賦予一種守住價值底線的象徵意義。

問題在於批評所基於的事實成問題。

「帝王蟹進高校食堂」是一種片面化的「景觀」呈現。它漂浮在互聯網,缺少前因後果,我們極容易攫取其中最獵奇的部分,加以猛烈批判,而非形成完整的評價。

公開信息顯示,南大仙林校區第九食堂於2017年開業,其定位是提供區別於普通學生食堂的精緻餐飲。當時,連鎖烘焙品牌巴黎貝甜在這裡落地亞洲最大門店,面積有335平方米。

南大巴黎貝甜用餐區

這家食堂也並不由南大後勤集團直接運營,而是採取社會化運營方式。今年8月,南大發布公告,稱為進一步豐富學校菜肴品類、提升伙食質量、滿足師生日益增長的個性化飲食需求,決定對仙林校區學生第九食堂進行公開遴選,選擇1家餐飲公司負責食堂整體委託加工合作管理,所有窗口由中選單位自營。

也就是說,「999元帝王蟹」由中標方自營,是高校範圍內的市場化行為。

「帝王蟹進高校」背後,正是高校後勤服務市場化的大背景。

今年4月,南大食堂曾推出「你來點菜我來做」活動,有學生在留言板留下了一句玩笑的「我想吃帝王蟹」。儘管相關負責人澄清,此次帝王蟹供應並非回應當時的「許願」,但也體現了高校後勤嘗試創新服務、離學生更近的一貫努力。

多位南大學生對南風窗表示,仙林校區除第九食堂外,還有第四、五、六等多個學生食堂,菜品均價在15元左右;即便定位稍顯「豪華」的第九食堂,其過往菜品價格水平也在人均15-50元間浮動。相關負責人也對媒體表示,由於養蟹的玻璃水池空間有限,每天僅供應一隻帝王蟹。

上述學生提到,南大在「普惠」「平價」餐飲方面也有諸多舉措。食堂里有1分錢的暖心早餐、7到10元的「學子套餐」,午晚餐提供甜咸兩種免費湯品。想吃主食,也能花1.5元點一份陽春麵或蛋炒飯。

南大食堂「學子套餐」

與之相對,「帝王蟹」僅在一個食堂窗口限量售賣,並且處在試運營階段。在南大的餐飲體系里,將其定位為服務形態的試水、創新更為恰當,僅僅是眾多選擇中的一種。

由一隻「帝王蟹」引申到高校內的奢靡消費,是典型的滑坡謬誤——將單一、局部的對象擴大化,提前預演災難化後果,而對高校原本的餐飲供應和價格系統視而不見。這悖離了市場「你情我願」的自然發展,也是對大學生認知和判斷能力的不信任。

難道一隻帝王蟹,會輕易撼動一所高校的價值天平嗎?

涉及教育話題,人們對「平等」格外敏感。正如有的聲音說,帝王蟹進入高校食堂,會助長學生之間的攀比和自卑心理,就如同他們敏銳意識到,現在小學生之間也越來越愛攀比文具了。對學生來說,保持知識和技能的純粹學習,始終是主線任務。

這樣的看法或許更適用於高中以前的階段,而非大學校園。

大學是一名學生邁向社會的預備期,與社會的交接極其緊密,鼓勵個性化發展與個體的獨立思考。當代大學生通過實習、調研、社會實踐,正在密切接入社會,並非封閉在象牙塔里「掉書袋」的讀書士子。學習以外的部分,讓他們深度「社會化」,甚至要重於課程本身。

《安娜》劇照

另一方面,數字時代的商業邏輯也在加速滲透校園。在線下,海底撈、星巴克、麥當勞、肯德基等知名品牌紛紛入駐校園,觸達大學生群體,高校食堂變成了「輕商場」;在線上,各大社媒平台則通過「校園博主招募」,將學生捲入內容生產與消費的鏈條,培養「校園KOL」。

在這樣的現實語境下,高校——這個連每個人的課表都各不同的地方,又如何要求絕對「均一」的服務供給和「價值導向」?如此要求食堂,未免刻舟求劍。

況且,對於家庭存在困難的學生來說,進入大學後,來自消費差距上的衝擊是方方面面的。如果大學內客觀存在的消費分化讓人內耗,至少食堂在其中的影響作用相當有限。

這並非否認高校食堂應該在消費理念上發揮正確的引領導向。南大與「吃」的確淵源匪淺,它的校訓最早是「嚼得菜根,做得大事」,以「嚼菜根」激勵學生在艱苦環境里堅守理想。1947年,在國民黨發動內戰的背景下,當時的中央大學學生髮起「反內戰、反飢餓、反迫害」運動,至今,南大每年校慶會為全體學生髮放餐券,提醒學生記得前輩的民族傲骨。

可見,關於「吃」的價值引導,不只體現在一道菜的價格表象,也不體現在外部看客如何在價值上自我打雞血。食堂的供給,應當是面向市場的開放選項,允許不同需求、不同能力的學生自主選擇,這本來就不是適用令行禁止原則的領域。

其實對於家庭經濟條件存在差異的學生,更需要問的是,大學能為他們提供哪些制度的「梯子」。在這方面,南大做出了相應的努力。例如,每年為上百名困難學生提供勤工助學崗位,實施一項名為「雨花斑斕」的針對性成長計劃,幫助這些學生在英語口語、自信心、人際溝通、體育健康、辦公技能、形象與禮儀等方面提升素養,彌合成長背景差異帶來的差距。

相比單一的食堂服務和消費差異之爭,對於弱勢成長背景的大學生,這些從技能素養到心理能力的綜合「社會化」培養,更加重要,更值得投入關注。

11月4日,南大方面回應,相關食堂窗口已經撤下帝王蟹等食材。

可以理解。在一個只在意衝擊性的意象、很少人關心全面的事實、百口莫辯的輿論場域,儘快離開這無謂的糾纏,也是安心干實事的需要。走為上策。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