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6 11 月

馬姆達尼的驚人政治逆襲:紐約選舉夜七大看點

34歲的州議員佐蘭·馬姆達尼於周二當選紐約第111任市長,藉助一股歷史性的熱情浪潮,全美最大城市迎來了世代更替與意識形態變革的時刻。

美聯社在投票結束僅35分鐘後即宣布了結果,這場自6月民主黨初選便埋下種子的政治逆襲終成定局。從初選到大選,馬姆達尼始終以壓倒性優勢擊敗了前州長、出身紐約政治世家的安德魯·科莫,以及他身後那些資金雄厚的超級政治行動委員會。

周二的選舉結果充分表明,馬姆達尼通過團結年輕選民與皇后區的工薪階層移民社區,成功地建立起全新的支持者聯盟。與初選相比,他在工薪階層黑人與拉丁裔社區的支持率也顯著提升。

以下是選舉之夜的七大看點:

馬姆達尼獲得了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紐約市長選舉的最高票。

在全美投票率低迷的時代,周二的紐約市長選舉熱度空前,投票人數接近半個世紀以來的最高水平。

超過200萬紐約市民前去投票,這一數字幾乎是四年前市長選舉110萬投票人數的兩倍。在布魯克林、皇后區和曼哈頓的一些地區,投票率直逼總統大選規模。

馬姆達尼直接推動了這場投票熱潮——他成為自1969年約翰·林賽以來,首位在五個行政區獲得超百萬選票的市長候選人(儘管當年總投票數2,458,203人仍略高於本周二的票數)。

馬姆達尼建立了他自己的民主黨人新聯盟。

數十年來,紐約市的民主黨人一直依靠相對固定的聯盟取勝:曼哈頓與布魯克林的白人自由派、黑人與拉丁裔選民、極端正統派猶太社區及少數其他移民群體。

初步計票結果顯示,馬姆達尼重新調整了這一聯盟的結構,他構建的新聯盟可能改變紐約未來數年的政治版圖。

他在布魯克林富裕的「褐石帶」贏得了40至50個百分點的巨大優勢,橫掃曼哈頓北部,並在布魯克林和布朗克斯歷來以黑人和拉丁裔為主的地區以較小優勢獲勝。

科莫則在正統派猶太人選區中遙遙領先,獲得接近80%的選票;同時,他還贏得了曼哈頓和布朗克斯河谷區大量更自由派的猶太選民的支持——這些選民通常都會支持民主黨候選人。

但即將成為紐約首位穆斯林和南亞裔市長的馬姆達尼通過贏得兩個長期被民主黨忽視的群體彌補了這些損失:布希維克與威廉斯堡等士紳化社區的年輕居民,以及皇后區與布朗克斯的計程車司機、小雜貨店老闆等南亞工薪階層移民。

科莫雖壓制了他的共和黨對手——但還不夠。

眼見選情告急,這位終身民主黨人發動了一場激烈的、有時甚至醜陋的競選攻勢,試圖從共和黨候選人柯蒂斯·斯利瓦那裡拉走支持者。

他在福克斯新聞和保守派電台上鋪天蓋地地投放廣告,甚至在一位喜歡發表極端言論的電台主持人聲稱馬姆達尼會為「類似9·11的恐怖襲擊」歡呼後,與對方一起大笑。他成功爭取到關鍵共和黨人的背書,更在選舉前夜獲得特朗普總統的公開支持。

科莫向右派選民傳遞的信息非常直白:「他贏不了。你要是打算投柯蒂斯的票,不如省點事,直接投馬姆達尼吧。」

這番操作成效顯著:科莫在史坦頓島與布魯克林南部的共和黨票倉輕鬆取勝。斯利瓦在周二夜晚僅獲得7%的選票。

然而這一切仍不足以扭轉科莫的敗局。

儘管投入了4000萬美元,超級政治行動委員會仍未能讓科莫取得勝利。

比爾·阿克曼與前市長邁克爾·布隆伯格等億萬富翁向支持科莫的超級政治行動委員會注資數百萬美元,希望擊敗馬姆達尼。

在廣告和社交媒體上,他們集中攻擊馬姆達尼自稱是民主社會主義者這一點,挑剔他在加沙戰爭問題上的立場,並強調他相對缺乏經驗。

到了選戰末期,這些政治廣告淪為馬姆達尼所稱的「赤裸裸的偏見」和恐伊斯蘭。一個名為「為了我們的城市」的超級政治行動委員會在廣告中將馬姆達尼微笑的照片置於坍塌的世貿中心背景前。

支持科莫的超級政治行動委員會籌得超過4000萬美元,而支持馬姆達尼的僅籌得約1000萬美元。根據競選財務委員會記錄,「修復城市」組織投入了逾2900萬美元為科莫造勢,並攻擊他的兩位對手。

但這些資金並未成為決定性因素。

馬姆達尼成功將這些攻擊塑造為富豪阻撓紐約市民追求更優質生活的例證——他早前曾提議通過對富豪徵稅來資助其部分競選政綱。

馬姆達尼在工薪階層的黑人與拉丁裔社區取得了進展。

初選期間,馬姆達尼在部分工薪階層黑人與拉丁裔選區戰績不佳。但在周二夜晚,他大幅逆轉了這一局面。

在已完成近90%計票的情況下,馬姆達尼在布朗克斯區以11個百分點領先,這與初選時在該區落後科莫18個百分點的局面形成驚人逆轉。

在布朗克斯金斯布里奇等工薪階層社區,科莫初選時曾領先馬姆達尼近兩個百分點,而本周二馬姆達尼在該地反超14個百分點。

在布魯克林布朗斯維爾這個全市經濟最困頓的社區之一,馬姆達尼領先18個百分點——而科莫在初選時曾於此地大勝40個百分點。

初選後的形勢發生了轉變。馬姆達尼表示,在那些他此前失利的社區,一些地方開始向他敞開大門。作為民主黨市長候選人,各社區組織紛紛希望與他會面,而他突然發現,幾乎每個星期天自己都被邀請到教堂講壇上發言。

競選團隊還著重強調馬姆達尼的可負擔性政策,不僅能幫助布朗斯維爾的一個四口之家,同樣也能惠及剛搬到城市的年輕人。

紐約勞工家庭黨聯合主任安娜·瑪麗亞·阿奇拉指出:「這場選舉勝利毫無疑問屬於工薪階層與中產階級——他們早已對那個只會讓困境中人們忍耐等待的政治體系深感不滿。」

安德魯·科莫的時代已經走到盡頭。

曾幾何時——就在不久前——67歲的科莫不僅是紐約最具權勢的民主黨人,更被普遍視為入主白宮的潛力人選。

但在周二晚,當他在短短五個月內遭遇第二次慘敗時,那一切恍如隔世。計票結果顯示,他保住了部分黑人選民和許多猶太裔民主黨人的支持。然而這位終身民主黨人在對馬姆達尼發動焦土戰略後,他在眾多共和黨選區的得票率遠勝於傳統的民主黨票倉。

科莫也許還會再次參選其他職位,但在他和其父馬里奧·M·科莫統治數十年之後,許多選民表示他們已經厭倦了。

「我們需要一個願意為紐約市翻開新篇章的人,」35歲的布魯克林室內設計師亞歷克西斯·皮爾森說道。

「科莫?」她補充道,「已經是過去式了。」

富人們舉棋不定。

這次選舉在許多方面都與紐約市不斷攀升的生活成本有關,也反映出貧富分化問題。顯然,富人們自己也無法就投給誰達成一致。

居住於薩頓坊、去年收入近500萬美元的科莫顯然對幾個街區外上東區的鄰友們具有吸引力——長期以來,那裡都是紐約超級富豪的堡壘。他在從東區59街到102街毗鄰中央公園的每個街區都取得勝利,並橫掃周邊眾多區域。

這位前州長還贏得了偏自由派但仍屬富裕的上西區的大部分選票,以及平均房價超300萬美元的翠貝卡區的多數票源。

而身為著名電影導演與哥倫比亞大學教授之子的馬姆達尼則成為布魯克林頂級精英社區的選擇。他在布魯克林高地、科布爾山、公園坡與福特格林等地獲得驚人勝利——這些地方近幾十年來匯聚了富裕專業人士與創意領域人才。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