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7 11 月

新曼哈頓計劃?賀建奎前妻發起「基因編輯嬰兒」瘋狂行動

據《自然》頭條報道,由賀建奎前妻凱西·蒂創立的美國生物技術公司「曼哈頓基因組學」宣稱要重啟「基因編輯嬰兒」。

2018年,賀建奎擅自編輯人類胚胎以增強它們艾滋病免疫力,兩名基因編輯嬰兒隨之誕生,賀建奎因「非法行醫」被判處三年監禁。此後,多國收緊監管,例如美國FDA不批准基因改造胚胎的臨床應用。

凱西·蒂此舉是要打破禁區嗎?

新曼哈頓計劃?賀建奎前妻發起「基因編輯嬰兒」瘋狂行動

賀建奎前妻Cathy Tie創立新公司,重啟胚胎基因編輯

·新一代的科技反叛者,不再遵循傳統科學界的緩慢的研究步伐和共識建立,而是利用社交媒體和商業運作,試圖強行將未來拉到眼前。

2025年9月7日,加拿大華裔企業家Cathy
Tie在視頻網站Youtube發布了一則視頻。視頻中,伴隨著專輯《Barbie》(「芭比」)的音樂旋律,Cathy
Tie慵懶起床,隨後在自家客廳中高調宣布其新公司「曼哈頓基因組學」(Manhattan
Genomics)的成立,並直言將重啟編輯人類胚胎的計劃以創造能抵抗遺傳疾病的「超級嬰兒」,像「曼哈頓」原子彈計劃那樣改變歷史。

這段視頻僅有700多次的觀看量。然而在11月3日,科學期刊《自然》發布的新聞,將Cathy
Tie和她的公司推到了聚光燈下,引起了科學界和商業界的注意。

這不是Cathy Tie第一次攪動輿論。今年4月,Cathy Tie宣布與被外媒稱為「中國的科學狂人」(Chinese
Frankenstein)的賀建奎結婚,旋即又在7月宣布離婚,這段「閃婚閃離」被媒體爭相報道。賀建奎在2018年將基因編輯過的嬰兒胚胎植入母親子宮,使其具有對艾滋病的天然抵抗能力,引起軒然大波。2019年,深圳市南山區法院按照非法行醫等罪判處其3年有期徒刑。

Cathy
Tie這一系列操作究竟是推動人類未來的宣言,還是一場精心策劃的商業炒作?她的宣言再次將胚胎基因編輯這一議題呈現在公眾面前。

從「科學狂人」的新娘到「基因曼哈頓計劃」

Cathy Tie曾被認為是創投圈的「神童」。她18歲時獲得億萬富翁Peter
Thiel設立的獎學金,隨即從多倫多大學退學,創辦了自己的第一家基因檢測公司。隨後,她登上福布斯「30位30歲以下精英榜」,以特立獨行的「反叛者」形象在科技圈嶄露頭角。

2023年,她與一名被稱為「生物黑客」的藝術家Josie
Zayner合作,成立「洛杉磯計劃」公司,宣稱要創造夜光兔子作為寵物,甚至要為馬的胚胎添加角基因來製造「獨角獸」。一位曾投資她的風險投資家評價她「極度非凡」,並讚賞她「對社會認可的需求很低,思想和行動常常不落俗套」。

真正讓她進入全球公眾視野的是她與賀建奎的結合。賀建奎在出獄後一直試圖重返科學界,他的社交媒體賬號起初分享著生活點滴和對基因編輯技術的謹慎承諾,但從2024年底開始卻畫風突變。一系列配著激昂宣言的自拍和「早上好家人們,今天你編輯了多少胚胎?」(Good
morning bitches. How many embryos have you gene edited
today?)這類有「梗」的帖子讓他的賬號迅速走紅。

事後,賀建奎在回復《麻省理工科技評論》(MIT Review)的郵件中承認,這一切的幕後推手正是Cathy Tie。

4月15日,賀建奎宣布成立「Cathy
Medicine」公司,繼承他編輯人類胚胎的「使命」。三天後,兩人宣布結婚,並高調曬出中式婚禮照片。但這場被外界視為行為藝術、商業聯盟和愛情故事混合體的「婚姻」,僅僅維持了三個月。據報道,Cathy
Tie在7月份便宣布兩人已經分手。

這段短暫而高調的關係,為Cathy
Tie積累了無可比擬的知名度和爭議性。她宣布自己成為「曼哈頓計劃」的掌舵人,一個試圖將科學禁區商業化的「開拓者」。

胚胎基因編輯:技術黎明還是倫理深淵?

「從技術角度來看,對人類胚胎進行基因編輯來預防疾病是可以實現,尤其是針對那些基因突變導致的遺傳性疾病。」華東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上海市調控生物學重點實驗室、醫學合成生物學研究中心研究員葉海峰告訴澎湃科技,「但這種技術涉及倫理問題,並且有太多不可控因素。」

Cathy
Tie在視頻中反覆強調,她的公司將致力於「治癒疾病」,而非製造「人工設計的嬰兒」。「體細胞基因療法治療鐮狀細胞病(一種遺傳的血液疾病)的費用是每位患者每劑200萬到300萬美元。絕大多數美國人都負擔不起。這就是我們關注生殖基因療法的原因……我認為,我們有責任與那些患有可怕疾病的患者討論,如果他們有機會不將疾病遺傳給後代,他們是否想要這個選擇。」

她所說的「生殖系基因編輯」(即胚胎編輯),與很多已經獲批上市的藥物所採用的「體細胞基因編輯」有著本質區別。後者只修改患者特定組織(如血液幹細胞)的基因,不會遺傳給後代。而前者則在生命最初的胚胎階段進行修改,這意味著所有細胞都將攜帶這種改變,並且會永久地傳遞給未來的世世代代。

這正是該技術最大的風險所在。現有基因編輯工具可能產生脫靶效應(非預期的基因改變),這會在胚胎髮育的關鍵階段引發嚴重的後果。另外,許多遺傳病可以通過現有的胚胎植入前遺傳學診斷(PGT)技術進行篩查,從而選擇健康的胚胎進行移植,這使得直接編輯胚胎的必要性受到質疑。這些也是當年賀建奎受到指控的主要原因。

對此,Cathy
Tie反駁稱,技術已經今非昔比,相比賀建奎使用的傳統CRISPR-Cas9技術,更新的「鹼基編輯」和「先導編輯」技術更為精準,無需切斷DNA雙鏈,從而可以避免傳統方法可能導致的染色體劇變。

然而,這些新技術本身仍需在胚胎中進行大量研究,沒有證據表明它們對胚胎的後續發育會有什麼樣的影響。另外,科學家們仍然在試圖理解複雜的基因調控網路,關閉某幾個基因是否真的能夠毫無風險地消滅疾病,仍然是未知數。

賀建奎事件之後,全球各國加速了對胚胎基因編輯的立法和監管。世界衛生組織(WHO)以及多個國際科學組織明確呼籲,暫停所有將經過基因編輯的胚胎用於臨床妊娠的嘗試。允許在嚴格監管下的基礎研究,但嚴禁將其付諸實踐,直到其安全性、有效性和倫理問題得到充分解決。絕大多數國家都立法禁止或嚴格限制以生殖為目的的胚胎基因編輯。

Cathy
Tie對此不屑一顧,稱其為「處理這個複雜問題的懶惰方式」,並認為禁令只會將研究推向監管缺失的地下。「如果你有工具去糾正一個可以傳給後代的致病突變,那麼做與不做,哪個更符合倫理?我認為,阻止這個突變會更符合倫理……我們不應該因為這項技術尚未成熟就永遠不去觸碰它。」她說。

科技反叛者的商業秀

「基因編輯療法關鍵看如何編輯,編輯什麼,具體解決的是什麼問題。」葉海峰告訴澎湃科技,「有時也是博眼球,造勢。」Cathy
Tie的種種行為,無不透露出一種精心計算的商業邏輯:在當今的創投環境中,爭議即流量,流量即資本。

從她早年用基因編輯製造發光兔子和獨角獸的噱頭,到與賀建奎的高調婚姻,再到如今自封「生物科技芭比」並啟動「曼哈頓計劃」,Cathy
Tie通過挑戰科學與倫理的邊界,將自己塑造成一個敢於「捅破天」的顛覆者形象,從而吸引不同領域中那些偏愛反叛者的風險資本,並已經獲得了數百萬美元的投資。

在她的敘事中,傳統的生物倫理學家和科學家是阻礙進步的保守派,而她和她的支持者則是為患者福祉奔走的「普羅米修斯」。Cathy
Tie巧妙地將科學界的反對聲音描繪成對患者痛苦的漠視,從而佔據道德高地。她聲稱要以透明的方式推進研究,避免重蹈賀建奎的覆轍,更像是一種公關策略,用以消解公眾對技術風險的擔憂。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在一篇報道中指出,胚胎基因編輯的商業故事中出現的三個人是三種典型:賀建奎代表「被唾棄的先驅」、Josie
Zayner是「行為出格的生物黑客藝術家」,而Cathy
Tie則是「深諳媒體之道的企業家」。他們代表了新一代的科技反叛者,不再遵循傳統科學界的緩慢的研究步伐和共識建立,而是利用社交媒體和商業運作,試圖強行將未來拉到眼前。

Cathy
Tie的「曼哈頓基因組學」究竟會像她所承諾的那樣為人類帶來治癒頑疾的福音,還是成為另一個博眼球的商業秀,目前無人能下定論。一般人或許更應該關心的是,在基因編輯技術飛速發展的趨勢下,當越來越多的應用從概念變成現實,我們應當如何在希望與風險之間進行抉擇。

參考文獻:

1.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5-03554-y

2.
https://www.thefp.com/p/the-bride-of-chinese-frankenstein-and

3.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WCrXJaM7tg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