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7 11 月

媽媽在女兒書包中發現恐怖解剖圖,不可簡單視為小孩子的「惡作劇」

極目新聞評論員 屈旌

11月3日,江蘇南通一位家長檢查女兒書包時,發現一張內容詭異的手繪解剖圖,標註著「王曦解拋(剖)圖」,含「用刀分解」「挖眼睛」「抽血」等步驟描述。

經查,學校老師稱畫中人物是學校的美術老師,該畫並非當事家長的女兒所畫,而是其他同學畫完後塞進去的。目前,校方已對涉事學生進行批評教育,涉事孩子已和解。

媽媽在女兒書包中發現恐怖解剖圖,不可簡單視為小孩子的「惡作劇」

目前的報道並未透露涉事孩子的年齡和就讀年級,但從畫上的字體和筆觸來看,作畫者相當稚氣,與充滿暴力和血腥暗示的畫面形成鮮明對比。畫上被「分解」的竟然還是學校老師,這背後究竟暗藏著什麼樣的心理,令人細思極恐。更讓人驚異的是,這畫還是三名同學一起畫的,畫完塞在同學書包里,顯然帶有「嫁禍」的意思,這一行為又隱藏著什麼動機?孩子本該是純真浪漫、用畫筆描繪陽光彩虹的年紀,究竟為何會在畫作中透露出如此負面的情緒?

從校方和家長的回應來看,這件事似乎已經「圓滿解決」,畫畫的孩子找到了,也批評教育了,孩子們也和好了,可以翻篇了。但細想起來,事情依然充滿疑點,背後的深層問題似乎被掩蓋了——為什麼孩子會畫老師的解剖圖?是和老師之間有什麼矛盾,還是源於其他長期壓抑的不良情緒?為什麼這些孩子會把畫塞進同學書包?

簡單的批評教育或許能暫時平息事態,卻無法觸及問題的根源。倘若不深入探究孩子的心理動機,不通過專業心理評估介入疏導,類似的暴力想像可能不會消失,反而會以更隱蔽的方式繼續滋生,甚至升級為實質性的行為。

更令人擔憂的是,這種「暗黑系」創作並非個例。當事家長在回復網友時透露,女兒此前已收到5封恐怖信,評論區還有其他家長也反映,孩子沉迷此類畫作,說現在就流行這種「暗黑系」。當「恐怖元素」成為孩子間的「流行符號」,當暴力表達被當作「新潮玩法」,我們不能再將之簡單歸咎於「孩子不懂事」。

這些暗黑文化的傳播路徑是什麼?是網路短視頻的不良引導,還是同伴間的盲目跟風?是現實中情緒無處宣洩的轉移,還是對成人世界暴力場景的模仿?若不斬斷這些文化傳播的鏈條,不糾正孩子們對「酷」與「美」的扭曲認知,心理健康的隱患便會像毒藤蔓一樣在校園裡悄然蔓延。

畫紙雖小,卻像一面鏡子,照齣兒童心理健康管理的緊迫性。面對此類事件,學校和家長需要跳出「息事寧人」的思維,更敏感、更重視,也更加嚴肅地對待,不但要更加慎重地處理這件事,平時也不能只盯著孩子的學業成績,要更關心他們的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

學校要建立常態化的心理監測機制,讓心理老師不再是「擺設」,能及時發現孩子情緒的異常波動,並對行為異常的孩子進行系統評估和心理輔導;同時,也要通過課堂教育、團體活動等方式引導學生學會健康表達情緒。家長也要多關心孩子的社交動態與精神世界,加強日常的溝通,傾聽孩子的心聲,察覺他們隱藏在「玩笑」或「塗鴉」中的真實情緒,並及時給予引導和糾正。

孩子的身心如同拔節生長的稚嫩樹苗,需要陽光雨露的滋養,也需要及時修剪歪斜的枝丫。面對「暗黑畫作」,我們絕不能以「惡作劇」為由輕描淡寫,唯有深挖根源、精準干預,才能為孩子們築起一道堅實的心靈防線,讓他們在陽光下真正健康成長。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