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7 11 月

90後穆斯林勝選紐約市長 自作自受算不算一種自由?

烏托邦的風險與理性的自負。

當地時間11月4日,紐約市進行市長選舉,34歲的州議員佐蘭·馬姆達尼當選紐約市第111任市長。

馬姆達尼在此次選舉中創造了多項記錄,首先,此次選舉是一場「三方戰」中罕見的大勝,他以58%的得票率橫掃了前州長安德魯·庫莫和共和黨候選人柯蒂斯·斯利瓦,成為這座城市第111任市長。同時,他也是紐約歷史上第一位穆斯林市長,還是第一位南亞裔市長,更是百年來最年輕的市長。

90後穆斯林勝選紐約市長 自作自受算不算一種自由?

雖然「標題黨」的標籤化的解讀並不嚴謹,但為了更方便快速的理解,以「極左翼穆斯林當選紐約市長」似乎最能幫助不了解此事的人,理解這次選舉的重要性。

事實上,馬姆達尼和他的支持者也並不諱言自己的政治綱領和主張,在勝選集會上,馬姆達尼公開叫板總統特朗普,要電視機前的他「把音量調大,仔細聽著」,他和他的支持者要讓紐約張開懷抱,擁抱你(特朗普)不喜歡的移民。要對富人徵收重稅,要推動福利制度改革,給貧困人口多發福利……「如果你想擊敗我,那你要擊敗我們所有人」。

這是一個相當集體主義,甚至可以說有非常社會主義味道的政治宣言,它直指美國社會長期存在的結構性矛盾,將階級議題重新帶回公共討論的中心。事實上,馬姆達尼的勝利不僅是身份政治的突破,更是一次對主流經濟政策的挑戰,標誌著至少在紐約,基層左翼力量已經取得實質性進展,也為全美範圍內反緊縮、反排外的政治運動注入了新動力——而這,其實僅僅發生在特朗普重回總統寶座一年之後。

實際上對馬姆達尼勝選可能帶來的連鎖反應,特朗普是懷有深刻警惕的,紐約畢竟是特朗普家族起家的地方,雖然長期比民主黨所盤踞,但上台這麼一個極左派也是特朗普萬萬不能接受的。

更何況,距離911僅僅過去了24年,紐約如果真的選出了一位穆斯林市長,這很難不讓人聯想到美國保守派所憂心的穆斯林對美國發動「靜默聖戰」是否正在向著勝利推進。

所以特朗普是極力阻止這種對其最糟糕的情況出現的,早在馬姆達尼勝選前,他就公開稱其為「我的小共產主義市長」,將馬姆達尼列入攻擊目標。

選舉前夕,特朗普甚至不惜公開支持前州長科莫,後者是老派民主黨人,並之前對特朗普多有不敬之詞。

馬姆達尼勝選今後,特朗普則威脅稱,若馬姆達尼推行他不認可的政策,紐約將成為他與美國各城市的鬥爭中的下一個目標,屆時可能會切斷聯邦資金,甚至部署國民警衛隊進入紐約以維持當地秩序。

這話可能並非完全的危言聳聽,因為馬姆達尼這個人在大學時代就以組件支持巴勒斯坦、反對以色列的學生社團賺取了政治上的第一桶金,在美國,挺巴還是挺以並不僅僅是一個外交問題,而相當程度上標明了政治人物對宗教文化和社會秩序的某種態度,一般來說,對巴勒斯坦抱有同情的美國政客,同時也會較為同情「按提法」和「零元購」,馬姆達尼就屬於此類,早年間他曾經蔑稱紐約警局為「合法黑幫組織」和「流氓團伙」,在其明年1月上台後,紐約警權的削弱很可能成為某種必然,而考慮到這座城市貧富差距的巨大和積累的底層怨氣,一旦隨之發生惡性事件,特朗普動用總統權力部署國民警衛隊似乎也就不那麼離奇。

但一旦事情進展到那一步,將是美國自小石城事件之後時隔半個世紀,聯邦權與各州、市的地方自治權發生嚴重的衝突,四捨五入一下,似乎也可以視為很多人熱望的「美國內戰」了。

從家庭出身分析,馬姆達尼這個人確實相當特別,此人1991年出生在烏干達,但其家庭卻是絕對的左派高知精英,其父親是著名人類學家馬哈茂德·馬姆達尼,以研究和揭露西方殖民史並譴責政治暴力聞名;母親米拉·奈爾則是獲得過奧斯卡提名的好萊塢著名導演;光看這個家庭配置你就能理解為什麼馬姆達尼有那樣的政治觀點——父母一個搞學術、一個搞電影,都是那種需要構築自身的極端表態才能夠搏出位的行當,而他們的兒子則投身政治界,但政治與單純的學術或藝術都不同,它不能在理想的環境中「純理論運行」,它需要務實,而從這一點上看,馬姆達尼的施政綱領是值得懷疑的——

凍結一百萬套租金管制公寓的房租;公共巴士全線免費;6周到5歲的孩子享受免費托兒;每個區建一座市政超市,平抑菜價;未來十年新建二十萬套100%「可負擔性」住房,幾乎像是一個「社會主義烏托邦」……

可問題是,紐約市政府想搞這些,資金從哪裡來?光削減紐約警察的經費怕是不夠的。馬姆達尼給出的答案,是向年收入五十萬美金以上富人加稅,向企業加稅,加很多稅。

可接下來的問題,紐約作為世界資本金融的「首都」,華爾街之狼們的樂園,它的經濟長期繁榮的原因,就在於有大量各個行業的高收入精英,現在馬姆達尼試圖通過加稅的方式向富人和企業伸手,去「劫富濟貧」,但富人並不是萬花筒,企業也不是無休無止的「財富許願機」,萬一稅收的太狠,富人們紛紛用腳投票,離開紐約、另尋他處,又當如何呢?

美國歷史上並不是沒有出現過這種情形,曾經的「汽車城」底特律,就曾經因為人口種族變遷,代表中下層黑人工人利益的市長輪番上位,政府為了討好中底層民眾,無限制的推動烏托邦政策,並且增加稅收,最終導致了富裕精英人口的大規模遷出,進而導致了底特律的破產。

眼下的紐約,從各方面看
,似乎都又重蹈底特律悲劇的跡象。馬姆達尼在競選期間一再強調的一個概念就是「可負擔性」,意思是他治下的紐約在住房、醫療、食品等各方面的基準底線應該至少是「可負擔」的。可是哪怕不懂經濟學,稍微懂一點哲學常識,你也應該知道,權利、福利不可能被憑空創造出來,它只有在與義務相匹配的時候,政府的許諾才會有意義。「可負擔性」這個看似很美好的辭彙背後,一定有人要付出代價,按照馬姆達尼目前的許諾,這個代價會交由企業和富人來付,可是紐約是個自由的城市,而不是個封閉的城堡,等到企業和富人們紛紛遷出之後呢?窮人們會發現,最終「可負擔性」許諾造就的龐大政府負擔,遲早還是要落到窮人們自己的頭上。只是,過去的紐約,可能如馬姆達尼所批判的,繁榮有餘福利不足,馬姆達尼的極左觀點試圖損繁榮而補福利,但到頭來,很可能卻是繁榮與福利的共同失卻。

欲以自由換取保障者,終究兩者皆無。這是哈耶克曾經的警告。馬姆達尼的「可負擔性」怎麼看都只是「保障」換了個辭彙而已,他並沒有在說什麼新東西,正如作為市長的他不可能憑空為社會創造財富,而只能調節財富的再分配而已。

但不管怎樣,馬姆達尼的當選已經成為了一個事實,他的當選在很大程度上與川普當年的第一次勝選有異曲同工之妙——競選資金只有其主要競爭對手的十分之一,無法依賴傳統媒體,而必須仰仗tiktok等社交平台,但卻最終異軍突起,獲得了成功。特朗普或馬姆達尼,極右或者極左,他們的誕生並非偶然,除了新技術的加持,美國人對現有狀態的失望,傳統美國夢的無法持續,是他們崛起的共同原因。

「過去二十年,紐約為富人減稅兩百億,結果房租漲了70%,托兒費漲了90%,我們試錯夠久了。」這是馬姆達尼用以說服紐約選民投票給他的競選口號,他說的很可能是個事實,但有兩個基於基礎邏輯的問題一定要問——第一,減稅與房租和生活費的上漲是否一定存在因果邏輯。第二,把減稅變成加稅,是否就一定能從試錯變為試對?還是造成一場更大的,不可挽回的試錯?

隨著馬姆達尼的勝選,很多經濟學家和投行機構正在給紐約經商環境造出相對悲觀的預測。但對這個新聞的思考,我們不妨做的更哲學一點——如果馬姆達尼的極左社會實驗,最終造成了紐約的進一步衰落,紐約老百姓深受其害,那麼紐約人是否有覺悟,承認這是他們自己的自作自受?人有沒有自作自受,因衝動和短視損害自身的自由?

還是說,就像個體生活中有些危險行為不該去觸碰一樣,公共生活中的某些底線,比如不要迷信政府的烏托邦許諾、比如不能搞簡單粗暴的劫富濟貧,是不能被違反和觸碰的。只有這些底線之上的自由才是自由,而底線一破,如阿克頓勛爵所言,便不是自由,而是「無信仰者將自由與放縱混為一談。」

每個時代,自由都面臨著四大挑戰:強人對權力集中的渴望,窮人對財富不均的怨恨,無知者對烏托邦的嚮往,無信仰者將自由和放縱混為一談。而這四大挑戰的思想源頭,正是激進主義和唯科學主義

人類及其社會,是演化的產物,絕非理性設計的產物。一切妄圖構建人間天堂的一切努力,都是理性的自負,終將帶來匱乏,奴役,和巨大的災難。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