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8 11 月

孫東旭也走了!俞敏洪為什麼學不了任正非?

孫東旭也走了!俞敏洪為什麼學不了任正非?

 近日,東方甄選高管孫東旭的正式辭職,再次將公眾的目光聚焦於一個長期困擾新東方系企業的問題:俞敏洪為何留不住牛人?從早期的「新東方三駕馬車」徐小平、王強,到後來的羅永浩、陳向東,再到近期的董宇輝、孫東旭,新東方系的人才流失名單可謂星光熠熠。這與另一家中國科技巨頭華為形成了鮮明對比——儘管華為歷經風雨,其核心高管團隊如余承東、徐直軍、郭平等人卻能保持基本穩定,人才濟濟。

這種鮮明的反差,並非簡單的個人選擇差異,而是其背後兩位創始人——俞敏洪和任正非——在性格特質、管理哲學和組織建設上的根本性差異所致。

01

性格底色與領導力風格的對撞

人治與法治的張力

企業家的性格往往決定了企業的底色和管理風格。俞敏洪與任正非,兩位傑出的企業家,其性格底色與領導力風格呈現出截然不同的面貌。

1. 俞敏洪:溫情脈脈的「大家長」與「人治」的局限

俞敏洪的性格底色是理想主義的文人氣質,他溫和、重情義,擁有極強的個人魅力和感染力。他的領導風格帶有濃厚的「人治」色彩,更像是一位「大家長」或「兄長」。

在管理上,俞敏洪強調「用人所長,容忍所短」,注重情感投入和個人成長。這種風格在企業初創期,能夠迅速凝聚人心,形成「兄弟連」式的戰鬥集體。然而,當企業發展壯大,尤其是出現董宇輝這類擁有巨大個人IP的「超級牛人」時,這種基於情感維繫的「人治」模式便暴露出其局限性:

•情感維繫的脆弱性:情感是雙向的,一旦情感賬戶透支或個人發展訴求無法滿足,情感紐帶極易斷裂。

•制度的缺位:面對明星員工的巨大影響力,俞敏洪有時不得不採取一種「討好型」的管理方式,試圖以個人魅力和情感來「擺平」矛盾,而非通過一套公正、透明、可預期的制度來解決問題。這使得公司在處理核心人才的價值分配和權力分配時,缺乏科學性和系統性。

2. 任正非:危機驅動的「統帥」與「法治」的基石

任正非則展現出軍人作風和強烈的危機意識。他的領導風格是「法治」與「鐵腕」的結合,以目標和結果為導向,強調集體奮鬥和理性管理。

任正非深知,「資源是會枯竭的,唯有文化才能生生不息」。他將個人意志轉化為組織意志,通過《華為基本法》這一綱領性文件,為華為的管理奠定了堅實的「法治」基石。

•理性與非人格化:任正非認為,「人才不是華為的核心競爭力,對人才的管理能力才是」。他將對人才的關注點從「人」轉移到「管理能力」和「制度」上,實現了管理的「非人格化」。

•集體主義與奮鬥者文化:華為強調「狼性」文化和「奮鬥者」文化,將個人英雄主義融入到集體奮鬥的洪流中。任正非是統帥,但華為的成功是集體智慧和制度的勝利。

02

核心管理方法對比

授權、分配與文化的差異

兩位企業家在授權機制、價值分配和企業文化上的差異,直接解釋了人才聚散的不同結果。

1. 授權機制:基於信任的「放權」 vs. 制度化的「分權」

俞敏洪的「放權」更多是「我信任你,所以讓你做」,這種授權是脆弱的、可逆的。而任正非的「分權」是「制度規定,在這個流程節點上,你擁有決策權」,這種授權是穩定的、制度化的。華為的輪值CEO制度,本質上就是一種權力「非人格化」的極致體現,它確保了公司的戰略方向不會因某一個人的去留而動搖。

2. 價值分配:短期激勵 vs. 長期利益共同體

價值分配是留住人才的「硬核」手段。

俞敏洪在價值分配上,早期通過股權和高薪吸引了合伙人,但隨著企業發展,缺乏一套能持續、系統地解決「價值創造、價值評價、價值分配」的機制。當明星員工(如董宇輝)創造了巨大的商業價值時,如何公平、合理地分配價值,成為一個難以解決的難題。分配機制的不透明和不系統,是引發人才矛盾和流失的直接導火索。

任正非則通過「財散人聚」的哲學,構建了「利益共同體」。

「奮鬥的目的是為了過幸福的生活,但我們不能像資本家那樣,把所有的利潤都裝進自己的口袋。我們要把利益分給員工,讓員工分享公司的成長。」

華為的價值分配體系是其人才穩定的核心。它通過虛擬受限股等機制,將員工的個人利益與公司的長期發展深度綁定,實現了「按勞分配要充分拉開差距」,以奮鬥者為本。這種機制確保了:

高回報:奮鬥者能獲得遠超行業平均水平的回報。

長期性:員工的財富增長與公司長期價值增長掛鉤,降低了短期套現離職的動機。

公平性:價值分配的依據是能力、責任、貢獻和工作態度,而非個人關係或創始人偏好。

3. 企業文化:溫情「家」文化 vs. 鐵血「奮鬥者」文化

新東方的「家」文化,強調溫情、兄弟情誼,容易讓人產生歸屬感,但也容易滋生「惰性」和「平均主義」。這種文化在面臨殘酷的市場競爭時,缺乏足夠的「鐵血」和「自我批判」精神。

華為的「奮鬥者」文化,則是一種目標驅動、危機驅動的文化。它強調「以客戶為中心,以奮鬥者為本,長期堅持艱苦奮鬥」。這種文化篩選出最能為公司創造價值的「狼」,並給予他們最豐厚的回報。它要求員工不斷「自我批判」,保持組織的活力和競爭力。

03

制度的「非人格化」是留住牛人的關鍵

俞敏洪留不住牛人,任正非能穩定人才,其根本差異在於管理制度的「非人格化」程度。

俞敏洪的困境在於「非人格化」不足。他的管理高度依賴個人魅力和情感,企業文化是「俞敏洪的新東方」。當牛人成長到一定階段,其個人能力和影響力足以支撐其獨立發展時,他們發現新東方/東方甄選的平台,無法提供一個能超越創始人、系統化、長期化的人才激勵和權力分配機制。牛人離開,不是因為俞敏洪不好,而是因為平台的天花板就是俞敏洪的個人邊界。

任正非的成功在於「非人格化」的成功。他通過《華為基本法》和一系列制度,將企業從「任正非的華為」轉變為「制度的華為」。他構建了一個「利益共同體」和「事業共同體」,讓牛人留下的理由不再是「為了任正非」,而是「為了共同的事業和巨大的回報」。華為的平台,是一個能讓牛人充分授權、合理分配、實現自我價值的「制度化」平台。

04

對其他企業家的啟發與借鑒

俞敏洪與任正非的管理實踐,為所有企業家提供了深刻的啟示:

1. 從「人治」到「法治」

創始人魅力是企業起步的「燃料」,但制度才是企業長青的「發動機」。企業家必須將個人意志轉化為組織意志,通過制度來規範權力、分配利益、激勵人才。制度的完善程度,決定了企業的天花板。

2. 用科學的價值分配實現「財散人聚」

人才的競爭,本質上是價值分配機制的競爭。企業家必須設計一套科學、長期、有競爭力的價值分配機制,將員工的個人利益與公司的長期發展深度綁定。

「我們要讓奮鬥者分享到公司成長的紅利,只有『財散』,才能『人聚』。」

3. 權力「非人格化」

企業必須建立有效的授權和接班人制度,避免企業成為創始人個人意志的延伸。華為的輪值CEO制度,雖然有其特殊性,但其核心思想——權力制衡、集體決策、有序傳承——值得所有企業學習。讓權力在制度的框架內運行,才能確保企業的持續穩定。

4. 用制度固化文化

企業文化不是口號,而是制度的體現。溫情的「家」文化需要用鐵血的制度來保障其效率;鐵血的「奮鬥者」文化需要用豐厚的回報來保障其可持續性。用制度固化文化,用文化引導制度的執行,才能形成強大的組織合力。

05

結 語

俞敏洪與任正非的管理哲學,代表了中國企業發展中「人治」與「法治」的兩種典型路徑。俞敏洪的溫情與情懷,成就了新東方早期的輝煌,卻也成為其留不住牛人的「甜蜜的負擔」;任正非的理性與制度,構建了華為堅不可摧的組織長城,實現了「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但「兵」卻始終是華為的「奮鬥者」。

對於所有志在長遠的企業家而言,任正非的實踐證明:只有超越創始人個人邊界的制度,才能承載牛人無限的雄心。情感可以吸引人才,但只有科學的制度和公平的分配,才能真正留住人才,實現企業的基業長青。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