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8 11 月

4500億國補落幕,誰是最大受益者?

4500億國補落幕,誰是最大受益者?

文丨彭傑克

編輯丨盧枕

近一個多月,社交媒體上討論最多的話題之一,是搶國補。

「總算搶到電腦國補了」「北京國補什麼時候重新開始」「怎麼才能搶到國補」……類似的帖子在社交平台上層出不窮,既有搶灘最後一波紅利的熱鬧,也有搶不到的焦慮。

9月30日,發改委公告,已會同財政部向地方下達了今年第四批690億元超長期特別國債支持消費品以舊換新資金,至此,全年3000億元中央資金已全部下達。這意味著,持續近兩年的消費刺激計劃將暫時告一段落。

收官之際,不少家電企業拿出十足的誠意,不論消費者搶沒搶到國補券,一律按補貼價售出;部分車企也宣布在國補基礎上疊加廠補,趕著年底購置稅補貼失效前再沖一波業績;就連蘋果新推出的iPhone
17也加入了國補,成了歷年最快優惠的新機。

事實上,新的資金下達並沒有讓國補券更好搶。上半年,政策執行初期,多地按照全年補貼總額度發放補貼,提前透支,到了下半年,第三、第四批資金多用於銷售企業的前期墊資,新補貼不多。因此,部分地方仍然嚴格執行定時、限額發券乃至搖號,消費者不僅拼手速、拼網速,還要拼運氣。

國補不好搶了,與此同時,國補的刺激作用也在減弱。今年1-8月,全國共有3.3億人次申領國補,帶動相關商品銷售額超過2萬億元,占同期社會商品零售額(除餐飲外)約7%。但從5月以來,社零總額和去除餐飲收入的商品銷售額增速都在放緩,尤其是受益最大的汽車、家電等行業,銷售下滑明顯。

國補資金提前透支了,相應的,消費者的錢也提前花了。

回過頭看,國補帶動了居民消費,同時也重塑了這兩年的消費市場。4500億資金的流向,讓一些行業和企業受益,但也讓另一些被排除在補貼之外,甚至因此受損。我們試圖追問,誰是國補最大的受益者?

一場起點不一致的賽跑

國補兩年,消費品市場彷彿被按下快進鍵,每一家和補貼品類相關的企業,都經曆命運的洗牌。2024年3月,《推動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方案》發布,補貼涵蓋汽車、家電、家裝廚衛、電動自行車四大品類;2025年1月,手機、平板、智能手錶手環等3C產品也被囊括其中。

新能源汽車行業最先感受到風向。根據政策,個人消費者以舊換新購買新能源車型可獲2萬元補貼,購買2.0升及以下燃油車補貼1.5萬元。

這樣的一次性定額補貼機制,對售價低於5萬元的新能源車,刺激作用最為明顯。據財新統計,2025年上半年,報廢更新申請排名前十的車輛中包含五菱宏光MINI
EV、一汽奔騰小馬、比亞迪海豚、長安汽車糯玉米等車型,均為A00級車,起售價均在5萬元以下。疊加廠補後,有些車型甚至可以不到一萬全款提新車。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顯示,1-8月,A00級、A級和C級燃油車銷量均有所下降,同期A00、A0級新能源車受政策拉動,保持超85%的高增速。相應的,以平價新能源車為主的車廠,也成了國補最大受益者。

● 雲南紅河州蒙自市,汽車專賣店廣告上展示「以舊換新」補貼政策。圖源:視覺中國

第一位的,就是比亞迪。2025年上半年,比亞迪營收3713億,同比增長23.3%,歸母凈利潤155億元,遠超其他公司。比亞迪本身走的就是薄利多銷的路線,因此銷量上漲也帶來了穩定的利潤增長。

但其他車企,雖然大部分都實現了銷量增長,卻在更加激烈的價格戰下增收不增利,如上汽、吉利、長城、長安、東風、廣汽、一汽等利潤均有下滑,而小鵬、蔚來、小米等依舊沒有擺脫虧損,更多新勢力車企在盈虧生死線上掙扎。

某種程度上,國補加速了價格戰下汽車行業的洗牌,讓強者恆強,銷量慘淡的車企則更快退出舞台。而在另一個重點補貼的3C領域,同樣的洗牌也在發生。

2025年1月,新增的數碼產品購新補貼規定:購買手機、平板、智能手錶手環(單件不超過6000元),可獲銷售價15%的補貼,單件最高不超過500元。按照「500÷15%≈3333元」來計算,當手機售價為3333元時,消費者即可拿滿補貼,因此,售價在3000-6000元的機型最能吃到政策紅利。

在手機廠商中,小米的反應速度絕對屬於第一梯隊。以直營為主的銷售模式,讓小米的鋪貨和價格調控節奏能夠更快搶佔國補的窗口期。Canalys數據顯示,手機加入國補後的2025年一季度,小米國內手機出貨量達1330萬台,同比增長約40%,市場份額19%,時隔十年重回中國市場第一。

不只手機,小米還有平板電腦,有汽車,有家電,業務構成完美符合國補的範圍。第一季度,小米大家電業務收入實現翻倍增長,洗衣機、冰箱出貨量均創歷史新高,平板和可穿戴設備出貨量都位居全球前列,帶動IoT與生活消費產品業務連續兩個季度單季收入超300億元,同比強勁增長58.7%;小米SU7成為20萬以上價位所有車型的銷量冠軍。

因此,第一季度,小米營收同比增長47.4%至1113億元,繼2024年Q4後再破千億;經調整凈利潤達到107億元,同比增幅高達64.5%。小米算是國補在公司層面最大的受益者之一。

華為也憑渠道優勢和品牌影響力,在2025年第一季度維持雙位數增長,出貨1300萬台,同比增長12%;OPPO、蘋果受到擠壓,前者出貨量下降2%,後者下降8%。

但到了第二季度,國補覆蓋6000元以上機型,蘋果意外獲益。蘋果CEO蒂姆·庫克在財報會上提到,蘋果在華業務得到中國對部分設備提供補貼的幫助。財報顯示,2025年第二季度,蘋果大中華區營收同比增長4.4%至153.7億美元,扭轉了此前連續兩個季度的下滑趨勢;同期,在中國手機出貨量總體下滑2%的情況下,蘋果出貨量逆勢增長1%。

品牌之間拼反應速度、價格和影響力,電商平台們則面臨一場綜合能力大考。

國信證券研報顯示,截至2024年12月13日,京東國補覆蓋14個省、11個市(6省)、4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淘天覆蓋15個省、14個市(3省)、2個自治區、3個直轄市,拼多多僅覆蓋4個省、2個市(1省)、1個直轄市。京東最早在2024年8月26日上線「國補專區」,淘天在8月31日跟進,拼多多直到10月下旬才姍姍來遲。

原因之一是模式差異。京東以自營為主,地方分公司多,能直接與地方政府對接,即時跟進當地補貼政策。同時,京東的供應體系成熟,3C產品用戶心智堅挺,再加上線下商超、線上平台的配合,成為國補獲益最大的平台方。

在效率和心智上,淘天雖然不如京東,但也反應迅速。在消費者側,及時分區域設置了國補入口,讓用戶能夠更清晰、便捷地用補貼消費;在商家側,幫助商家報名國補並協助審計回款,還聯合品牌進行地方經營主體布局等。最終,淘天也抓到了不少紅利。

拼多多的故事則完全相反。由於起家於白牌商品,拼多多的經營者以中小商家和代理商為主,無法提供完整的資質或品牌授權,商品難以參加國補;而拼多多的國補入口較為隱蔽,也加大了用戶參與的難度。

2025年第一季度,拼多多營收957億元,相較市場預期低了近60億元;歸母凈利潤為147億元,同比下降47%。拼多多董事長、聯席CEO陳磊無奈地表示,作為第三方平台,拼多多在向消費者傳達政策優惠方面存在天然限制,商家和擁有自營業務的競爭對手們相比處於明顯劣勢。雖然這個問題去年就已經討論過,但「由於我們團隊能力方面存在局限,挑戰仍然存在。」

● 江蘇淮安一家家電門店,一位顧客正在選購。圖源:視覺中國

對許多經銷商和小品牌而言,問題不只是平台沒資源,而是根本進不了這場遊戲。

國補政策要求企業先行墊付補貼,再等待地方財政回款,同時還需具備增值稅專用發票系統、防偽稅控設備、專業人員培訓等資質。對大型品牌或平台來說,這只是合規成本,但對小經銷商、小家電廠商來說,則是一道資金與制度的門檻,是難以承受的現金流壓力。

這在短期內放大了「馬太效應」——資金與體量越大、對接政府與品牌能力越強的玩家,越能搶佔流量與價格窗口,進一步擴大市場份額;而那些本就脆弱的地方中小廠商和個體經銷商,則更容易被擠出核心市場。

國補的初衷是普惠,但在市場實際運行中,它更像一場起點不一致的賽跑。反應快、資金厚、渠道廣的大玩家吃到紅利,反應慢、資金弱的小玩家則被邊緣化。

汽車穩增長、家電謀升級、3C調結構

從資金流向看,這場歷時兩年的國補並非大水漫灌,而是一場精準灌溉。

以國補資金分配來排名,受益最大的三個行業分別是汽車、家電和數碼。

截至2025年5月31日,全國累計發放面向消費者的補貼約1.75億份,其中汽車以舊換新補貼申請量412萬份,按照彼時已下發的兩批共計1620億元資金規模測算,汽車補貼約618-824億元,佔比高達38%-51%,成為毫無爭議的「資金黑洞」;家電家裝和數碼銷量龐大,但由於單筆補貼額度較低,其財政成本遠小於汽車。

這並非偶然。汽車與家電是最能體現「鏈主帶動效應」的行業:一個整車工廠能牽動上百家零部件企業,一台空調或冰箱的換新背後,是銅鋁、塑料、物流與安裝工人的整條鏈條。相比之下,手機、電腦等數碼產品雖然體量大,但核心供應鏈更全球化,外資品牌份額高,財政刺激對國內製造業的帶動遠不如汽車、家電。

另一個原因是「可驗證性」。與服務業不同,汽車、家電報廢更新留有發票、序列號、能效標籤,補貼鏈條可查、可審、可問責。中央財政在「央地共擔」框架下,寧願將錢投向有據可依的行業,也不願讓地方隨意操作。

據央視新聞,在2025中國汽車產業發展國際論壇上,商務部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年以來,截至9月10日,汽車以舊換新申請量達到了830萬份。結合乘聯分會數據,今年1-8月份中國乘用車累計銷量為1476.5萬輛。這意味著超過一半的消費者都享受到了國補。

受房地產拖累已久的家電行業終於等來了甘霖。2025年上半年,申萬家電板塊102家上市公司合計營收和凈利潤分別同比大漲9.19%、12.79%,其中,第一梯隊的美的、海爾、格力利潤均超過百億元,科沃斯、長虹的利潤增速也都超過了60%。不過,補貼刺激的峰值過後,二季度業績增速明顯放緩。

家電產業結構也迎來了升級,更智能也更環保了。2025年上半年,智能冰箱、智能空調、智能油煙機,銷量同比增長均在10%以上,一、二級能效家電合計銷量佔比八九成,尤其是一級能效的電視,銷量同比暴增863%。

3C產品的價格帶分布被改寫,3000元以上的中高價位機型變得更受歡迎。Counterpoint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600美元(約合人民幣4300元)以上的手機銷量同比增長11%,快於整個手機大盤的增速(2%),相應的市場佔比也同比提升了2%,達到28%。

汽車穩增長、家電謀升級、3C調結構,國補的流水重塑了製造業的上下游。但這種增長仍是短期的。在財政槓桿的放大下,企業提前兌現了未來的銷量,消費者提前透支了後續的需求。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5年8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9668億元,同比增長3.4%,增速自五月以來接連放緩。

● 圖源:國家統計局

永安期貨研究中心發現,去年的國補撬動了一半左右的新增汽車消費,但今年汽車消費的增長並不強勁。體現在銷售額上,額外拉動基本為零。

家電與手機的邊際效應也在下降。冰箱的市場保有量已超5億台、空調為6億台,市場趨於飽和;手機換機周期被拉長至40個月。Counterpoint數據顯示,2025年二季度中國智能手機出貨量同比下滑2.2%,主要是因為大部分手機廠商為利用國補優惠而提前推出了新機型。

因此,這是一次存量市場的結構性調整。國補過後,行業和公司可能面臨需求萎縮、銷量下滑的問題,行業洗牌會再次加速。

國補資金分配的現實落差

隨著中央資金分批下達,地方預算吃緊,國補的「地理輪廓」逐漸顯現。補貼是全國性的,但各地財政情況有好有壞,不同人群消費能力有高有低,政策落地執行效果出現了明顯的差異。

從人群來看,城市及中等以上收入人群,信息觸達更充分、合規商家和電商渠道覆蓋廣、舊設備多且更容易被系統核驗,參與國補更便捷。相對而言,農村和低收入群體面臨信息不對稱、可接觸的合規銷售與回收網點少、汽車家電可核驗舊物比例低等障礙,這些都使他們的參與率偏低、獲得感受限。

為了拉平城鄉差異,各地也做了一些嘗試。如寧夏爭取中央財政以獎代補資金,降低偏遠地區農民參與以舊換新的成本;銀川市西夏區各鄉鎮,動員志願者、網格員、鄉鎮幹部入戶宣傳政策,幫助農民熟悉以舊換新流程;山東臨邑縣的商家在鄉鎮專門設置銷售和服務站點等。

從地區來看,政策規定,消費品以舊換新的資金遵循「央地共擔」原則,總體比例9:1。中央財政承擔主體責任,對東、中、西部地區分別承擔85%、90%、95%,地方根據自身財力配套剩餘部分。資金分配時,國家綜合考慮常住人口、地區生產總值、汽車和家電保有量等因素,來確定各地區的資金規模——這是一套盡量量化、尋求相對公平的分配方式。

然而,這套規則在地方層面呈現出了複雜的現實。以雲南和江蘇為例:2024年,雲南申請的國補資金為40.55億元,佔全國的2.7%,略高於其GDP佔比(2.3%),但低於常住人口佔比(3.3%);江蘇申請的補貼資金為127.4億元,佔全國的8.5%,低於其GDP佔比(10.15%),卻高於人口佔比(6%)。

換言之,中央分配更傾向於在政策層面扶持中西部地區,但在實際消化速度和使用效率上,經濟發達地區仍然更有優勢。地方財政能力、居民消費力、行政執行力的差異,最終決定了誰能真正吃到這場「國補」紅利。

國補的目的在於,如何用更少的錢,達成持久又廣泛的刺激。它考驗的不僅是地方的財政基礎,更是對政策施行的精準設計。2025年,國家用於消費品以舊換新的資金共計3000億元,分別於1月(810億元)、4月(810億元)、7月(690億元)、9月(690億元)發放。這種分批次的發放節奏,考驗著各地的財政情況和落地能力。

重慶的補貼就像「坐過山車」。去年11月,重慶補貼預算資金才用了不到七成,眼看用不完,補貼迅速加碼,終於在年末不到50天的時間裡,拉動銷售超百億元。到了今年,嘗到甜頭的重慶開年即頂格發放補貼,導致出現大量跨地區申請補貼,汽車銷售激增。於是,5月末就因財政壓力暫停了汽車置換更新補貼,8月調整為按開票價格比例發放,還設置了單車補貼和月度補貼總額上限,緩解財政壓力。

受制於經濟發展水平,西部地區的補貼顯得緊巴巴的。多地通過下調特定品類補貼額度,延長資金使用時間。例如,雲南省從8月12日開始下調汽車置換更新標準,新車為新能源車的單輛補貼從1.5萬元調整為1萬元,新車為燃油車的單輛補貼從1.3萬元調整為0.8萬元。

● 江蘇省海安市墩頭鎮青年志願者向過往群眾宣傳消費品國家補貼的有關政策。圖源:視覺中國

相比之下,江蘇的表現就更好些。2025年上半年,全省社零總額達2.39萬億元,同比增長5%,增速高於全國水平,社零規模和凈增額均為全國第一;累計2598萬人次享受補貼,資金使用173.77億元,拉動消費超1400億元,佔比全國12.7%。

江蘇的做法涉及品類優化、節奏管控、政策協同等方方面面。品類上,除國家規定的12類家電外,江蘇將補貼範圍擴至58類,並重點扶持飲水機、破壁機、除濕機等地方優勢品類;節奏上,自6月起實行「限額分配」機制,按日、按月設定上限,分階段發放,控制資金消耗節奏;協同上,把家裝家居購新補貼擴圍至成品門窗、塗料、瓷磚等12類建材商品,與舊房廚衛改造、居家適老化改造形成政策互補。憑藉充裕財政和高效執行,江蘇成為本輪國補轉化率最高的省份之一。

國補執行的兩年中,一個規律逐漸清晰:資金撥付的節奏、政策調整的靈活度、地方政府的協調能力,共同決定了補貼的實際效應;產業鏈集中的地方吸收了更多紅利,而經濟基礎薄弱、財政緊張的區域,只能有限參與。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