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簡洋洋
編輯 | 寶珠
「在我真正開始投簡歷後,才真正意識到找我們專業方向的工作,難度是到了一個怎樣可怕的程度。」
在投出去的簡歷一個個石沉大海後,李哲無奈地發出了這樣的感嘆。
本科就讀於浙江某「雙非」(非985、211類高校)高校計算機類專業,李哲曾執意通過考研提升自己的學歷。奮戰一年後,他考研失利,也因此錯過了2024年的秋招。於是,他轉向備戰今年的春招。
可現實給了李哲沉重一擊:求職多月,他沒能拿到任何一家企業的入職邀請。絕大多數時候,他的簡歷連初篩都無法通過,「到最後投來投去,把自己都投得絕望了,是每天焦慮地吃不下飯那種程度」。

10月15日,浙江工業大學招聘會現場/新華社記者韓傳號攝
學歷背景相對更優秀的「92高校」(985、211類高校)學生,同樣也感受到了壓力。
就讀於某211高校信息安全專業的大四學生林可向鹽財經表示:「現在計算機崗位不算特別多,身邊的同學在求職方面也不是特別順利。」
類似的困境並非個例。麥可思研究院《2025年中國本科生就業報告》中關於「2022-2024屆本科主要專業類畢業生畢業半年後的去向落實率」的統計顯示,2024屆計算機類畢業生去向落實率僅有82.4%,在61個主要專業類中排名倒數第十一,顯著低於全國本科平均水平的86.7%。

2024屆計算機類畢業生去向落實率只有82.4%
相比之下,就業方面常常被「唱衰」的文科類專業,數據反倒好看一些。歷史學類專業2024屆去向落實率為87.2%,高出計算機類專業4.8個百分點;外國語言文學類專業去向落實率86.9%,高出計算機類專業4.5個百分點。
對此,李哲向鹽財經講述了自己的困惑,他曾和文科同學聊過,每次一說自己本科學的是計算機,對方就下意識認為他找工作不存在問題,拿的薪資也更高。但實際上,他並不像別人認為的那麼輕鬆。
在大眾的認知中,計算機類專業仍被視為就業市場的「硬通貨」。然而,當下現實中的年輕求職者們卻體會著截然不同的溫度。曾經因「好就業」「高薪」而湧入計算機類專業的大量學子,如今需要面對崗位需求收縮與競爭持續加劇的多重挑戰。
計算機這個「香餑餑」專業,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寒潮。
01
「六千都給不到」
如果在社交平台上發布一個問題:哪個專業是好專業?
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往往是:「計算機」。
社會對計算機類專業的認可直接體現在高考報考的熱度上。根據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25版)》,計算機類專業屬於工學學科門類,下設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體工程、信息安全等專業。多位來自不同地域、不同高校,就讀於上述專業的學生告訴鹽財經,在他們入讀的那一年,計算機類專業是學校里分數線最高的一批專業。

9月2日,海南比勒費爾德應用科學大學的學生在上課/新華社記者郭程攝
「當時計算機已經比較熱門了」,2019年,王浩高考結束,選擇報考了一所211高校的軟體工程專業。當時他認為,軟體工程專業像是「萬金油」,不管是在互聯網私企,還是央國企、泛體制內都能找到就業機會,薪資也相對更高。
張敏本科就讀於湖南某「雙非」高校計算機類專業。當初填報志願時,她同樣有過類似的考慮,「一方面當時計算機就業前景很好,崗位需求多,薪資待遇也不錯;另外也受到了一些網路的影響,覺得電視劇裡面的程序員很酷,很有技術挑戰性」。
然而,理想與現實的鴻溝遠超預期。一批批計算機學子在四年後真正步入求職市場時,才發現手中的畢業證書早已不再是通往高薪職位的「直達車票」。
「六月底投的時候還會有人回復,七月到八月基本就沒什麼人理會了,一點都不缺人的樣子。」張敏目前在深圳生活,主要投遞的是Java開發方向。多輪投遞未果後,她決定跨行求職,「深圳這邊消費也高,不能死磕這一類工作了,要尋求其他出路」。

深圳消費高,只能尋求其他出路/圖源:圖蟲創意
除了招聘需求減少之外,市場為畢業生開出的薪資水平也出現了顯著降低,行業高增長時期的人才溢價正逐步消退。
根據麥可思研究院數據,2021年至2023年,計算機類專業本科應屆生初始薪資連年下降;其中,2023屆畢業生畢業半年後平均月收入為6771元,相較2021屆下降115元。
而在計算機類專業類目中,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薪資優勢下降最為顯著。從2014屆開始,該專業應屆生薪資排名常年居於高薪專業榜單第五位左右;但在2022屆,該專業月收入下滑至第八位;而到2023屆,則直接跌出了榜單前十,位於第二十七位。

2015-2024屆本科生畢業半年後平均月薪前十名專業
對於許多計算機類專業的畢業生來說,最直觀的衝擊莫過於預期薪酬與現實薪資之間逐漸拉大的差距。
談及薪資預期,張敏的語氣中透露出些許無奈,「按我的了解,計算機專業剛畢業出來,工作經驗少的應該也是六到八千吧,但是有很多企業六千都給不到」。
「計算機專業確實沒有大家想的那麼的好。」林可正在參加2025年秋招,一開始,她給出了一個較高的預計薪資,但隨著對行情的逐步了解,目前她把薪資預期下調了三到四千元。
02
門檻越來越高
過去十年,洶湧澎湃的互聯網浪潮下,「計算機=好專業」逐漸成為了一個廣泛的共識。這源於一個曾經牢固的邏輯:一個高速擴張的產業,能夠為它所亟需的專業技能支付遠超平均水平的價值溢價。
現在,情況發生了變化,這套邏輯開始站不住了。
從需求端來說,在宏觀經濟增速放緩與行業周期的雙重擠壓下,市場整體對於計算機類專業畢業生的需求不斷萎縮。
根據獵聘《2025年Q3招聘調研報告》,2025年前三季度企業招聘整體趨穩,擴張放緩,超半數企業維持現有員工規模,招聘策略趨於保守。從整體上,第三季度招聘數量增加的企業佔比30.2%,較第二季度下降6.1個百分點,明顯低於招聘數量持平企業的45.6%。

Q3分行業招聘數量增加的分布
同時,該報告指出,受行業調整與成本控制壓力影響,互聯網/遊戲行業招聘增長較弱,招聘數量增加的企業僅佔17.65%。
隨著互聯網行業從「野蠻生長」進入到「存量發展」階段,企業普遍將「降本增效」作為經營重點,反映到用人策略上,則體現為更少的新增崗位與更高的用人標準。
阿里巴巴、網易等曾經吸納大量計算機類畢業生的互聯網大廠,近年招聘季釋放出的崗位數量均出現了明顯下降。
行業內就業機會不斷減少,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計算機類專業畢業生規模卻保持在高位,甚至不斷擴張。
據陽光高考網數據,截至2025年11月6日,全國開設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的院校達到955所,開設軟體工程專業的院校達到661所;兩個專業全國畢業生規模均在10萬人以上。

全國開設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的院校有955所
從另一個角度說,部分高校的計算機類專業近年來仍在大量招生。比如,公開信息顯示,太原理工大學2024年計算機大類專業計劃招生數合計近兩千人;河南工業大學計算機大類設置七個專業方向,2024年共計劃招生1956人。
一邊是就業市場需求收縮,一邊是畢業生供給不斷膨脹,行業的門檻被直接抬高。對於計算機類專業的畢業生來說,競爭愈發激烈,找到一份滿意工作的難度直線上升。
換句話說,這個行業正在變得卷、更卷、越來越卷。
在某互聯網大廠演算法崗位的實習經歷,讓王浩對這幾年行業招聘門檻的水漲船高有了格外具體的體會。

整個行業正在變得越來越內卷/《殘酷的實習生》劇照
「我實習時的同事是2018年畢業的,他的學校是一個普通一本學校」,王浩坦言,「但如果他的背景放到現在的組織環境里,基本不太可能進入演算法方向的崗位。」
隨著崗位的供需關係發生變化,企業有了更多空間去篩選學歷背景更好的求職者。王浩表示,如果第一學歷(一般指本科)不是985、211,互聯網大廠的很多部門在簡歷篩查階段就會拒絕,「但早些年,大家投了簡歷都有機會」。
另一個門檻體現在對項目經驗與成果的要求提高。王浩說,如果現在希望往開發方向發展,起碼需要1-2段含金量比較高的實習;如果希望走演算法方向,則需要有論文成果,「而且還得是一些頂會頂刊」。
03
尋找轉機
計算機專業嚴重供需錯配的現狀之下,近幾年,各地教育部門與高校紛紛採取了一些調控措施。比如:
2023年7月,福建省教育廳辦公室發布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設置工作通知,對於專業布點數超過全省本科高校數50%的本科專業不再增設,其中就包括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體工程、物聯網工程、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這四個計算機類專業;
2024年6月,河南省教育廳辦公室發布2024年控制限制新增本科專業目錄清單,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體工程、物聯網工程、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均在榜上;
2024年7月,西南交通大學發布擬調整本科專業公示,擬撤銷網路工程、物聯網工程、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
種種跡象表明,計算機類專業的人才培養與就業市場,正從過去的「規模擴張」階段轉向「結構優化」的新周期。

西南交通大學發布擬調整本科專業公示撤銷部分專業
那麼,連年霸榜報考熱門,錄取分數線居高不下的計算機專業,是不是真的不「香」了呢?
《2025年中國本科生就業報告》數據顯示,計算機類專業本科生畢業五年後月收入在主要專業類中排名第一,達到14090元,仍然具備薪資優勢。
此外,人工智慧浪潮日增月盛也是一個業內常常談到的話題。在對傳統崗位造成一定破壞性衝擊的同時,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與應用也為行業帶來了新的可能。不少計算機背景的人才,正在利用專業知識優勢,自學AI技能,尋找轉機。
王浩在參加今年秋招的過程中觀察到,當前就業市場上對人工智慧人才的需求量相比之前反而更多,同時,相關崗位的薪資在不斷上升。
「在應聘的時候,不僅要有(計算機)專業的能力,更需要有會使用AI的能力」,為了更好地匹配企業的需求,林可自學了一些AI方面的知識。她了解到,目前AI技術已經有很多的落地案例,很多企業正在進行數字化轉型,以及利用AI解決專業上的難題。
該圖片可能由AI生成

不僅需要有本專業的能力,更需要有使用AI的能力/諾言製圖
「我可能接下來還是會往這個方向發展」,對於未來,林可仍有信心。
這些計算機學子們面臨的挑戰並不是特殊的。在當前,一個較為普遍的共識是,人工智慧將深刻改變甚至重塑大部分工作。在變化已成為一種常態的時代,積極適應、主動進化或許就是應對變化最好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