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15 11 月

一戰崩了四個帝國,為什麼只有它煙消雲散?

第一次世界大戰,曾經打崩了4個帝國,分別是俄羅斯帝國、奧斯曼土耳其、德意志第二帝國以及奧匈帝國。

不過在這之後,俄羅斯帝國至少有蘇聯作為繼承者,稱霸一時。德意志第二帝國,也有在二戰中差點統一歐洲的德國作為繼承者。哪怕是奧斯曼土耳其,雖然被打崩了,分成了40多個國家,但土耳其依舊有恢復祖業的想法。唯獨奧匈帝國,就好像從來沒出現過一樣,已經消失在了歷史的塵埃中。

其實奧匈帝國的歷史,還是非常悠久的,它的主要構成部分,就是奧地利帝國以及匈牙利王國,這是一個典型的二元制國家。

奧地利帝國是大名鼎鼎的哈布斯堡家族的大本營,從13世紀開始,該家族就已經統治奧地利,並且曾經統治過神聖羅馬帝國、西班牙帝國、墨西哥第二帝國等。所以說,哈布斯堡家族是歐洲最古老的頂尖貴族之一,長達600多年的歷史中,他們家都一直站在歐洲頂流的位置。

看似基本盤很穩的帝國,為何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直接被打崩了呢?此後的奧地利或者匈牙利,為何再也不提恢復祖業的事情了呢?

俄奧爭霸巴爾幹半島

1853年到1856年,當俄羅斯帝國和英法以及奧斯曼土耳其打克里米亞戰爭的時候,原本應該站在俄羅斯帝國背後的奧匈帝國,卻一反常態,果斷選擇趁火打劫。

那時候沙俄打算通過擊敗奧斯曼土耳其,從而入主巴爾幹半島。但是,奧匈帝國也有這方面想法,因為匈牙利本身就算是巴爾幹半島的一部分,緊挨著塞爾維亞、羅馬尼亞。

一戰崩了四個帝國,為什麼只有它煙消雲散?

所以,原本和沙俄是盟友關係的奧匈帝國,在沙俄尋求幫助的時候,不僅沒有出手相助,反而果斷背後捅刀,要求沙俄退出已經入侵的巴爾幹半島上的兩個公國,也就是瓦拉幾亞和摩爾達維亞。為了實現自己的利益,奧匈帝國不惜陳兵邊境,打算對這兩個公國的俄軍發動進攻。

彼時的奧匈帝國皇帝弗朗茨·約瑟夫一世,正忙著迎娶茜茜公主為妻,可他昔日的好大哥沙皇尼古拉一世,卻於1855年在絕望中突然喪生。從此以後,奧地利和俄國之間的關係,幾乎就徹底破裂了。

奧匈帝國和沙俄之間,是有直接的利益爭端的,因為雙方都想要將巴爾幹半島據為己有。從信仰角度來說,巴爾幹半島擁有大量和俄國人一樣的東正教徒,但從地理位置上來說,巴爾幹半島緊挨著奧匈帝國,因此奧匈帝國更有機會將這裡佔為己有。

土耳其人都蒙了:你們還把我們放在眼裡嗎?巴爾幹半島好歹是奧斯曼土耳其的地盤好不?

其實19世紀後期,誰都知道奧斯曼土耳其快完了,歐洲幾個列強之所以要維持奧斯曼土耳其的存在,其實是在考慮該怎麼瓜分這塊蛋糕而已。

比如說,英國在克里米亞戰爭中,極力幫助奧斯曼土耳其,以及1878年挺身而出,再次幫助奧斯曼土耳其,都是為了他們能夠進一步蠶食奧斯曼土耳其在中東以及北非的地盤。

而1878年第10次俄土戰爭後,奧匈帝國和沙俄互相阻撓對方繼續在巴爾幹半島擴張,這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前奏。

1878年沙俄大獲全勝,逼著奧斯曼土耳其簽訂了《聖斯特法諾條約》。奧斯曼土耳其必須要承認保加利亞為沙俄的保護國,同時承認塞爾維亞和羅馬尼亞的獨立。

這嚴重傷害了奧匈帝國的計劃,為此他們在德國的幫助下,立刻喊來土耳其人在柏林召開會議,又搞了一份《柏林條約》。這份條約中規定,波黑雖然名義上還是奧斯曼土耳其的地盤,但此後的30年一直歸奧匈帝國統治。這為奧匈帝國進軍巴爾幹腹地,開闢了通道。

原本沙俄扶持保加利亞出來,是為了在巴爾幹半島建立一個根據地,從而再以建立「大保加利亞」的名義,整合巴爾幹半島。結果保加利亞大公為了擺脫沙俄的控制,居然在1885年公開倒向了奧匈帝國。沙俄就這麼稀里糊塗被逐出了巴爾幹半島,沙皇差點氣暈過去。

1908年,奧匈帝國已經按照《柏林條約》的規定,統治了波黑30年。他們很擔心這地方被土耳其人收回去,所以索性直接將其納入了帝國版圖。

這事兒引起了當地人的強烈不滿,這才造成了後來的薩拉熱窩事件。沙俄由於在1905年的日俄戰爭中吃了敗仗,雖然無力出兵巴爾幹半島,但沙俄卻在1912年鼓勵塞爾維亞人和保加利亞人起來,建立屬於自己的巴爾幹同盟,和奧匈帝國、奧斯曼土耳其對著干。

簡單來說就是自己得不到的,你們誰也別想得到。這也是為什麼一戰中,沙俄會站在奧匈帝國對立面的主要原因。

沒有絕對的主體民族

奧匈帝國巔峰時期,擁有67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涵蓋了如今奧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波黑,以及塞爾維亞北部、羅馬尼亞西部等地。

這在當時的歐洲,位列第三,僅次於沙俄和奧斯曼土耳其。

從人口角度來看,奧匈帝國也是龐然大物,在1910年前後,他們擁有5200萬人口,穩居歐洲前三。

因此,他們可以調動的兵馬其實並不少,在一戰爆發之前,奧匈帝國的常備軍擁有81萬人左右,一戰爆發以後,他們的總兵力擴充到了335萬人,位列歐洲第四,僅次於沙俄、德國以及法國。

但問題也出在人口方面,奧匈帝國雖然人口多,但卻沒有絕對的主體民族。他們大概擁有11個民族,各民族人口居然也差不了多少。

一戰前,奧匈帝國的奧地利人有900萬左右,但是匈牙利人也有800萬,雙方勢均力敵,這也是匈牙利人一直不服奧地利的原因,總是想要分出來單幹。

此外,在吞併巴爾幹半島大片地區以後,斯拉夫人的比例立刻就上來了。過去奧匈帝國境內的斯拉夫人,主要包括捷克人、斯洛伐克人等西斯拉夫人。但是後來波黑人、塞爾維亞人等南斯拉夫人也加入了進來,那問題就比較大了。

因為從斯拉夫的角度來說,這些人佔據了奧匈帝國總人口的40%以上,如果他們像沙俄那樣取得統一,完全是可以被稱之為主體民族的。到時候統治階層奧地利人,就會處於土耳其人在奧斯曼帝國一樣的尷尬境地。

所以擴張雖然增加了領土和人口,但同時也帶來了巨大的麻煩。尤其是對人口較多地區的擴張,薩拉熱窩事件就是典型的案例。

因此,縱然他們擁有數百萬軍隊,可軍隊中各民族語言不通,信仰不同,這導致軍隊的忠誠度大打折扣,指揮起來可謂是一團亂麻,根本打不了勝仗。

所以一戰中,沙俄這種破落戶,被德國打得連滾帶爬的存在,居然在奧匈帝國面前,佔盡了上風,你上哪兒說理去?

拆分較散,再無恢復祖業的實力

沙俄崩盤以後,蘇俄之所以很快能整合資源,完成統一,主要是因為俄羅斯人占絕對的主體地位,而且蘇俄充分尊重各民族的選擇,讓他們以加盟國的方式加入了蘇聯。這才勉強恢復了沙俄的版圖。

土耳其人雖然一心想要恢復祖業,其實難度還是非常大的。因為奧斯曼土耳其,被拆成了40多個國家,遍布歐亞非大陸。而且土耳其人的數量,並不佔絕對優勢,當年在奧斯曼帝國就算不上主體民族,現在就算恢復當年的版圖,情況也一樣。

奧匈帝國其實比奧斯曼帝國還要慘,因為土耳其好歹還保留了那麼大一塊地盤,可奧匈帝國幾乎就是被平均拆分的,每個新建立的國家,大小差不多,體量均等,那麼究竟是誰來統一誰呢?

土耳其還可以蠶食敘利亞的地盤,奧地利有膽子蠶食周圍任何一個國家的地盤嗎?

而且,奧匈帝國境內,各民族在一戰後的獨立意願非常強烈,他們擁有屬於自己獨特的文化、信仰,因此對奧匈帝國的歸屬感,幾乎為零。

地理位置比不上沙俄

沙俄和蘇聯雖然都崩了,但俄羅斯依舊擁有1700多萬平方公里,可以說,主體部分壓根就沒拆分,還是具有恢復祖業的底子的。

但是奧匈帝國幾乎就沒這個可能了,拆得七零八落,順利過上了小國寡民的日子。兩者一對比,除了主體人口的問題外,還有一點很重要,那就是地理位置。

沙俄位於歐洲東北邊緣地帶,這地方過去是沒人要的地盤,不得已才會跑到那邊定居。但正是因為這樣,所以俄國是沒有多少天然的競爭對手的。它不侵略別人,一般別人不會找他們的麻煩。

反觀奧匈帝國,北邊是德國和沙俄,南邊是奧斯曼土耳其,西邊是法國和義大利,它夾在這些強國中間,本身就註定了他們不可能獨善其身。如果在爭霸時期沒有爭霸的能力,那麼等待他們的只有拆分重組了。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