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17 11 月

特斯拉「去中國化」的背後,隱藏了什麼?

特斯拉「去中國化」的背後,隱藏了什麼?

直新聞:陳先生,美國電動車企業特斯拉正要求零部件供應商「去中國化」,在一到兩年內全面替換中國零部件,這意味著什麼?

特約評論員陳冰:特斯拉是中美經貿和技術合作的橋樑,具有指標意義。特斯拉是美國電動車的標誌性企業,2025年第二季度在美國電動車市場的份額是48.5%。特斯拉在中國有大型工廠,汽車在中國市場銷售,馬斯克在中國是「座上賓」,他母親在中國也是網紅級人物。

當特斯拉這樣的企業,都要求北美的零部件供應商「去中國化」,要在一到兩年內全面替換中國製造的零部件,替換為其他地區生產的部件,意味著中美貿易戰更激烈的對抗還沒有來臨,企業在為美國政府更極端的貿易政策做準備。聯想到前幾日美國通用汽車也發出同樣的指令,要求零部件供應商在2027年底前要「清除中國零部件」,用美國本土或中國以外地區的零部件。可以看出美國的汽車製造商,都在設法「去中國化」,最後期限就是2027年。

無論是特斯拉還是通用汽車,採取「去中國化」的策略,有兩個原因:一是規避風險,擔心特朗普政府在2026年中期選舉後可能採取激進的貿易政策,加大中美間的「脫鉤斷鏈」,要求「美國製造」回歸本土;二是美歐企業的「去中國化」正成趨勢,趨勢是一種感覺而非理性,他們認為中美貿易戰休戰一年,是給歐美企業一個緩衝期,希望加快調整供應鏈,一年後不知道會發生什麼。

美國汽車製造商的「去中國化」,會給中國帶來什麼呢?根據2024年的統計,中國對美國出口的汽車零部件總額約為130億到200億美元,約佔中國汽車零部件出口總額的15.6%。出口的汽車零部件包括車身零部件、鋁合金車輪、動力總成、底盤零部件、輪胎、玻璃和電子電器,還有汽車晶元等等,是一筆大生意。汽車零部件供應鏈的調整,對中美相關企業來說都是挑戰,但似乎不可避免。中國零部件製造商尤其不能輕視,要提前打算。

直新聞:中美汽車零部件供應鏈是市場作用下自然形成的,花了二三十年時間,美國車企要求在一兩年時間內重組供應鏈,能夠實現嗎?

特約評論員陳冰:按照常規,一個二三十年形成的供應鏈,在一兩年時間內進行重組,剔除中國零部件,似乎是不太可能的。特斯拉北美工廠的零部件50%由中國公司提供,其中20%由中國直接出口北美,剩下的30%由中國供應商在墨西哥的工廠提供。

不過從美國對華產品的關稅稅率看,2024年4月後對汽車零部件加征25%的關稅,今年中美貿易吉隆坡談判後,美國對華進口產品的平均關稅稅率是47.6%,汽車零部件進口額稅率可能更高一些。而增加的關稅多由美國公司和消費者承擔,對美國汽車製造商來說,成本暴漲30%到50%。為降低成本,美國汽車製造商自然會要求零部件供應商調整來源。

美國政府多變的關稅政策,也把美國汽車製造商弄得心驚膽戰,加快了零部件「去中國化」的進程。另外美國汽車製造商在中國的市場份額在逐年下降,比如通用汽車,2024年在中國市場的銷量下降56.54%;特斯拉在中國電動車市場所佔的份額目前已經降至3.2%。美國汽車製造商在中國市場競爭不過中國同行,收益率下降,也是對零部件供應鏈進行調整的原因之一。儘管美國車企在一兩年內重組零部件供應鏈有困難,但「去中國化」是趨勢,他們無法抵禦特朗普的關稅折騰。況且,美國政府總是打著「國家安全」的旗號。對於中國汽車零部件製造商來說,要做好一兩年內失去美國市場的準備。

直新聞:從歐洲的「去風險」到目前美歐企業的「去中國化」,如何看待這種變化?會持續加劇嗎?

特約評論員陳冰:這是一個好問題,都是特朗普惹的禍。從特朗普的第一個任期開始,中美以往相對穩定的貿易關係,變得顛簸起伏。中美貿易戰,影響到了全球貿易格局的變化。到了特朗普的第二個任期,從中美貿易戰打到全球貿易戰,把二戰後形成的貿易體系基本打破,進入到經貿格局重組的階段。怎樣重組,現在還沒有答案。

特朗普所謂的「G2」(指中美兩國),被很多人看作是中美平等相待的標誌,實際上是美國爭霸的野心,把中國視為唯一的對手。我們看到,在西方國家,是美國的「小院高牆」和歐盟的「去風險」,要與中國保持一定的距離。

美歐一些國家把華為、中興設備從通訊網路中強拆,就是帶有敵意的行動,還有美歐日韓共同組建晶元聯盟,在先進晶元等技術領域上制約中國。特朗普的第二任期,向包括自己盟友在內的主要貿易夥伴,舉起關稅大棒。在亂戰中無法實現自己的目標後,特朗普採取與中國休戰一年,與其他國家新簽貿易協議的辦法,既是為了維護美國經濟的穩定,也是因為無法獲勝而被迫妥協。

但是歐美企業都看到,中美間的地緣政治爭鬥才開始,中美關係複雜多變,美國出現特朗普這樣另類政客,也帶來巨大的不確定性。像《紐約時報》採訪一位美國商人所說的,「從長期來看,鑒於中美競爭關係,在中國生產和採購產品對企業來說,將帶來更大的風險。儘管我們尚不清楚,哪些國家將成為最理想的替代者」。

為了避險,美歐企業都在設法「去中國化」:一是減少對中國的依賴,就像汽車製造商要把中國零部件從供應鏈中剔除一樣;二是把已經在中國投資的企業,逐漸轉移到其他地方。耐克、蘋果和英特爾等知名企業,縮減了在中國的業務。即便筆記本電腦和智能手機等獲關稅豁免的產品也不例外,也在外遷,最新統計顯示,美國大部分智能手機和筆記本電腦都來自印度與越南,而以往全是「中國製造」。為什麼呢?是中國對外企不友好嗎?不是,是擔心美國的高關稅,說不定某一天就會砸在這些產品身上,砸在自己身上。

根據商務部公布的數據,今年1—9月中國實際使用外資同比下降10.4%。這些都是值得重視的現象。我們需要進一步改善投資環境,而美歐也得檢討它們莽撞的關稅政策和技術出口限制。中美、中歐都要加強交流,避免誤判,美歐不能總生活在往昔的大國幻覺中。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