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嘍,大家好,小玖今天來跟大夥聊聊預製菜這事。
最近成都一家飯館的操作,可真是把我看愣了!
哈嘍,大家好,小玖今天來跟大夥聊聊預製菜這事。
最近成都一家飯館的操作,可真是把我看愣了!
別家店藏著掖著不敢說自己用預製菜,這家倒好,明晃晃掛著「純預製菜」的招牌,老闆當著食客的面拆包裝、加熱、擺盤,一套流程下來毫不避諱。
本以為會被罵「敷衍」,結果評論區全是好評,好感度直接拉滿。
這事讓小玖挺有感觸:大夥對預製菜的反感,好像從來不是「預製」本身,而是藏著掖著的欺騙和對食材安全的顧慮。
今天就借著這個話題,跟大家好好掰扯掰扯預製菜的「兩面性」。

坦誠是必殺技:預製菜的「反向圈粉」邏輯
成都這家飯館的爆火,其實戳中了很多人的痛點。
小玖發現,現在大家對預製菜的抵觸,一半源於「被忽悠」。
明明花了現炒的錢,吃的卻是加熱的料理包,這種「貨不對板」才讓人惱火。
而這家店直接把「預製」擺上檯面,價格也實在:一大碗面配巴掌大的午餐肉,只賣礦泉水價,相當於把「性價比」和「坦誠」寫在了臉上。
還有些聰明的商家,也跟著玩起了「透明化」:有的在菜單上明確標註「本菜品為預製半成品」,有的甚至在店裡設了展示區,讓食客能看到預製菜的包裝和配料表。
小玖覺得,這種不藏著掖著的態度,反而打消了大家的顧慮。
畢竟誰都有圖方便的時候,只要明碼標價、不搞欺詐,預製菜也不是不能接受。 其實不止線下飯館,線上平台也有類似的趨勢。
現在很多預製菜品牌開始強調「零防腐劑」「短保鎖鮮」,甚至把生產過程拍成視頻公示,就是為了破解「預製菜=添加劑堆料」的刻板印象。
在小玖看來,預製菜的口碑逆襲,從來不是靠「偽裝成現做」,而是靠「真誠對待消費者」。

從「加熱即食」到「烹飪啟蒙」:預製菜的兩種打開方式
聊到預製菜,很多人第一反應是「加熱就能吃的料理包」,但小玖發現,預製菜早就分成了兩大流派,滿足不同人的需求。
一種是「懶人福音」型料理包,拆開加熱5分鐘就能吃,主打一個省時省力。
適合加班黨、獨居族,不用開火不用洗碗,解決了「吃什麼」的剛需。
但缺點也明顯:口味標準化,少了現做菜的「鍋氣」,也就是咱們常說的美拉德反應,像蔥爆牛肉、辣椒炒肉這類菜,預製款總覺得少了點靈魂。
另一種則是「烹飪啟蒙」型食材包,就像當年火過一陣的三刻321 cooking。
不是做好的成品,而是洗乾淨、分裝好的生食材+詳細菜譜,從切配到翻炒都需要自己動手,但步驟拆解得簡單易懂。
小玖身邊不少手殘黨朋友都試過,跟著菜譜做,居然能做出生啫脆腸、西班牙海鮮飯這種「高階菜」,成就感直接拉滿。
可惜這個品牌2018年就停了,核心原因還是價格太貴,2016年一份5-6塊排骨的食材包賣39元,再加上外賣爆發的衝擊,最終沒扛住。
現在市場上也有類似的升級款,比如針對健身人群的「低脂食材包」、針對寶媽的「兒童輔食食材包」,不僅配料乾淨,還能讓消費者參與烹飪過程。
小玖覺得,這種預製菜才是「雙贏」,既省了處理食材的麻煩,又保留了做飯的樂趣,比單純的加熱料理包更有「人味」。

說到底,預製菜本身沒有絕對的「好」與「壞」。
它是工業化時代的產物,適配了快節奏的生活,但也不能替代現做菜的煙火氣。
小玖認為,未來預製菜的趨勢,必然是「分層適配」:想省時間的選料理包,想體驗烹飪的選食材包,而商家的核心責任,就是把食材安全、產品真相說清楚、講明白。
只要不搞欺詐、不玩套路,讓消費者明明白白消費,預製菜完全可以成為咱們飲食里的「加分項」。
畢竟,吃飯的本質是滿足需求,無論是圖方便還是圖樂趣,能讓大家吃得放心、吃得舒心,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