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25 11 月

大媽們,已不滿足於廣場舞,又盯上Cosplay

  廣場舞,有何經濟學含義?大姨們,已不滿足於暴走團、廣場舞,又盯上Cosplay。是不是覺得女特務賊帥?烏合之眾,早就論證過了。都夢想成為戴笠手下的精英情報站骨幹?

       廣場舞從經濟學視角,是一個公共資源競爭、社會資本構建、城市治理成本等多維度交叉的現象。當然,也與與忠字舞有關係。從這種集會跳舞中,獲得一種身處於集體的安全感,不會被落下和單獨批鬥。

  經濟學裡有個概念:公地悲劇(Tragedy of the Commons)。廣場、街心花園、學校操場等都是「非排他、但有競爭性」的公共品。不收費 →人人都想使用。有限空間 →先到先佔,噪音大的一方「佔優」。所以廣場舞大媽常常「贏」,不是因為強勢,而是因為:音響是低成本提高排他性的方法。你越吵,人家越不敢靠近。這是典型的公共空間中的外部性博弈。

  經濟學中的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指:人際網路、互助能力、組織結構。廣場舞從本質上,是一種極低成本的社會資本重建:成本=0。不需要會員費、場地費。參與門檻 = 極低。回報 = 極高(社交、情緒、成就感、組織感)。中老年人退休後,失去工作社交圈,而廣場舞提供了第二次社會化網路。這就解釋了:為何組織者大媽地位極高。為何容易產生衝突(組織規模 = 社會資本積累)。

  中國特色的中老年廣場舞,有一點是肯定的:強烈的歸屬感、集體強大感,追求整齊劃一的秩序美學,都是本地族群的絕對心理剛需。蠻有意思的是:一群廣場舞大媽呈現出來的狂放,與肆無忌憚的群體人格,與普遍比較內斂的單個大媽的人格特質是完全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一旦「融入」集體,個體會很容易產生自律、勇氣、放縱、作惡有理的神聖感。

  一穿上制服,身份認知就轉變了?怕不怕?

大媽們,已不滿足於廣場舞,又盯上Cosplay

(時評截圖)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