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20 11 月

社會

社會

紐約市長選戰~歐巴馬力挺"穆斯林新星",川普怒罵共產黨員

▲34歲的穆斯林州議員曼丹尼(Zohran Mamdani)。 美國紐約市長選戰進入倒數,現年34歲的穆斯林州議員曼丹尼(Zohran Mamdani)以「民主社會主義」政見掀起年輕選民熱潮,不僅民調領先,更意外吸引前總統歐巴馬親自致電讚賞,對他未來可能的市長生涯給予肯定。然而,現任美國總統川普則痛批他是共產黨員,並揚言若他當選,將扣留紐約市的聯邦資金。 歐巴馬罕見出手相挺 通話30分鐘給建議 知情人士透露,歐巴馬(Barack Obama)在選前夕親電曼丹尼,兩人通話約30分鐘。歐巴馬在電話中高度評價他的競選策略,還開玩笑提到自己過去的政治失誤,稱讚曼丹尼「在強烈聚光燈下幾乎沒犯錯」。 歐巴馬錶示,若曼丹尼勝選,願意充當諮詢對象,協助他籌組新政府團隊,兌現「讓城市更可負擔」的政見。 歐巴馬至今未正式為曼丹尼背書,仍維持卸任後不介入地方選戰的慣例,但這通電話已是兩人自民主黨初選後的第二次對話。曼丹尼在通話中感謝歐巴馬的鼓勵,並表示自己的伊斯蘭恐懼症演講靈感,正是來自歐巴馬當年談種族議題的經典演說。 ▲曼丹尼以43%支持度領先。 曼丹尼的崛起離不開年輕世代的熱情投入,其陣營宣稱已吸引超過9萬名志工,近期更與桑德斯及眾議員奧卡西奧-科蒂茲(Alexandria Ocasio-Cortez)同台造勢,1.3萬個座位的場館擠得水泄不通,氣勢如同2008年歐巴馬競選時期再現。 川普開炮「共產黨員」 威脅扣錢激化戰場 根據《法新社》報導,奎尼匹克大學(Quinnipiac University)最新民調顯示,曼丹尼以43%支持度領先,前州長庫默(Andrew Cuomo)以33%居次,共和黨候選人席瓦(Curtis Sliwa)則僅14%。 面對民調落後,川普(Donald Trump)怒斥曼丹尼是「共產黨員」,並威脅若他當選將扣留聯邦補助款。 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
社會

特朗普指中俄秘密進行地下核試炸,美國將效仿

美國總統特朗普指俄羅斯、中國等國家秘密進行地下核試炸,美國也將效仿。 根據《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播放的專訪節選片段,特朗普說,他不想美國成為唯一一個沒有進行核試炸的國家。 除了朝鮮,過去幾十年來沒有其他國家進行過任何核爆試驗。俄羅斯和中國分別自1990年和1996年以來,就未進行這類測試。 不過,特朗普說,俄羅斯和中國不會對外公布它們進行核試炸。它們在地下深處進行測試,人們毫不知情,只會感受到一點震動。 特朗普上星期四(30日)在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面前宣布,他已經指示戰爭部在與其他核大國的平等基礎上,重啟核武器測試。 美國能源部長賴特早前接受福克斯新聞訪問時說,特朗普下令進行的核武器測試,目前不會涉及核試炸。 美國上一次進行核試炸是在1992年。...
社會

美國夢到底是什麼?從紐約市長選舉看美國華人的代際鴻溝

  ​​​​​​​ 1976年,宋穎(音)從當時還是一個小漁村的深圳遊了八個小時來到香港,加入了數百萬冒著生命危險逃離共產黨統治下的飢餓、思想灌輸和鎮壓的內地民眾行列。 如今,72歲的她是一名紐約人,曾三次投票給特朗普總統,並在周二的市長選舉中提前投票給安德魯·科莫。她將社會主義視為自己當年逃離中國時僥倖脫身的詛咒,擔憂民主社會主義者、民主黨市長候選人佐蘭·馬姆達尼將威脅她的第二故鄉。 宋穎無法理解年輕人對領先競選的馬姆達尼的廣泛熱情。 他主張向富人增稅以資助免費托兒機構、公交系統及市政雜貨店等項目,這與毛澤東時代中國實行的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有很大不同。 她的觀點折射出許多華裔美國家庭內部日益加深的代際分歧:曾逃離集體主義的父母輩,與在自由環境中成長、追求平等理念的子女輩之間,正形成深刻的思想鴻溝。 許多年長的華裔美國移民的政治觀點正在右轉,這一趨勢正在市長競選中顯現出來。記憶、媒體和階級經歷加劇了這種代溝,使紐約的一些華裔美國家庭成為一場更廣泛辯論的縮影,這場辯論的主題是公平和自由意味著什麼,或者美國夢到底是什麼。 宋穎上周在紐約華埠的一個投票站。 宋穎於1970年代逃離中國,她提前投票支持安德魯·科莫。 1978年抵達美國時,宋穎和她的丈夫一無所有。他們借了168美元來支付他們在唐人街第一個月的房租,並努力建立自己的生活。她成為一家中文報紙的記者,而他則辦了一家小型電信公司。他們的一個兒子畢業於康奈爾大學,另一個畢業於麻省理工學院,兩人都有自己的職業生涯——這種美國式的成功故事曾經象徵著移民的希望。 宋穎的政治信念植根於她所逃離的國家。「社會主義是一場災難,」她說。「我所看到和經歷的一切都表明了這一點。它滋生懶惰,扼殺奮鬥的動力。」 對她來說,馬姆達尼的提議聽起來像是來自她...
社會

72歲爺飯店洗澡被"58度高溫水活活煮死",家人目睹皮膚脫落嚇

▲男子被高溫浴缸水燙死。 美國加州一名72歲男子為了參加孫女的畢業典禮,特地從洛杉磯前往聖荷西當地,沒想到入住飯店洗澡時,因為飯店水溫超過標準,水溫高達華氏134至136度(約攝氏56至57度),導致男子皮膚脫落、被活活煮死。 身為海軍陸戰隊退伍軍官的72歲男子強森(Terril Johnson),5月22日入住加州聖荷西當地飯店Marriott Inn & Suites時,被發現昏倒在浴室中,他的半身浸泡在浴缸中,而且水溫非常燙。 由於水溫太高,導致家屬第一時間無法把強森從浴缸中抱出來,在為他急救時,只能眼睜睜看著他的皮膚被燙到脫落,非常驚恐,卻又束手無策。 法醫裁定,強森的死因是嚴重燙傷,全身超過33%面積被嚴重燒燙傷。家屬以飯店水溫超過加州管制淋浴水溫120度上限為由,近來提出訴訟,聲稱事件並非偶然事故,而是飯店嚴重疏失所造成的結果,目前飯店尚未對外發表回應。...
社會

美中爭霸選邊站?韓國「安美經中」戰略正在鬆動

美中角力加劇之際,韓國長期奉行的「安美經中」外交格局被認為正在鬆動。有意見指出,首爾面臨如何在美國與中國之間,確立「安美經多」新戰略的考驗。 由韓國主辦的2025年亞太經合組織(APEC)峰會11月1日落幕。韓國總統李在明在峰會期間,與美國、中國及日本等主要國家領袖密集會談。有韓媒形容這一週為「外交超級週」,並認為首爾在美中戰略競爭的格局中的立場面臨重要考驗。 APEC峰會前,李在明與美國總統特朗普10月29日在慶州舉行會談。會談後雙方同意,由美國協助韓國建造核動力潛艇。據韓方簡報,李在明在會中強調,韓方亟需此類潛艇,以加強對朝鮮及中國潛艦活動的偵測與追蹤能力;特朗普則建議,這些潛艇應在美國境內建造。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郭嘉昆對此表示:「中方希望韓美雙方切實履行核不擴散義務,做促進地區和平穩定的事,而不是相反。」 韓國長期奉行「安美經中」——也就是所謂「安全靠美國,經濟靠中國」——的平衡外交戰略。但美國《紐約時報》引述專家分析稱,此舉「意味著韓國正從一個平衡者,轉變為完全融入美國體系的合作夥伴」。 韓國進步派媒體《京鄉新聞》發表社論指出,若韓國引進核動力武器,可能對朝鮮半島安全與韓中關係產生負面影響。該報同時提及,日本近期也表達引進核潛艇的意願,或將引發東北亞安全局勢的連鎖反應,因此建議韓國政府應向中國充分說明政策立場,以減少潛在誤解。 韓國國會外交統一委員會委員、前駐英國大使金健接受DW訪問時表示,隨著朝鮮宣布建造核潛艇並持續試射潛射彈道飛彈,其核威脅程度不斷升高。在這樣的局勢下,他認為韓國發展核動力潛艇「是必要的防衛手段」。但他同時指出,相關計劃需通過美國國內的核技術審批程序,並可能觸發中國的敏感神經與外交動作。 韓國前駐俄羅斯及歐盟大使李在春向DW表示,他認為此舉是「美國在戰略上離間韓中關係」的舉措。但他也推測,韓方或已在11月1日李在明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會晤中,就...
社會

刷牙越多次越好?BBC揭"4大地雷",這時候漱口也NG

▲BBC撰文列出刷牙4大迷思。 英國牙科專家指出,即使最勤於刷牙的人,也可能犯下一些錯誤,抵銷了促進口腔健康的努力。伯明罕大學牙科學院夏爾瑪醫師(Dr Praveen Sharma)也在BBC的podcast節目「What\'s Up Docs」分享常見的4大刷牙失誤。 「認真刷1次」勝過「隨便刷2次」 夏爾瑪醫師指出「品質勝過次數」的刷牙原則,「如果你有時間,那麼是的,1天要刷牙2次」,但如果真的沒有時間,與其早晚2次都草草了事,不如每天晚上好好刷1次,並且使用牙線。 此外,刷牙也應針對每顆牙齒的內外側及咬合面進行畫圓動作,尤其多加註意牙齒與牙齦交界處的清潔。 「早餐前」刷牙 許多人習慣飯後立即刷牙,但夏爾瑪醫師建議「最好在早餐前刷牙」,因為食物及飲料之中的酸性成分會軟化琺琅質,飯後太快刷牙反而會導致琺琅質磨損。 主持人圖勒肯醫師(Chris van Tulleken)建議,如果必須在餐後刷牙,至少要等待30分鐘,並且可以先用清水漱口,沖洗掉一些酸性物質。 刷牙後「別漱口」 夏爾瑪醫師提醒,刷牙後只要吐掉泡沫,不要用水漱口,因為此舉「會衝掉殘留在牙膏中的高濃度氟化物」,削弱保護效果。也就是說,只要吐掉多餘牙膏泡沫即可,留下一層薄薄的氟化物,繼續保護牙齒。 昂貴牙膏不一定比較好 市面上充滿琳琅滿目、標榜各種功能的牙膏,但夏爾瑪醫師認為哪個品牌並不重要,「只要你的牙膏含有氟化物,就沒有太大的差異。」氟化物有助於保護琺琅質並預防蛀牙,這才是最重要的。...
社會

美國女子射殺逃跑實驗猴:為保護孩子連開兩槍

據CCTV國際時訊報道,當地時間10月28日,美國密西西比州59號州際公路上,一輛運送猴子的卡車發生側翻,導致被運輸的猴子逃脫。部分逃脫的猴子被警方射殺,但尚不清楚卡車上原本有多少只猴子,以及具體有多少只被射殺。 此前,當地警方稱這些猴子攜帶「包括皰疹在內的疾病」以及丙肝、新冠等多種病毒,並呼籲民眾看到後報警,不要靠近。但杜蘭大學稱這些猴子「不具有傳染性」。此後,新奧爾良大學確認,這些猴子最近接受了體檢,結果顯示無病原體。儘管已通過健康檢查,但事件發生地的警員表示,由於這些猴子具有攻擊性,仍需對其進行「清除」。 ▲一隻逃出的猴子坐在草地上 11月2日,其中一隻逃跑的猴子在密西西比州被一位女子射殺。這名女子名叫傑西卡?邦德?費爾金斯,她表示,當天清晨她的孩子跑過來告訴她,院子外面好像有一隻猴子。 於是傑西卡起床,拿起槍走到室外,發現那隻猴子離她只有大約60英尺(18米)遠。她表示,附近的居民都被告知了逃逸的猴子可能攜帶疾病,因此她開槍了。 傑西卡說道:「我只是做了任何一位母親為了保護孩子都會做的事。我有五個孩子,小到4歲,大到16歲。那隻猴子就站在那裡,我朝它開了兩槍,它退後了幾步,然後倒下了。」 當地警方也在社交媒體帖文中證實,一名房主於周日早上在自家房屋周邊發現了這隻猴子,但未透露其他細節。警長辦公室表示,密西西比州野生動物、漁業與公園部門已接收了這隻猴子的遺體。 據悉,這已經不是美國近年來第一次發生猴子逃跑的事件。 去年11月,南卡羅來納州的一家醫學研究機構因圍欄未完全鎖好,導致43隻恆河猴逃脫。研究所的員工設置了陷阱捕捉它們,直至今年1月底,最後四隻逃跑的猴子才被花生醬和果醬三明治誘捕歸籠。 2022年1月,一輛載有約100隻食蟹猴的貨車在賓夕法尼亞州高速公路上與一輛卡車相撞,導致數只猴子逃逸。這些猴子剛從模里西斯飛抵紐約肯尼迪國際機場,正被運往隔離設施。美國疾控中...
社會

中國滲透美國水電系統?川普超淡定:我們也在監視他們

▲川普回應中國滲透美國水電系統的情報。 美國總統川普接受CBS節目「60分鐘」(60 Minutes)採訪時,回應了國內電網及供水系統遭中國滲透的情報消息,「我們總是在監視他們,他們也總是在監視我們。」 這場專訪錄製於10月31日,不僅是CBS與川普官司和解後首次見面,也正好選在「川習會」隔天,時間點相當敏感。 主持人歐唐納爾(Norah O\'Donnell)提及,中國以百年為單位思考未來,著眼於長遠目標。而美國情報機構指出,「中國人已經滲透部分的美國電網與供水系統。他們竊取美國智慧財產權與美國民眾的個資,收購美國的農田。」她慎重詢問,「中國的威脅有多大?」 川普回應,美國對中國而言也是一個威脅,「你剛剛提到的許多事情,我們也對他們(中國)做過。聽著,這是一個競爭非常激烈的世界,尤其是在美中之間。我們總是在監視他們,他們也總是在監視我們。」 不過,川普同時也認為美中「相處得很好」,「我認為我們可以透過與他們合作,變得更好、更強大,而不是一味想要擊垮他們。」...
社會

長沙網紅街牆體倒塌 男孩目睹女友被砸身亡痛哭

近日,湖南長沙網紅街突然發生牆體倒塌事故,一對年輕情侶被砸,男孩目睹女友身亡,哭得撕心裂肺,令人心酸。中國社交媒體流出大量視頻,10月31日晚,在長沙知名的網紅街潮宗街,一家正在裝修的商鋪牆體突然倒塌,路上多名行人當場被埋在廢墟中。有視頻顯示,一對年輕的情侶被倒塌的牆體砸倒,女生被埋在廢墟下,只露出上半身,男孩似乎也受傷了,用手按在腹部。googletag.cmd.push(function(){googletag.display(\"div-gpt-ad-1325148279462-2\");});從視頻中看,這名女生已經失去意識,男孩跪在女生身旁,拉著女友的手,哭得撕心裂肺,哭喊著向周圍的人求救,看著令人心酸。事故發生後,現場市民們自發營救被壓在廢墟下的受困人員。有視頻顯示,參與救援的市民搬起碎裂的大塊牆體,大喊:「抬起來,這裡還有一個,慢點慢點。」一位目擊者發布視頻說:「牆體塌方就發生在我身後,如果我磨蹭一分鐘砸到的就是我,牆體倒下來的時候灰塵撲了一臉,真的好險,希望下面壓到的那幾個人能平安無事。」另一位目擊者說,當時「我們在這裡拍照,然後我們站在邊上,(牆)就沒有砸到我們」。網易號大V「奇思妙想草葉君」發文稱,事發當晚(10月31日晚),許多群眾都在湊熱鬧過萬聖節,因此人流量非常的大。這面牆塌下來的時候,牆下面站著好些市民,直接被壓在了下面。有視頻顯示,涉事店鋪有兩層樓高,為預製板構件的樓層,該房屋外牆連同腳手架全部倒塌。現場網友拍攝的視頻顯示,多輛救護車抵達事故現場,那名被砸倒的女生被兩人抬到救護車上,受傷的男生也被人攙扶著上了救護車。潮宗街是長沙歷史文化老街巷,街上很多房屋都有一定的年代。據附近一商戶對媒體介紹,涉事商鋪位於三貴街內,今年10月以來,該門面寫著「招租」,並搭起腳手架進行較大動作的裝修。目擊者:長沙潮宗街牆體塌方,就發生在我身後,如果我磨蹭一分鐘砸...
社會

33歲女子戴手鐲10年不摘,長胖後悲劇了…

近日在福建寧德,33歲的患者龔女士因長期佩戴首飾不當,導致首飾完全嵌入皮膚並引發嚴重軟組織感染而就醫。龔女士自述,其手腕上的銀手鐲與串珠近十年幾乎從未摘下,隨著體重增加,她逐漸感到手腕皮膚勒緊,但未引起重視。直至近期手腕部疼痛加劇,紅腫明顯並伴有膿液滲出,她才驚覺手鐲與串珠已部分「長」入肉中,無法自行取下。最終,醫生通過一個多小時的精細手術,將手鐲與串珠從龔女士手腕中剝離而出,並清創引流控制感染,使患者轉危為安。醫生提醒佩戴首飾要注意以下幾點定期檢查與清潔:戴首飾(尤其是戒指、手鐲)應定期摘下,清潔首飾及佩戴部位的皮膚,保持乾燥。注意「貼合度」:隨著體重增加、妊娠水腫等生理狀況的改變,應及時調整或取下過緊的首飾,避免壓迫局部血液循環。警惕皮膚信號:佩戴部位一旦出現瘙癢、紅腫、疼痛、破潰等不適癥狀,應立即摘下首飾,觀察皮膚情況。若癥狀持續不緩解,切勿自行用藥或「硬扛」,應立即到正規醫院就診。碰到特殊情況應及時取下:在進行體力勞動、運動或接觸化學品,最好取下首飾,避免摩擦、損傷或化學腐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