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最容易被AI替代?清華大學教授解密
面對大模型技術洶湧而來、AGI時代漸近,我們每個人都將被迫回答一個根本問題:在這個技術無限逼近智能邊界的時代,普通人如何才能變得不可替代?
在騰訊新聞「AI研習社」直播中,清華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系主任劉嘉教授結合其新書《通用人工智慧》,對這一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
劉嘉教授與騰訊科技主編鄭可君圍繞人類價值的重估、不可替代的能力,以及與AI共生的新路徑等問題展開探討,分享了以下幾個主要結論:
第一次工業革命解放了「身體」,人得以從土地與機械中脫身,做更廣闊的事。現在AI的到來,解放的是「技能」。
AI真正面臨的兩道坎:沒有「0到1」的創造力,也沒有像人類一樣的自驅力。
大模型本身就是「知識密集體」,最先被替代的必然是白領,尤其是知識密集型崗位。
以下為本次分享的觀點實錄,經騰訊科技編輯整理:
01 AGI時代,人類的價值定位是什麼?
騰訊科技:在AGI浪潮席捲全球的2025年,人工智慧正以指數級速度重構著人類文明的底層邏輯。AI的進化軌跡既令人嘆為觀止,又催生出我們深層的存在性焦慮——AGI時代,作為一個普通人,什麼能力才是真正不可被替代的?
因此,騰訊科技特邀清華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系主任、人工智慧學院兼職教授劉嘉教授展開深度對話。劉嘉教授在其新著《通用人工智慧:認知、教育與生存方式的重構》中提出\"雙重進化\"理論,認為人類正站在文明史的奇點上:既要駕馭AI的演進邏輯,更要完成認知範式的自我革命。
我們從第一個問題開始:AGI時代,人類的價值體現在哪裡?劉老師,您曾說「AI不是替代人類的對手,而是『照見人類價值的顯微鏡』」。這句話讓我印象深刻,它揭示了AI如何區分機械重複與真正的智慧。能否展開講講這句話的含義?
劉嘉:年初有媒體曾採訪我,問我:這幾年最大的感受是什麼?我的回答是:「沒有被這個時代落下」。
技術演進太快,大模型領域甚至流傳「72小時半衰期」的說法——三天不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