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離開地產行業後,我開滴滴,寫短劇
短劇里全是逆襲的故事,這是人性
從公司到天津武清的家,大概是一百公里,不堵的話,開車要一個半小時。我每周幾次往返,是非常辛苦的,有時候聽有聲書,遇到合適的,有時候會開順風車載人。通勤的成本很高,高速費、停車費、新能源汽車的充電費,每天得一百五左右,這樣能平攤一下路費。
我遇到過形形色色的人。我是陌生人,又是一個傾聽者,他們不會有太多的包袱,願意打開心扉。做企業諮詢的人,聊商業也聊他認識的演員朋友;在天津開服裝廠的大姐還在為事業拼搏。我拉過很多大廠里的IT男,很忙也很累,不願意聊天,喜歡在車裡刷視頻打遊戲;也有聲音好聽的女生,和炒股賠了錢的男友打電話,安慰對方,「我最近不去做美甲了」「回去給你煲湯」,特別治癒。
我印象深刻的有一個三十多歲、做跨境電商的女生,周一到周五住在公司附近,周末回天津。順路的時候多一些,聊得就比較深入了——她是很典型從家裡考到985的大學生,非常努力,進過大廠,也自己買了房子。她過年沒有回家,從小被冷漠地對待,她很想逃離。
我們也交流了30歲對女性的意義,我說似乎過了這個界限,年齡的價值不斷貶值,其實是很不公平的。她就覺得無所謂,現在有一個外國男朋友,是否結婚、跟誰結婚,可能不是她最重要的事。
像是「都市女子圖鑑」,她的故事也代表了一種在這座城市生活的女性。我寫故事,開順風車也是在搜集故事。去年11月,39歲的我進入短劇行業,成為一名編劇,公司剛剛起步,同時我也兼任副導演、對外宣傳等工作。
(進入這個行業之前)我看過短劇,但很難看下去,確實有的邏輯性(不強)。我沒寫過劇本,前段時間寫一對中年夫妻離婚冷靜期的故事,把劇本給一個導演看,他覺得太多鋪敘,情緒還不夠,要再增加一些激烈內容在裡面——肯定要動手,爭吵,言語上是不是寫得更露骨?
現在賣得好的短劇還是情感類的。年輕人看愛情,老年人也看,談戀愛太難了,婚姻更難,有一個不切實際的愛情會好一些是吧?流行的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