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泛黃的 1977
年全家福,靜靜躺在陳佩斯書房的樟木盒裡。照片上,陳強端坐中間,眼神沉靜如深潭,那是多年舞台生涯沉澱出的獨特氣場;年輕的陳佩斯穿著筆挺軍裝,眉眼間帶著未脫的青澀,卻已藏不住日後的靈動;身旁的哥哥眉眼舒展,與弟弟有著驚人的相似度。多年後,陳佩斯的兒子陳大愚站在鏡頭前,人們總會驚嘆:這張臉上,既有爺爺陳強的剛毅線條,又有父親陳佩斯的狡黠神采。這張跨越半個世紀的照片,不僅是血脈延續的見證,更是一個演藝家族與舞台相守的開始
——
從陳強的反派經典,到陳佩斯的喜劇傳奇,再到陳大愚的新生代探索,三代人用不同的角色、不同的時代語言,詮釋著對演藝事業的執著與熱愛。


一、陳強:在反派角色里紮根,讓觀眾 \”恨之入骨\” 的表演匠人
1945
年的華北鄉村戲台,《白毛女》的演出正到高潮。當飾演黃世仁的陳強做出搶奪喜兒的動作時,台下突然站起一位老農,舉著旱煙桿就要衝上台:\”俺打死你這個黑心地主!\”
幸好被周圍人拉住。後台的陳強聽到動靜,手心捏出冷汗,心裡卻掠過一絲欣慰 —— 觀眾的憤怒,恰恰證明他把這個角色演活了。
那時 26
歲的陳強,剛從藝術院校畢業不久。在那個舞台上更推崇正面英雄的年代,他卻對反派角色格外痴迷。同學們勸他:\”演正派才能被人尊敬,演反派容易被戳脊梁骨。\”
他卻搖頭:\”戲劇就像天平,有沉下去的反派,才能顯出正派的分量。\” 這種對表演的獨特理解,讓他一頭扎進了 \”反派專業戶\”
的世界。

為了吃透黃世仁這個角色,他跑到河北農村
\”卧底\”。跟著佃戶去地主家幹活,看地主如何斜著眼看人,如何用指甲蓋彈掉衣襟上的灰塵,甚至觀察他們吃飯時嘴角沾著油星卻毫不在意的模樣。這些細碎的觀察被他記在本子上,回到劇團就對著鏡子反覆練習,直到一個眼神、一個手勢都透著地主的囂張與貪婪。有次排練,他因過於投入,對飾演喜兒的演員語氣嚴厲,對方當場哭了。陳強事後道歉,卻更加堅定:\”只有讓自己完全變成角色,才能讓觀眾信服。\”
《白毛女》巡演時,陳強成了
\”行走的反派符號\”。有次在縣城演出,散場後他去買燒餅,攤主認出他,狠狠把餅摔在案板上:\”給,地主爺,吃了好有力氣欺負人!\”
他笑著接過,付了錢,心裡卻清楚:觀眾越恨他,說明他的表演越成功。這種 \”被誤解\” 的經歷,成了他檢驗演技的標尺。
後來在電影《紅色娘子軍》里,他飾演的南霸天又成了經典。為了演好這個椰林里的惡霸,他跑到海南瓊海,跟著老漁民聽南霸天的傳說。看當地地主如何用煙袋鍋敲長工的腦袋,如何在賬本上剋扣工錢,甚至學他們抽水煙時喉嚨里發出的
\”咕嚕\” 聲。拍攝 \”鞭打瓊花\”
那場戲,他堅持不用替身,真的揚起鞭子,雖然收了力,卻讓飾演瓊花的祝希娟後背紅了一片。拍完後他趕緊道歉,祝希娟卻笑著說:\”陳老師,您這一下,讓我更入戲了。\”

陳強的反派,從不是臉譜化的
\”壞\”。他會給角色加細節:黃世仁得意時會不自覺地摸袖口的玉扣,南霸天思考時會用手指敲桌面,這些小習慣讓角色更立體。他曾說:\”再壞的人也有自己的邏輯,演員要找到那個邏輯,才能讓角色站得住腳。\”
這種對表演的較真,讓他成了新中國首批電影明星里,唯一靠反派角色站穩腳跟的演員。
只是這份 \”成功\”,卻讓兒子陳佩斯受了委屈。小陳佩斯上學時,課本里印著黃世仁的插圖,同學指著他喊
\”地主的兒子\”。他哭著回家問父親:\”你為什麼非要演壞人?\”
陳強摸著兒子的頭,慢慢說:\”爸爸演壞人,是為了讓大家知道壞人有多壞,這樣才會珍惜好人。等你長大了就懂,演員的價值不在角色好壞,而在演得真不真。\”
二、陳佩斯:從銀幕到舞台,用喜劇搭建人間戲台
1980 年的八一電影製片廠片場,26 歲的陳佩斯正扛著道具箱跑龍套。因為和父親長得太像,試鏡總被導演說:\”你這張臉,演反派肯定像。\”
他不甘心,直到遇到《瞧這一家子》,命運才轉了彎。
在這部電影里,他演弔兒郎當的待業青年 \”傻氣\”,擠眉弄眼的神態、誇張卻不做作的動作,把喜劇天賦全釋放出來。父親陳強常來片場
\”監工\”,看他演得太誇張,就會扯著嗓子喊:\”喜劇不是裝瘋賣傻,要讓觀眾笑裡帶暖!\” 這句話成了他的喜劇信條。
《瞧這一家子》讓陳佩斯火了,也讓他找到方向 —— 既然逃不開父親的影子,不如換條路走,專攻喜劇。1984
年,他和朱時茂帶著《吃麵條》登上春晚舞台,這個簡單的小品成了中國喜劇史上的里程碑。為了演好 \”吃面\”
的戲,他在後台真吃了五碗麵條,鏡頭裡撐得直不起腰的樣子,讓觀眾笑出眼淚,而這背後,是他對 \”真實\”
的堅持:\”哪怕是喜劇,也不能糊弄觀眾。\”
從那以後,他成了春晚的 \”常客\”,《拍電影》《警察與小偷》《主角與配角》等作品,部部都是經典。和朱時茂的搭檔,像天生的齒輪 ——
一個機靈狡黠,一個一本正經,反差里撞出無數笑點。排練《主角與配角》時,為了一句 \”皇軍托我給您帶個話\”
的語氣,他對著鏡子練了一下午,從聲調高低到嘴角弧度,都摳到極致。朱時茂說:\”佩斯對戲的較真,到了苛刻的地步,一個動作不對,能連排十遍。\”
那些年的春晚後台,總少不了他們的身影。有次候場時,陳佩斯突然胃痛,額頭冒冷汗,朱時茂要去找醫生,他擺擺手:\”上台就好了。\”
果然,燈光一亮,他立刻精神起來,演完下台才癱在椅子上。這種對舞台的敬畏,讓他們的作品經得起時間打磨,三十多年後再看,依然能讓人笑中帶淚。
1999 年,一場關於 \”作品歸屬\” 的風波,讓他的人生拐了彎。他發現自己和朱時茂的小品被收錄進 VCD
售賣,卻沒收到版權費。去溝通時,得到的回復輕描淡寫:\”大家都是為了宣傳,計較什麼。\”
可陳佩斯認死理:\”這不是錢的事,是規矩的事。今天我讓了,以後誰還尊重創作者?\”
官司贏了,他卻漸漸淡出了大眾視野。有段時間,他跑到深山種樹,每天扛著鋤頭翻地,在泥土裡沉澱自己。有人說他傻,放著名氣不用,非要硬碰硬。他卻在日記里寫:\”舞台不止一個,只要心裡有觀眾,在哪兒都能演。\”
後來他轉向話劇,創作出《托兒》《戲台》等作品。《戲台》里,他把京劇元素揉進喜劇,用荒誕故事講亂世悲涼,既保留笑點,又藏著對人性的思考。首演那天,朱時茂坐在台下,看著台上的老搭檔,眼眶濕了。這對從青年合作到中年的夥伴,雖久未同台,卻依然懂彼此
—— 陳佩斯的喜劇里,始終藏著對生活的熱望。
三、陳大愚:在傳承中創新,新生代的喜劇探索
2020 年,一條短視頻在網上火了:陳大愚穿著長衫,模仿爺爺陳強演的黃世仁,卻故意擠眉弄眼做鬼臉,配文
\”爺爺的反派太凶,我來個喜劇版\”。視頻點贊很快破百萬,評論里滿是 \”這眉眼和陳佩斯年輕時一模一樣\” 的驚嘆。
作為陳強的孫子、陳佩斯的兒子,陳大愚從小就活在 \”光環\” 里。幼兒園老師指著課本上的黃世仁說:\”這是你爺爺。\”
中學同學拿著陳佩斯的小品海報問:\”你爸啥時候再上春晚?\” 這些追問讓他想逃:\”我不想做誰的影子,我想讓別人記住我是陳大愚。\”
陳佩斯似乎看穿了兒子的心思,從不讓他沾光。考戲劇學院時,陳大愚想托關係,被父親狠狠罵了:\”有本事自己考,沒本事就別吃這碗飯。\”
畢業後,他瞞著身份跑劇組,從群演做起,演了半年 \”路人甲\”,才靠實力拿到第一個配角。
2017
年,陳大愚在話劇《戲台》里演個小角色,第一次和父親同台。排練時,陳佩斯對他格外嚴:\”這句台詞節奏不對,重來;那個表情太誇張,收著點。\”
有次他因一個動作反覆出錯被罵哭,躲在後台抹眼淚,陳佩斯遞給他一瓶水:\”現在對你嚴,是怕你以後被觀眾罵。舞台不認你是誰的兒子,只認你演得好不好。\”
那次同台,讓陳大愚真正懂了父親。他開始研究爺爺的電影、父親的小品,發現三代人對舞台有著相同的執著:陳強為一個角色體驗生活三個月,陳佩斯為一個動作排練上百次,而他自己,為了拍好一條短視頻,也會對著鏡子練一下午。
2021 年,陳大愚開始在短視頻平台活躍。他沒照搬爺爺和父親的風格,而是玩起 \”喜劇混搭\”:把黃世仁改編成 \”想蹭 WiFi 被拒\”
的搞笑片段,內核仍是諷刺貪婪;用現代梗翻拍《吃麵條》,加入外賣小哥元素,依舊笑中帶暖。視頻里,他穿父親當年的戲服模仿《主角與配角》,陳佩斯在一旁拆台:\”當年我演的時候,可比你有勁兒多了。\”
這種輕鬆互動,既有趣又溫情,很快積累了數百萬粉絲。
有人說他
\”消費祖輩名氣\”,他卻有自己的理:\”我是在傳承,不是複製。爺爺用反派警示人,爸爸用喜劇溫暖人,我想用年輕人喜歡的方式,讓更多人知道他們的故事。\”
他成立了喜劇工作室,既演話劇也做編劇,創作的《新戲台》融合了三代人的風格,加了當下的社會熱點,演出場場滿座。觀眾說:\”在他的戲裡,能看到陳強的影子,也能看到陳佩斯的味道,但更多的是他自己的東西。\”
如今,陳大愚常和父親一起喝茶聊戲。陳佩斯看著兒子,總會想起父親當年的話。有次演出結束,他拍著兒子的肩膀:\”你爺爺當年擔心我被長相拖累,現在看來,這長相成了咱家的
\’ 招牌 \’。\” 陳大愚笑著回:\”不是長相,是咱們都愛舞台這股勁兒。\”
四、三代人的舞台情緣:熱愛是最好的傳承
在陳佩斯的家裡,有個老柜子,專門放著三代人的演藝物件:陳強的電影獎盃,底座磨得發亮;陳佩斯的小品手稿,上面畫滿修改符號;陳大愚的短視頻腳本,寫著密密麻麻的備註。這些物件,串起了一個家族與舞台的緣分。
陳強那代演員,用對藝術的虔誠,為演藝事業打下根基。他們在艱苦條件下,靠觀察生活、琢磨角色,塑造出一個個經典,讓觀眾在光影里感受人間百態。陳強說過:\”演戲沒有捷徑,就是把自己扔進角色里,讓角色借你的身子說話。\”
陳佩斯這代人,在傳承中創新。他把喜劇從銀幕帶到舞台,用貼近生活的故事和真誠表達,讓觀眾在笑聲中思考。他經歷過行業起伏,卻始終守著初心,用作品證明:演員的價值,不在名氣大小,而在是否對得起觀眾。
陳大愚這代年輕人,在新語境下探索。他用短視頻、直播等新形式,讓傳統喜劇元素煥發活力,用年輕人的語言講生活,讓家族的演藝基因在新土壤里生長。他說:\”喜劇要跟著時代走,但根不能丟,那根就是對生活的熱愛。\”
這三代人,用不同方式詮釋著 \”傳承\”
二字。不是複製過去,而是在熱愛的指引下,走出自己的路。陳強的反派里有對正義的堅守,陳佩斯的喜劇里有對小人物的關懷,陳大愚的短視頻里有對傳統的創新,這些不同的表達,都源於對舞台的敬畏與熱愛。
如今,陳強雖已離世,但黃世仁、南霸天的形象依然鮮活;陳佩斯雖不常露面,卻仍在話劇舞台發光;陳大愚帶著年輕活力,在喜劇路上探索。從
1945 年的《白毛女》到現在的短視頻,從反派到喜劇,這個家族的故事,是中國演藝事業的一個縮影 ——
無數人用角色傳遞情感,用作品連接時代,讓舞台成為一面鏡子,照見生活百態與人性光輝。
而這份熱愛,就像舞台上的追光,會一直亮下去,照亮一代又一代人的演藝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