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周二(7月8日)在在歐洲議會全體會議關於歐中關係聯合辯論會上對中國提出了迄今為止最嚴厲的批評,抨擊了中方在俄烏戰爭上的立場及其貿易政策。
馮德萊恩在歐洲議會發表的講話旨在闡述這位來自德國的政治家在兩周後與中國領導人進行重大攤牌之前的立場。這表明,從歐方的角度來看,此次峰會的前景正變得越來越黯淡。據外交消息人士透露,原定為期兩天的中歐領導人峰會已縮短為一天。應中方要求,雙方原定在合肥與商界團體會面的第二天的會議計劃被取消。
《南華早報》援引兩位消息人士報道稱,討論現已轉向於7月24日在北京舉行圓桌會議,與峰會同一天。據信,選擇安徽省合肥市是為了在中歐領導人峰會前營造一些積極的氛圍。
1984年,馮德萊恩的父親、時任德國下薩克森州州長的阿爾布雷希特(Ernst Albrecht)促成了德國與中國省份之間的夥伴關係協議,該協議至今仍在生效。然而,最近幾周,中歐關係的積極性卻像漏氣的輪胎一樣迅速消散。這在馮德萊恩周二發表的演講中得到了體現。
馮德萊恩在向歐洲議會的講話中說:「今年是我們聯盟與中國建交半個世紀的年份。這或許也是中國悠久歷史上最輝煌的篇章。短短五十年間,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增長了十倍以上。昔日的鄉村被特大城市所取代。超過八億人擺脫了貧困。中國從一個農業社會發展成為工業強國和清潔技術領導者。中國從一個欠發達國家發展成為發展中國家最大的貸款國。中國一直是世界偉大文明之一。但在過去的五十年里,它也已成為世界強國之一」。
馮德萊恩續指,「這使得我們與中國的關係成為本世紀餘下時間最具決定性和重要的關係之一。但我們與中國的關係必須植根於對這一新現實的清晰評估。我一直強調:歐洲完全致力於與中國開展以成果為導向的接觸。歐盟委員會在去風險而非脫鉤方面正處於領先地位。我們,歐盟和中國,是世界三大經濟和貿易強者中的兩個。但我們(中歐)每天的貿易額僅為20億歐元左右。這僅僅是我們與瑞士貿易額的兩倍」。
馮德萊恩說:「因為,雖然中國市場巨大,但我們的市場准入仍然有限。關鍵在於,儘管我們在全球挑戰中發揮著主導作用,但歐洲也面臨著非常現實的風險。這些風險既是戰略性的,也是制度性的。它們影響著我們的安全和競爭力。這些風險源於中國擁有一個完全不同的制度。它擁有獨特的手段來規避規則」。
馮德萊恩補充說,「例如,這使得中國能夠利用補貼的過剩產能湧入全球市場——不僅是為了促進自身產業發展,也是為了抑制國際競爭。最後,中國也已成為全球信息和網路空間中一個強大的參與者。我們非常歡迎所有中國人就我們共同關心的全球問題發表意見。但我們將高度警惕任何形式的影響力行動和針對歐洲的網路攻擊」。
馮德萊恩稱,「這些現實確實給歐洲帶來了真正的挑戰。我們已開始著手應對這些挑戰。無論是降低我們的經濟和產業風險,還是運用我們新的貿易防禦措施工具箱,亦或是在中國持有依賴性,如果不是完全壟斷的話的領域實現供應鏈多樣化」。
馮德萊恩續稱,「與此同時,我相信,我們也有機會與中國建立更有意義的夥伴關係。但要推動我們的關係向前發展,我們需要在長期僵持不下的問題上取得真正的進展,並找到公平的解決方案。可預測性和可靠性——這才是我們能夠為共同利益而努力的方式。這也是我將在本月晚些時候舉行的歐中峰會上傳達的信息」。
「我們需要重點關注三個優先事項」
馮德萊恩告訴議員們,「我們需要重點關注三個優先事項。首先,重新平衡與中國的經濟關係。其次,去風險。第三,推進包括氣候在內的全球議題外交」。
就歐中貿易關係,馮德萊恩指出,「關於我的第一點。中國正保持著人類歷史上最大的貿易順差。去年,中國對歐盟的貿易順差已超過3000億歐元。與此同時,歐洲企業在中國開展業務的難度卻越來越大。由於北京的『購買國貨』政策,我們的產品在公共採購中遭受著系統性的歧視。『中國製造』的商品和服務在公開招標中自動獲得20%的價格優勢」。
馮德萊恩表示:「這簡直不公平。這個體系明顯被操縱了。因此,我們已採取行動,重新平衡醫療器械的公共採購市場。因為這是一個基本的對等問題。歐洲仍然保持著基本開放——但我們大多數公司在中國的市場份額正在迅速下降。我們希望看到我們長期以來的市場准入請求取得切實進展」。
馮德萊恩亦指,「國家補貼的產能過剩問題也是如此。中國不能依賴出口來解決國內經濟挑戰。產能過剩必須從源頭入手解決——不能簡單地轉嫁到全球市場上。這正是我們對電動汽車調查背後的明確信息。有趣的是,我們看到中國國內已開始就產能過剩、無序壓價和市場扭曲等問題展開嚴肅的辯論。他們明白,解決國內挑戰不能以犧牲他人為代價」。
馮德萊恩說,「讓我明確一點:如果我們的夥伴關係要向前發展,我們需要真正的再平衡:減少市場扭曲,減少中國出口的過剩產能,並為歐洲企業在中國提供公平、對等的准入」。
此外,馮德萊恩談到,「第二項優先事項是加快去風險。中國早期投資了許多面向未來的技術。但隨後,開始向全球市場大量投放廉價的補貼產品,以消滅競爭對手。從太陽能電池板到礦物加工——整個西方工業都倒閉了,中國佔據了主導地位」。
馮德萊恩說:「我已談到了中國在稀土永磁體市場的主導地位,以及如何將其轉化為經濟槓桿。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正與合作夥伴密切合作,開發替代供應源。當然,與中國的對話也至關重要。我們正與北京方面接觸,以促使其放鬆出口限制」。
馮德萊恩強調,「正如我在一開始所說,我們認為戰略脫鉤不符合我們的利益。我認為,對歐洲而言,這將是低效且不奏效的。但我們將繼續去風險。因為我們已經吸取了教訓。關於依賴程度如何構成弱點,以及技術、貿易和安全如何內在地聯繫在一起。去風險只是關乎歐洲獨立的問題」。
馮德萊恩告訴議員們說:「我的下一個觀點是關於地緣政治。歐洲-大西洋和印度-太平洋的安全聯繫比過去幾代人都更加緊密,而且這種聯繫正迅速演變。因此,攜手合作符合我們的利益。但我們也知道,中國對俄羅斯的堅定支持正在加劇歐洲的不穩定和不安全。我們可以說,中國實際上正在為俄羅斯的戰爭經濟提供支持。我們不能接受這一點」。
馮德萊恩補充道,「我一直強調:中國如何繼續應對普京的戰爭,將成為未來歐中關係的決定性因素。如果中國聲稱捍衛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就應該毫不含糊地譴責俄羅斯嚴重侵犯烏克蘭主權、領土完整和國際公認邊界的行為,並採取相應行動。如果中國聲稱捍衛多邊主義,就必須尊重以世貿組織為基礎的國際貿易規則和原則」。
(資料照片)
上周,中國外長王毅據報告訴歐盟官員,中方不希望看到俄羅斯輸掉烏克蘭戰爭,因為這樣美國就可以把注意力轉向亞洲和中國自己的後院。歐盟官員對此感到震驚。據兩名在場人士透露,該消息最初由《南華早報》於上周報道,並於周一由歐盟官員轉達給包括美國、英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在內的其他西方國家的外交官。
與此同時,馮德萊恩亦表示,「我要說的最後一點是關於我們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的合作。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國,排放量佔全球排放量的30%,但清潔能源也貢獻了中國GDP增長的四分之一以上。中國僅在清潔技術領域的投資就超過9000億美元,超過了美國、歐洲、日本和印度的總和。北京既是清潔技術競賽中的堅定競爭對手,也是全球脫碳的重要合作夥伴。這是我們必須應對的複雜局面。我們必須在競爭中轉變方向,同時也要探索各種合作途徑」。
馮德萊恩強調:「我們都堅信,應對氣候、生物多樣性喪失和污染這三大全球危機需要一個強有力的多邊框架。我們也希望將於(巴西)貝倫舉行的第三十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30)能夠取得雄心勃勃的成果。我們都將凈零目標和政策視為增長戰略和工業現代化的真正驅動力。我們也都看到了在排放交易、碳捕獲與儲存以及循環經濟等領域更緊密合作的機會」。
講話最後,馮德萊恩表示,「重點是,如果中國願意本著可預測性和可靠的精神與我們合作,我們可以做很多事情。與歐洲一樣,中國是一個橫跨整個大陸的大國。和我們的聯盟一樣,它也是一個複雜而迷人的巨人。我們的關係必須體現這種複雜性。我們將始終捍衛我們的利益。我們將降低我們經濟的風險。但我們不想脫鉤」。
馮德萊恩指出,「隨著我們進入合作的第二個半個世紀,中國正在發生變化。但這對歐洲來說也是一個新時代——一個獨立的歐洲。我們已準備好建立一種更加平衡、更加穩定的關係,並在這一具有決定性意義的關係中譜寫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