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過去25年來,歐洲的貿易夥伴變得愈來愈不民主,和歐洲各國政府承諾聚焦政治、人權與社會權益的理念相違背。
歐洲央行(ECB)8日在官網發表的部落格文章指出,上述趨勢的部分原因,來自歐洲和中國大陸貿易往來增加,中國的民主排名低落,占歐盟進口比率卻達約20%。
但原因不僅於此,其中,一些歐盟較早的成員國,包含已脫歐的英國,漸漸將進口商品來源轉向較不民主的國家;在此同時,其原有貿易夥伴的民主治理品質也日益惡化。
文章作者馬奇妮和波柏芙表示,「歐盟貿易政策主張確保經濟發展應和民主、社會價值相輔相成」,「儘管如此,歐盟確實不斷與由專制和獨裁者治理的國家,增加貿易往來」。
研究顯示,東歐、拉美和東亞地區國家在1985-1990年代間的民主化,替歐盟的承諾加分,但此後分數不斷下滑,直到2022年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引發國際對俄貿易制裁後,才又回彈。
馬奇妮和波柏芙強調,「和獨裁者做生意」會讓那些威脅全球地緣政治穩定性的政權獲利,此外,能讓經濟「綠化」的大宗商品,也多來自非民主國家,「這個風險在於,為了解決一項外部性問題,例如減碳,我們無意間讓另一個惡化,也就是其他國家的人權侵害問題」。 $(document).ready(function () {nstockStoryStock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