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新聞網CNBC報導,隨著美國總統川普的對等關稅將在8月1日上路,包括台灣、南韓在內多個國家爭相與白宮拍板協議,唯獨一個國家泰然自若:印度。分析人士指出,美國在戰略上有不能忽視印度的考量,印度需要有所發展才能在全球供應鏈乃至金磚國家集團內製衡中國。
新德里智庫「觀察家研究基金會」外交與政策研究副總裁潘特(Harsh V. Pant)告訴CNBC:「從戰略角度看,美國並不希望疏遠印度。美方將印度視為能夠塑造印太格局的重要夥伴。」
首先,印度在全球供應鏈的角色日益重要,是中國大陸以外的戰略選項。
川普經濟政策的核心主張之一是將製造業從中國遷回美國,分析人士指出,印度自然被視為在這個領域取代中國的潛力國家。潘特表示,印度在這場大國競爭中的角色「極其關鍵」。
瑞穗銀行(Mizuho Bank)經濟與戰略主管瓦拉桑(Vishnu Varathan)補充,美國「將自身定位為對抗中國在全球供應鏈的影響力」,將部分製造轉移至印度成為理所當然的「折衷辦法」,甚至可能與美國製造迴流策略互補。
瓦拉桑舉例,美國可以控制製造鏈中技術密集、勞動力品質高的部分,而印度則可「以低廉勞動力成本作為補充」。如此一來,印度不僅可能「將中國排除在外,還能協助美國取得更具戰略優勢的位置」,同時也維持其外交上的平衡姿態。
其次,潘特指出,印度在金磚國家集團的角色,使得其與美國談判時保有「一定程度的靈活空間」。
川普多次威脅靠攏金磚的國家將被加征關稅,不過印度迄今似乎都躲過其怒火,川普更屢次暗示即將與印度達成協議。
拉瓦桑指出,由於中國認為印度正在「爭奪金磚內部的領導地位」,因此對新德里壓力漸增。在此情況下,印度對美國來說可作為平衡中國在金磚影響力的關鍵角色。
另一方面,印度即使與美國持續談判,仍積極推動其他貿易協議,除了英國,還有與馬爾地夫及歐盟多國的談判。
華府智庫昆西研究所(Quincy Institute)全球南方計劃主任席朵爾(Sarang Shidore)指出,這正好體現印度「日益轉向多元結盟的戰略」。
席朵爾認為,這種多元化策略不僅提升印度在談判桌上的籌碼,也讓其在面對全球經濟震蕩時擁有更多迴旋空間。若美國提高關稅或將貿易綁上更嚴苛條件,印度可加速與其他國家達成協議,降低潛在衝擊。
根據南華早報26日報導,印度首席談判代表亞格拉沃(Rajesh Agrawal)上周曾赴華府進行第五輪談判,但7月14日至17日協商結束後未發布任何公告。未來幾周預計不會再有談判。印度代表團預計8月中旬重返華府,這已遠遠超過原本預定公布初步協議的時程。 $(document).ready(function () {nstockStoryStock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