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18 9 月

美國與韓日歐貿易協議難落實 川普1.0美中協定是殷鑒

南韓、歐盟和日本已趕在8月1日大限前,分別與美國總統川普達成貿易協議,包括以數千億美元的投資和採購計劃,交換關稅稅率大幅下調。但紐約時報分析指出,這些協議有個共通點:落實上都有問題。

川普宣布,已和南韓敲定協議,南韓將在美國投資3,500億美元,並向美方採購1,000億美元的液化天然氣(LNG)。相對地,川普允諾將南韓關稅稅率從原先威脅的25%,大砍至15%。之前,日本和歐盟也各自以投資和採購承諾,換得關稅稅率都下調至15%。

能源採購協議難以落實

觀察家指出,韓、日、歐與美國敲定的貿易協議中,都承諾大舉採購美國的化石燃料,並且訂出具體金額甚至時間表,無論本國經濟是否真的有此需求,也不論美國是否有能力供應。而且,這些民主國家的政治領袖將如何促使民間企業遵照與美議定的協議採購,不得而知。

前美國外交官暨能源部官員高文表示,這是新型的協議,「因為通常貿易協議會訂得明確、可執行」。但他指出,韓、日、歐對川普政府許下的能源採購承諾,「既不明確,也未必可執行」,「較像是渴望和政治鼓勵」。

例如,歐盟承諾未來三年,向美國採購7,500億美元的能源產品,包括原油、核反應爐燃料、天然氣和其他石油衍生物。換言之,一年採購金額就高達2,500億美元,相當於歐盟2024年向美採購金額的三倍多!那將使美國成為歐盟實質上的唯一供應國,與歐盟分散能源供應源、轉型至綠能的目標,皆格格不入。

從美國角度來看,2,500億美元的採購額,據ClearView Energy分析,大約相當於美國2025年對全球能源出口總額的80%!短期而言,美國能源對歐盟出口劇增,意味運往世界其他地區的能源減少。

就算這麼巨大的數量符合經濟效益,歐盟也不可能強迫成員國的民間企業真的買這麼多。即使是川普政府,也無權命令美國的石油和天然氣公司把產品賣給誰。

前車之鑒:川普1.0與北京的採購協議

要貿易夥伴國政府遵守貿易協議里訂定的採購承諾,是很大的挑戰,從川普第一任與中國大陸達成的貿易協定即可見一斑。川普當時說服北京,同意向美方採購一定金額的能源和農產品。結果呢?那些目標大多都達不到,即使北京當局嚴密掌控大陸經濟。

而且,縱使中國大陸未履行採購承諾,至今也未見到任何後果。

正式貿易協議通常都明文訂下條款,要求任一方兌現承諾,例如衍採購能源的諾言;這些協定通常會訂定如果違反協議可採取的救濟措施。然而,在川普與韓、日、歐盟敲定的協議中,都不見這類協定。被問到倘若歐盟三年後未達到採購目標,會如何反制時,白宮某官員說,那就提高關稅還擊。

歐盟也可運用會計伎倆,達到7,500億美元的目標。專家指出,歐盟成員國可以購入裝滿許多艘油輪的石油或天然氣,但自己不用,而是轉手賣給世界其他地區的買家。

另一種招數,是宣布長期採購承諾,讓總採購金額顯得非常龐大,但實際上卻分多年(例如20年)實現。

ClearView董事總經理布克說:「那涉及所謂的政治算術。最佳的外交工具,有些必須模稜兩可。」

日、韓採購協議更模糊

歐盟應允川普的採購承諾,金額和時程都相當具體。反觀日本的架構協議,則模糊多了,於是留下更多詮釋的空間。

白宮發布的新聞稿宣稱,與日本敲定的協議象徵美國能源出口「大幅擴張」,日本承諾在美國投資5,500億美元,將有一部分聚焦於「能源基礎設施和生產」。

南韓也承諾向美國採購1,000億美元的能源,但未提出時間表。

200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日前指出,歐盟與川普政府敲定的貿易協議,做出的投資和能源採購承諾,只是「表面上」的讓步,尤其能源採購承諾,更把川普當傻子耍。

而美國最終得到什麼?對自己的人民課稅,因為對外國進口貨加征的關稅,終究得由美國消費者埋單。這正是為什麼,克魯曼認為,川普近日敲定的是一連串愚不可及的蠢協議。 $(document).ready(function () {nstockStoryStock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