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18 8 月

會晤川普後 普亭大內宣起跑:傳遞「俄依舊強勢」訊號

阿拉斯加峰會15日結束後,普亭(左)和川普舉行聯合記者會。(路透)


俄羅斯官媒與親政府評論普遍將普亭與川普的阿拉斯加峰會定位為「重塑美俄關係」的契機,而非單純解決俄烏戰爭。普亭透過媒體傳達訊息:與川普的會談是兩大強權重新調整世界秩序的起點,烏克蘭只是背景。

普亭在俄媒中被描繪為與美國總統對等的大國領袖。即使會談未達成具體成果,俄方仍強調雙方保持「正常溝通」,藉此鞏固俄羅斯在國際舞台上的地位,淡化其戰爭罪嫌疑與國際孤立狀態。

俄方刻意強調峰會涵蓋經濟、能源、太空、北極資源、中東局勢等全球性議題,藉此營造普亭不只是戰爭領袖,更是全球治理參與者的形象。

會談無成果,俄方準備將責任歸咎於歐洲「反俄勢力」與烏克蘭政府。俄國自由民主黨主席斯盧茲基批評歐洲政客「靠抗俄維持政治動能」,藉此轉移焦點並凝聚國內支持。

親克里姆林宮學者盧奇亞諾夫在《俄羅斯日報》撰文,將此次峰會比擬為「德國統一談判」等級的歷史裡程碑,強調其挑戰冷戰後國際安全秩序的意義。

美俄峰會前,俄方不僅在會場釋放強硬訊息,更透過細節發動「大內宣」。從蘇聯符號到烏克蘭菜名,這些看似輕鬆的安排,其實是精密的資訊戰工具,目標是穩固國內輿論、傳遞「俄羅斯依舊強勢」的訊號。

峰會召開前,俄國代表團的一舉一動引發外界關注。外長拉夫羅夫在登機時身穿一件印有「CCCP」(蘇聯縮寫)的衣服,立即被媒體捕捉。分析認為,這不僅是懷舊符號,更是刻意喚起國內民眾對蘇聯時代的情感,暗示俄羅斯對烏克蘭乃至前蘇聯領土的主張。

同時,俄代表團在飛往阿拉斯加的航班上,享用了名為「Chicken Kyiv」(基輔雞)的餐點。這道源自烏克蘭的菜肴,因名稱象徵基輔而帶有鮮明政治意味。外媒普遍解讀為俄方對烏克蘭的嘲諷與挑釁。這種以飲食文化做文章的舉動,隨即在俄國媒體與社群平台廣泛傳播,強化「幽默式宣傳」的效果。

專家指出,這些細節都是克里姆林宮典型的大內宣操作。透過符號化與文化的元素,俄方能在不正面衝突的情況下,向國內民眾傳遞「俄羅斯仍然掌握主導」的訊息。對外則形成一種「挑釁帶戲謔」的姿態,既能引發討論,又能鞏固內部民族情緒。

在峰會沒有實質突破的背景下,這類象徵性宣傳成為普亭維持國內支持度的重要工具,也凸顯俄羅斯在國際場合中持續將資訊戰與外交場景結合的手法。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