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島和平紀念公園內,學生們參觀原子彈爆炸圓頂館。隨著東亞安全局勢日益緊張,日本社會對核武政策的態度正悄然轉變,傳統的戰後和平主義正面臨挑戰。(路透資料照)
〔編譯陳成良/綜合報導〕一場「川普震撼」(Trump shock)正動搖東亞的戰略基石。《路透》20日一篇特別報導揭示,由於對美國安全承諾的信心崩潰,日本執政黨高層已開始嚴肅思考一個戰後數十年來不可想像的選項:發展核武。與此同時,南韓支持自主擁核的民意更高達75%,顯示美國在亞太地區的核保護傘,正瀕臨失效。
川普政策衝擊 美日安保信任動搖
根據這篇報導,日本執政的自民黨國安政策委員會成員、前防衛副大臣松川瑠衣在受訪時,拋出了這番驚人言論。她表示,川普總統的不可預測性,讓日本必須思考「B計劃」。她直言:「B計劃或許就是走向獨立,然後發展核武。」
這股因質疑美國協防意願而起的核武思潮,同樣在南韓激蕩。儘管新上任的中間偏左派總統李在明試圖淡化擁核言論,但民調顯示高達75%的南韓民眾支持國家建立自己的核武庫。部分執政黨人士也認為,若美國安全承諾動搖,南韓需達成「核潛在狀態」(nuclear latency),即擁有能快速製造核武的能力。
中國核擴張引發連鎖安全焦慮
報導分析,日韓兩國態度的轉變,源於對美國承諾日益失去信心,特別是懷疑在衝突爆發時,美國是否會真正出兵援助。川普的「美國優先」綱領、對歐洲盟友的公開斥責、對日韓加征關稅等行為,都極大地加劇了這些擔憂,尤其是在一個被中國、俄羅斯與北韓等核武國家環伺的區域。
儘管日本政府官方仍重申堅持「不生產、不擁有、不引進」核武的「非核三原則」,但執政黨議員已在考慮修改或重新詮釋此原則,以允許美國核武進入日本領土。前首相石破茂甚至在上任之前,就倡議建立亞洲版的北約,其中可包含「核共享」機制。
中國核力量的快速擴張,也加劇了亞太安全疑慮。根據瑞典智庫「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SIPRI)報告,中國自2023年起,每年新增約100枚核彈頭。在此背景下,一位來自廣島、祖父為原爆倖存者的28歲青年高橋達章(音譯)表示,為求嚇阻,允許美軍在日本部署核武「或許無法避免」。
來源:自由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