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22 8 月

歐盟又出新制裁,瞄準俄羅斯的「錢袋子」

在烏克蘭危機背景下,歐盟已對俄實施了十幾輪多領域、全方位的嚴厲制裁。7月18日,歐盟通過對俄第18輪制裁方案。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指出,此輪制裁主要打擊「俄羅斯戰爭機器的核心」,包括銀行業、能源業與軍工產業,以及新的動態油價上限機制。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卡拉斯稱,歐盟通過了迄今最嚴厲的對俄制裁方案之一。

制裁聚焦六大領域

此輪制裁主要涵蓋能源、金融、海運、基礎設施、軍工與出口管制、個人與實體六個方面。綜合看,此輪制裁瞄準的是俄羅斯的「錢袋子」,對俄經濟束縛越來越緊。

googletag.cmd.push(function(){googletag.display(\”div-gpt-ad-1325397163384-2\”);});

其一,制裁直指俄能源出口。此輪制裁的核心措施之一是將俄石油價格上限從每桶60美元降至47.6美元。此後價格上限將每六個月評估一次,確保始終比市場均價低15%。但美國並未同意將現行對俄石油價格上限同步下調,因此美歐內部首次出現對俄原油限價的分歧。美國拒絕跟進,一方面是其評估認為,若把俄石油價格上限從每桶60美元降到47美元,可能觸發俄大幅減產,從而撬動全球油價。模型顯示,極端情況下油價或沖至每桶185美元,這將誘發新一輪全球經濟衰退。在當前中東局勢已造成油價單日暴漲13%的背景下,美國不願再給自己和盟友「火上澆油」。另一方面,川普政府仍留出對俄政策空間。此外,歐盟還禁止從第三國進口以俄原油為原料煉製的石油產品,以防止俄原油「走後門」再次進入歐盟市場,但對加拿大、挪威、瑞士、英國和美國予以豁免。

值得注意的是,歐盟首次對俄羅斯石油公司在印度的最大煉油廠納亞拉能源公司實施制裁。該公司是印度第二大煉油廠,俄羅斯石油公司持股49.13%,是在烏克蘭危機中從事俄油「轉口套利」的核心節點——將低價俄油經該公司煉製成柴油和航空燃油後高價銷往歐洲。新一輪制裁實施後,該公司被禁止向歐洲出口任何精鍊產品,歐洲企業被禁止向該公司提供技術、海事服務或海事保險,同時歐盟還對該公司實施資產凍結、旅行禁令。歐盟的制裁將使印度受到原油進口成本上升、轉口利潤損失、俄資本可能就此被迫撤離等多重損失,同時還將推高印度成品油價格,加劇印度國內通脹壓力。印度是全球第三大石油進口國和消費國,而俄是印度的主要石油供應國,約佔其總供應量的35%。不過,印度政府消息人士8月2日證實,印度煉油企業仍在繼續購買俄原油,「這是由價格和運輸等經濟因素決定的」。

其二,此輪制裁中,又有22家俄銀行被剔除出環球銀行間金融通信協會(SWIFT),使得俄被剔除出SWIFT系統的銀行總數達到45家,覆蓋了俄商業銀行國際業務90%以上。歐盟此舉意在增加俄金融機構的結算成本,收緊俄融資渠道。此外,本輪制裁還包括針對俄直接投資基金(RDIF)及其子公司的新交易禁令。這將阻止俄利用RDIF進入全球金融市場、規避歐盟制裁、獲取外匯。

其三,制裁105艘「影子船隊」船隻及其輔助船隻,使得俄「影子船隊」船隻被制裁總數增加至444艘,這些船隻被禁止進入歐盟港口以及接受歐盟公司保險或技術服務。歐盟在此輪制裁中首次把自然人及服務商納入制裁,包括部分船長、船管公司、開放船旗註冊私營運營商,對其一併凍結資產並實施旅行禁令。歐盟將制裁對象從「船」擴大到背後的產業鏈,意在掐斷俄原油銷售利潤,壓制俄財政收入。

其四,禁止任何歐盟自然人或法人「以任何形式」參與北溪-1、北溪-2天然氣管道的交易。禁令不設「日落條款」,除非歐盟理事會一致同意解除,否則永久有效。由此,歐盟把重啟北溪管道的可能性在法律層面上歸零,與歐盟2028年前全面停用俄油氣的計劃相配合。若未來美國試圖以調停名義推動北溪項目重啟,歐盟可以此作為拒絕的法律盾牌。即便戰事結束、制裁部分解除,歐盟市場的大門至少在天然氣領域已徹底關閉。

其五,為限制俄獲得其國防部門使用的技術,歐盟此輪制裁擴大了軍民兩用物項禁令名單,包括俄生產「伊斯坎德爾」導彈所使用的機床。此外,歐盟還列出其他出口禁令,包括機械工程部門、化學工業以及特定金屬和塑料的某些產品。

其六,歐盟對俄新一輪制裁名單包括14名個人。其中,電影導演協會主席卡倫·沙赫納扎羅夫因「為俄官方戰爭敘事服務」被制裁。此舉也標誌著西方對俄文化制裁由象徵性點名升級為實質性封殺。

2025年7月18日,歐盟通過對俄第18輪制裁方案,直指俄能源、金融、軍工「三大命脈」。圖為2025年4月15日在莫斯科舉行的第24屆俄羅斯國際石油天然氣及石油化工技術展覽會。

2025年7月18日,歐盟通過對俄第18輪制裁方案,直指俄能源、金融、軍工「三大命脈」。圖為2025年4月15日在莫斯科舉行的第24屆俄羅斯國際石油天然氣及石油化工技術展覽會。

試圖系統性削弱俄綜合能力

此輪制裁方案出台過程一波三折,曾遭到斯洛伐克六次否決以及匈牙利和馬爾他的反對,一度被按下暫停鍵。7月17日,斯洛伐克在獲得歐盟關於潛在天然氣短缺、價格上漲等方面援助的保證後,才最終放行制裁方案。不難看出,雖有歐盟積極動員,但該方案在內部遭到阻力,凸顯歐盟內部分歧。歐盟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5月歐盟從俄進口石油交易額超過4.07億歐元,創下三個月來新高。其中,斯洛伐克購買價值近2.06億歐元的俄原油,匈牙利的進口額則增長22%,達到2.01億歐元。這意味著,儘管歐盟對俄石油的整體購買量有所下降,但部分成員國對俄能源的依賴程度仍然較高。

此輪制裁標誌著西方對俄經濟戰進入「精準打擊+長期壓制」階段。歐盟藉助美歐主導的國際金融秩序、國際金融基礎設施等,通過價格機制、金融封鎖與運輸鏈打擊三管齊下,試圖系統性削弱俄綜合能力,迫使俄屈服。然而,俄羅斯通過調整能源出口方向和積極開拓非西方市場、開發金融替代系統、靈活利用各種規避機制等,對歐美製裁予以積極反制。歐盟多輪制裁對俄經濟結構性的壓制效應可能逐步顯現,但短期內難以達到使俄羅斯經濟崩潰的預期,制裁的長期效果仍需時間觀察。

總體來看,歐盟對俄制裁形式上加碼不斷,實質上邊際效應遞減。未來除非美國對俄施壓升級或烏克蘭危機出現重大轉折,否則歐盟內部分歧將不斷削弱制裁的連貫性和威懾力。在可預見的未來,歐盟對俄制裁暫時還不會消失,但是制裁無法成為改變烏克蘭危機的關鍵變數,而更多是歐盟展示內部團結的工具,政治象徵意義大於實際經濟效果。畢竟,真正決定戰場形勢發展的不是歐盟的制裁措施,而是美俄的戰略博弈。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