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赫評論文章:10月14日,美國正式對與中國有關聯的船舶徵收港口費,以對抗中共藉由不公平的政策與做法而對全球海運業的掌控,並提振美國造船業。即日,中共對美實施報復,這不奇怪;不過,同時,中共也罕見宣布對韓國軍工巨頭韓華集團的5家美國子公司進行制裁,卻多少有些出人意料。
有意思的是,就在中共宣布制裁的同一天,韓華的一位公司代表在軍事專業展覽與發展論壇——美國陸軍協會2025年度會議暨博覽會(AUSA 2025)期間告訴《海軍新聞》(Naval News),韓華正尋求將其開發中的CTM-ASBM(反艦彈道導彈)系統出售給菲律賓。韓華代表表示,這是回應「客戶對反艦能力日益增長的需求」。該導彈將與韓華的K239「天舞」(Chunmoo)移動式多管火箭發射系統配對,射程可達160公里,並將配備專有的導引頭以「精確瞄準海上艦船」。
中共制裁當日,韓華海洋股價重挫;但是,韓華放出擬向菲律賓出售反艦導彈消息後,次日韓華海洋股價反彈1.8%,同業「HD現代重工」(HD Hyundai Heavy)股價上漲2.2%,挽回部分跌幅。
分析師認為,雖然中方的制裁讓投資者對韓華的股價感到緊張,但美中之間的衝突反而可能激發全球對海軍艦艇和相關武器的訂單,為像韓華這樣的國防企業帶來更多機會。
而且,如果進一步探討中共對韓華的制裁措施,會發現別有洞天。
制裁韓華虛張聲勢?
中共制裁韓華五個子公司的理由是,韓華海洋株式會社在美相關子公司協助、支持美國政府對中國海事、物流和造船業開展「301調查」並採取措施。的確,去年3月國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舉行聽證會時,韓華海運在副總裁名義的意見書中稱,「對中(共)國等處於敵對利益關係的造船廠建造的船舶收取手續費是恰當的」。但韓媒《朝鮮日報》認為,這是作為民營企業為維持當地業務而做出的不得已的選擇。中共據此採取報復措施,被認為是對國際貿易規範和民營企業自主性的嚴重挑戰。
2025年8月26日,緬因州號訓練艦(TS State of Maine)停靠在韓華費城造船廠。 (Matthew Hatcher /AFP via Getty Images)
比較而言,2016年「薩德入韓」,中共非常惱火,但也只是暗地裡對韓國企業和中韓文化交流使絆子,諸如敲打樂天、大幅度限制韓國藝人來中國舉辦演唱會等等,卻否認實施過「限韓令」,沒有公開制裁韓企。這次,中共直接制裁韓企,顯然是對韓「戰狼外交」的升級。
不過,種種因素限制了中共的制裁力度。
根據韓華官網資訊,中國在韓華的全球業務中佔據重要地位。韓華在華的煉油廠、石油化工廠的原材料出口到世界各地,其它工廠生產太陽能產品、輕質複合材料、工業機械和高精度晶元貼機。除製造業之外,韓華生命保險是中國最大的外國保險公司之一。
但是,中共這次制裁,只限於韓華在美的五家子公司,而這五家子公司與中國並無直接商業關係。中共公告所稱——自2025年10月14日起,禁止中國境內的組織、個人與這五家子公司進行有關交易、合作等活動——其實沒有實質意義。如果中共真要打擊韓華,應會針對韓華在華產業直接下手。中共之所以沒這麼做,顯然有很多顧慮(例如韓企撤離中國已多,中共不願再添把火)。因此,中共制裁更多的是警告。警告什麼呢?
韓美加強造船合作 中共意欲攪局
川普推出的「對等關稅」談判,對韓壓力極大。為達成協議,韓國承諾對美投資總額3500億美元,其中最關鍵的、也是單一行業中最大規模的專用基金——「讓美國造船業再次偉大」(MASGA)項目,高達1500億(佔比43%),用以幫助重建美國造船業,涵蓋韓國造船企業在美國設立造船廠、培訓造船勞動力、重建造船供應鏈,以及提供維護、修理和大修服務。7月30日,韓美達成全面貿易協議宣布。8月25日,川普與訪美的韓國總統李在明會面,開場便談及造船業,MASGA正式啟動。
為支持MASGA項目,韓國政府牽頭,韓國三大造船企業——現代重工、韓華海洋和三星重工,與韓國造船海洋工程協會共同組建聯合工作組。韓國媒體透露,該工作組預計將推行雙軌戰略,分別側重於韓美兩國的海軍艦艇建造及維護、修理和運營MRO和商用造船合作。在雙軌制下,MASGA項目將專註於通過現代化和技術轉讓恢復美國造船能力。利用擬議的基金,韓國造船商可以在美國建造新的造船廠或收購現有的當地造船廠。
MASGA正是川普所推動。川普甫一再主白宮,就在白宮設立「造船辦公室」、簽署尋求重振美國造船業的行政令,針對中國航運、物流和造船業301調查採取行動,並公布對中國航運企業及中國造船舶收費標準等等。不過,目前美國本土年造商船不足五艘,按航運噸位計,截至2024年已從二戰後巔峰期的60%降至僅有0.1%。誰能助川普重振美國造船業呢?首選韓國。
當今全球造船業,為中韓兩雄格局。舉例而言,1~7月全球新船訂單成交量788艘2326萬CGT。中國船企接單463艘1303萬CGT,市場佔有率56%;韓國船企接單123艘524萬CGT,市場佔有率23%,排名第二。
其實,2010年,中國造船完工量超過韓國、登頂全球第一後,韓國心有不甘。韓國現任總統李在明稱韓國造船業「正處於重大危機之中」。「造船業一直是推動韓國出口和創造就業機會的核心產業。我將打造一個超級造船強國、引領世界的海洋強國。」韓國曾借美日貿易戰之機發展造船業,而中美的極端戰略競爭又讓韓國再次看到「借美之力」的希望。
更重要的是,韓美在造船造艦進行合作,其國際戰略與區域安全意義重大。如台灣的國防安全研究院陳亮智博士所分析的:一方面,韓國能幫助美國重建造船產能,補足美國海軍當前船艦數量及生產速度落後於中共的弱點;另一方面,華盛頓與首爾可以藉此強化雙方的軍事同盟關係,並將其延伸至軍工產業與供應鏈的領域,再回饋強化軍事同盟與區域安全。這種「民主海軍」(The Democratic Navy)與「民主國家聯合海軍造艦」(Joint Naval Shipbuilding of Democracies)的新模式,將可為抗衡中共的軍事威脅提供一個新榜樣。
而這,正是中共所恐懼的。
韓華是推動MASGA的先鋒
中共這次把韓華當靶子,也是事出有因。以手持訂單量計,韓華全球份額常年維持5%—8%,穩居全球前十。其業務版圖覆蓋商用造船、海洋工程裝備製造與軍用艦艇建造;核心競爭力集中於高技術、高附加值船舶領域,尤其在液化天然氣(LNG)運輸船和超大型集裝箱船市場。韓華近年積極布局美國。《香港商報》稱韓華集團和美國深度綁定,是「商業布局+戰略協同」的雙重綁定。
去年12月,韓華收購費城造船廠,成為收購美國當地船廠的首家韓企。此後,韓華承接美國海事局(MAR)建造5艘國家安全多任務船的訂單,每艘金額為3億美元(第一艘「緬因州」號的命名儀式於今年8月舉行,韓國總統李在明出席,並說「就像韓國企業和工人們曾創造了韓國造船奇蹟一樣,現在韓國和美國要攜手將MASGA的奇蹟變為現實」)。此外,韓華還承接美國海軍船舶維修業務,已簽三單。
今年8月26日,韓華宣布以韓美領導人會談為契機,向其旗下的費城造船廠新增投資50億美元,用於建設兩個船塢和三個岸壁,以及規模12萬坪(1坪約為3.3平方米)的船體分段生產基地。韓華集團還將引進韓華海洋自動化設備、智慧船廠及安全系統,從而爭取將年造船量由目前的1~1.5艘增至20艘。
當日,韓華集團旗下韓華海運向費城造船廠下單10艘MR型油船和1艘LNG運輸船。這是韓方發布韓美造船合作項目「MASGA」後產生的首個訂單,10艘MR型油船將由費城造船廠單獨承建並將於2029年初完成交付。韓華集團副會長金東官表示,韓華集團將成為重振美國造船業的可靠合作夥伴。
而在中共看來,韓華送資金、送訂單、送技術,已是美國重振造船業計劃的關鍵一環。因此,中共這次制裁韓華,不僅僅是因為韓華「強烈支持」美國USTR的調查與擬議措施,更是因為其解決幫助美國海事工業能力的建立與重振(不過,後者拿不上桌面來談)。
結語
中美互收船舶港口費,對中共大大不利。中共本不願打這場仗,但為面子,又不得不打,因而拿韓華出氣。但是,韓華作為韓國國防巨頭,制裁韓華必然牽動中韓關係,中共現正大力離間韓美、拉攏韓國;況且中國經濟大盤動搖,也需要借力韓國,中共左右為難,因此相關制裁更多是象徵性的。
不過,韓華在船舶建造中對中國的船用鋼材、閥門等零部件有一定依賴(7月8日,韓華海洋宣布與中國一公司簽訂了船用閥門供貨框架協議),其發動機業務14%的收入來自中國船企。而且,中共升級對稀土的出口管制,對韓華也有影響。
下一步形勢的發展,還要看中美關係狀況及其對中美韓三角的影響,還要看韓國的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