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次亞太經濟合作組織會議近日在韓國落下帷幕。各經濟體期待明年以更創新、更繁榮的姿態在深圳相聚。最受矚目的中美元首會談看似給中美貿易對抗降溫,但各方觀察仍然難掩對「全球供應鏈斷裂」的擔憂。泰國學者建議政府在制訂安全戰略和外交政策時,務必考慮到超級大國在全球以及區域層面的作用。
綜合泰國媒體報道:在第三十二次亞太經合組織(APEC)會議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自2019年以來首次會晤。兩國達成協議,在一年內放寬關稅、出口管制和其他相關問題。美國將中國商品的進口關稅降低了10%,北京則同意允許出口稀土礦產,雖然尚未披露具體細節,但兩國元首會談似乎緩和了此前貿易報復措施對兩國關係造成的負面影響。
川普於周四返回美國,他樂觀稱這次會面是一次「巨大的成功」,滿分10分的話會給出12分。習近平則在其後參加的峰會講話中重申了「世界正面臨百年大變局」的看法,他強調儘管亞太地區日益動蕩且不確定性增加,但中國仍然是「全球機遇的提供者」。習近平呼籲亞洲各國「維護供應鏈穩定」,並強調「世界越動蕩,我們越要合作」。
習近平在亞太經合組織峰會上提出了五大合作領域:維護多邊貿易體制、營造開放的經濟環境、維護穩定供應鏈、促進綠色和數字貿易、實現包容性發展。中國領導人特彆強調各國需要「連接和拓展供應鏈」,並非「斷開供應鏈」。外界觀察到這一立場與美國迴流製造業(reshoring) 的政策相悖。而習近平在與川普會晤時表示,「中國的發展和『偉大復興』與川普『讓美國再次偉大』的願景相輔相成,中美可共同偉大。」
東南亞媒體分析認為,中美元首釜山會晤後均對會談結果表示滿意。但若放在全球貿易體系和中美角逐的視野下,前景並不那麼樂觀。表面上看似一場具有強大殺傷力的中美貿易戰得以平息,其實在雙方偃旗息鼓的背後,中美正在加速脫鉤,無論是在貿易投資,還是教育與科技交流層面,兩個超級大國各自經營朋友圈,呈現出各自打造供應鏈的趨勢。
現狀是中國企業在過去二十年來穩步擴大製造業規模,向全球貢獻了大約27%的凈產量。但隨著中國勞工薪酬和關稅的上漲,許多中國工廠已將生產基地轉移到亞太地區其他國家,這一地區的內需隨之出現增長。就美國而言,川普試圖利用關稅和其他政策來鼓勵企業回國設廠,同時動用新的關稅手段鉗制中國商品在第三國的出口轉運 (transshipment)。
大約七年前,第一輪中美貿易戰以來,東盟已成為中國最大的貿易夥伴,雙邊貿易額超過了歐盟。美國經濟研究公司榮鼎集團(Rhodium Group)周四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今年第三季度,亞洲是吸引中國直接投資(FDI)的最大目的地,其次是非洲和歐洲。中國企業宣布在亞洲投資總額達154億美元,創下新冠疫情爆發以來的最高水平,投資項目涵蓋從數據中心到電池生產原材料等各個領域。
泰國總理阿努廷(Anutin Charnvirakul)周五(2025年10月31日)在釜山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舉行會談,習近平稱讚泰國的「無賭場」政策,強調中國無意干涉任何國家內政,但北京將採取內部管控措施與泰國合作打擊一切網路威脅。阿努廷對雙方達成認購50萬噸泰國大米的協議充滿信心。他在亞太經合組織工商諮詢理事會(APEC BAC)會議上宣布,泰國將修建連接印度洋和太平洋的陸橋,並計劃在2030年前加入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對亞太地區而言,建設溝通兩大洋的陸橋是一項建設成本高昂、技術難度複雜、勢必產生生態環境影響和充滿國際政治和經濟矛盾的敏感議題。

第三十二次亞太經濟合作組織會議近日在韓國落下帷幕。各經濟體期待明年以更創新、更繁榮的姿態在深圳相聚。 © AP / Yonhap
談到美國總統的亞洲訪問,泰國觀察人士認為川普的外交談判特點體現在 「利用一切國際關係和外交手段來推進國家安全利益與經濟繁榮。」 川普對國家利益的考量通常集中於那些能為美國帶來收入或實際利益的方面,例如自然資源和國際貿易。
泰國法政大學亞洲研究員敦亞帕副教授(Dulyapak Preecharush)公布針對川普外交政策的最新分析報告認為,川普領導下的美國外交政策堅持以維護國家利益為中心。美國領導人認為,美國利益高於國際社會利益,美國無需承擔不必要的責任。因此,在川普的領導下,美國致力於減少在某些地區的經濟和外交影響力,並將主要資源集中用於保護其國內利益、維護美國與鄰國之間的邊界,建立能夠全面保護美國免受敵對勢力軍事攻擊的導彈防禦系統,同時致力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促進經濟繁榮。
事實上,自2016年以來,川普就將「美國優先」和「讓美國再次偉大」 的核心理念融入其政策的制定,這影響了美國在印太地區的戰略重塑並將產生可持續作用。一方面川普政府將國家力量重心放在保護本土和美國人民利益,另一方面則準備在全球戰略要地維護美國的安全與繁榮,儘管在某些地區,為了減少美國的海外開支,這種重心可能會有所調整或降低,但始終不會離開美國認為對其國家利益真正重要的地區。尤其在安全方面,川普政府優先考慮美國和美洲並採取一系列措施。在美墨邊境修建隔離牆、自行宣布將「墨西哥灣」更名為「美洲灣」、宣布接管巴拿馬運河、希望加拿大成為美國第51個州,以及向丹麥提出購買格陵蘭島的要求等。
除了美洲大陸和西半球之外,川普政府還高度重視東半球的一些地區,特別是印太地區。該地區不僅覆蓋了印度洋和太平洋,還蘊藏著豐富的經濟和安全利益,這與美國的國家實力息息相關。印太地區涵蓋三十多個國家,總人口超過三十億,佔世界人口的一半以上。首爾、台北和馬尼拉等重要的沿海經濟中心擁有豐富的海洋資源,一些島嶼上還設有美國在印度洋和太平洋的軍事基地(Auslin,2020;Khurana,2019)。印太戰略將印度洋和太平洋整合為一個統一的整體,從地理上使之成為「單一海上領域」,更有利於美國的海上演習和軍事行動,使美國能夠在更加統一的地理概念下指揮並追求其戰略利益。一些學者指出,美國正在美洲以外建立一個戰略區域。川普政府可能會減少其在歐洲和中東部分地區的作用,轉而專註於印太地區,該地區蘊含著豐富的戰略利益,將有助於美國重返強國地位。
川普在兩屆總統任期內愈發重視印太地區。美國不僅在夏威夷、關島設有軍事存在,還與日本、韓國、澳大利亞、乃至印度及部分東盟國家建立戰略聯繫。關鍵是這一地區有中國和朝鮮,二者分別是美國重要的競爭對手與敵對國家。川普公布2018年國家國防與安全計劃重點在應對美國所面臨的戰略威脅,其中承認中國和俄羅斯等大國正試圖重建一個勢必影響美國利益的全球秩序。同時表示,伊朗和朝鮮等國家正在尋求獲取大規模殺傷性武器。
雖然美國決定削減軍費開支並縮減某些地區的安全活動,但仍會選擇將印太地區視為與其戰略利益密切相關的關鍵區域。顯而易見,川普治下美國實施了三項印太安全戰略具有可持續性。首先是島鏈軍事化戰略 (Island Chain Strategy),旨在促進開放自由的海上航行。第一島鏈從日本大部分島嶼延伸至台灣海峽、菲律賓和婆羅洲。第二島鏈從日本的小笠原群島(或稱小笠原群島,包括馬里亞納海溝)延伸至美國關島和西新幾內亞。第三島鏈覆蓋中太平洋,包括夏威夷、薩摩亞和斐濟。當代美國戰略家還提出在印度洋建立第四和第五條戰略鏈,設想第四島鏈將途經馬爾地夫和迪戈加西亞島,而第五條路線將途經亞丁灣和莫三比克海峽。
其次是離岸平衡戰略 (Offshore Balancing)。美國在印太地區的軍事力量將主要部署在離岸地區,並且不會進行不必要的干預。川普政府選擇不在部署陸地軍事力量上投入過多經費,而是允許或支持周邊國家強化軍事實力,作為反制或制衡對手的支點,美國僅發揮監視和協助周邊國家的作用。歷史上英國在歐洲的安全形色以及美國在東北亞的安全形色都是離岸平衡的典型案例。事實證明,美國也在川普領導下採取了離岸平衡戰略來應對中國的崛起。如此一來節省了美國的軍費開支,二來化解了戰略盟友只想從美國承擔軍事成本和負擔中「搭便車」的依賴。
近年來,美國已將自身定位為印太地區國家,特別是日本、韓國和菲律賓等關鍵盟友。美國已向這些地區提供了有效的導彈防禦系統,使其具備抵禦來自中國和朝鮮威脅的能力。川普也宣布將繼續向台灣部署自衛能力,包括移動導彈系統、無人機和先進的監視技術。他同時暗示台灣應該向美國支付軍事保護費用。
其三,構建網路化安全架構 (Networked Security Architecture)。該戰略旨在構建一個戰略安全合作網路,能夠將與美國具有戰略聯繫的國家,例如日本、韓國、澳大利亞、印度和英國等納入網路安全架構。整合成為一個更加統一、規範的安全網路或戰略論壇,具有能夠支持美國對抗競爭對手的能力並具有成本效益。具體可見1)由美國、日本、印度和澳大利亞組成,側重協調亞洲海上合作的「四方安全對話」(QUAD)。2)目標打造核動力潛艇與構建印太安全網路的澳大利亞-英國-美國三方安全協議(AUKUS)。3)聯合印太地區民主國家的「美日韓三方合作條約」 (American-Japanese-Korean Trilateral Pact)。旨在增強應對中國和朝鮮威脅的能力。
分析認為,川普通過上述三項途徑推行印太安全戰略,體現了美國外交政策的延續性。自冷戰以來,美國一直在島鏈框架內部署兵力,並在後冷戰時代繼續保持這一做法。事實上,在印太地區構建影響力範圍從奧巴馬(Barack Obama)的「重返亞洲」 (Pivot to Asia) 戰略到川普第一任期和拜登(Joe Biden)的印太戰略,美國的首要目標一直是重奪該地區的領導地位並遏制中國的擴張。美國試圖在印太地區重新確立主導地位並擴大影響力,關鍵還在於保護其國家利益並發展其戰略實力。
該份研究報告指出,印太地區擁有豐富的航道和海洋資源,華盛頓將此視為對美國的安全與繁榮至關重要。南海和東海是印太地區的地緣政治和經濟熱點。在中美博弈的背景下,相關國家在制訂安全戰略和外交政策時,務必考慮到超級大國在地區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所產生的作用。
換句話說,印太地區對於美國重奪亞洲領導地位和遏制中國擴張至關重要。早在20世紀40年代初,美國著名地緣政治學家斯皮克曼 (Nicholas John Spykman) 就描述了一條從太平洋延伸至印度洋的戰略軸線,並將其比作「亞洲地中海」 (Asiatic Mediterranean),這一區域是南海、東海和黃海的交匯點。斯皮克曼警告說,這些海域可能成為中國將其影響力從太平洋擴展到印度洋的權力基地。如果中國成功控制亞洲地中海,將威脅美國的戰略利益。目前中國正試圖控制國際航道,在爭奪海洋主導權的過程中,難免跟美國在這一地區的軍事盟友發生激烈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