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29 8 月

國際

國際

川普排除戰後美軍駐烏!專家:單憑歐洲嚇不住俄 美軍1支援可撐場

美國總統川普19日受訪表態,俄烏終戰後,美國不會派兵協防烏克蘭,引發外界質疑這對戰後嚇阻俄羅斯的威力。專家指出,缺乏美軍參與的北約軍,幾乎不會對俄構成太大威脅,恐影響歐洲減少派兵,嚇阻力打折;若有美軍則讓歐洲更好交代,同時鼓勵其他國家跟進。不過,即便美國不派地面部隊,若能提供後勤、情報與空中支援,仍能在戰後維和發揮關鍵輔助。 紐約時報報導指出,川普排除美軍駐烏是意料之舉,但部分俄烏專家認為,這樣的立場可能導致歐洲派兵減少,同時限縮未來對俄的嚇阻力,尤其是在部分歐洲軍隊面臨資源有限,且歐陸捍衛烏克蘭的政治意願逐漸分化的背景下。 英國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吉爾斯(Keir Giles)解釋,若有美國參與可容易嚇阻俄方,「沒有美國,事情會困難得多」。加州克雷蒙特麥肯納學院俄國暨東歐專家厄玻爾(Hilary Appel)表示,美軍駐烏一來讓歐洲能更好交代派兵的正當性,也能鼓勵其他國家跟進。 倫敦國王學院國防問題研究員米隆(Marina Miron)說明,安全保證的重點是嚇阻俄再次入侵,兵力的數量與部隊密度皆為關鍵。志願聯盟不等於整個北約,米隆直言,「務實一點,沒有美國,北約對俄並不構成太大威脅」。 不過,專家認為,美國的空中支援在維和上仍能發揮關鍵輔助。 川普未具體說明如何透過空中行動協助烏克蘭,但米隆表示,這類協助可能包括為歐洲軍隊提供後勤支援與物資補給。另一種空中支援方式則可能是作戰行動,包括戰鬥機攻擊地面部隊,但這個可能性不高,因為這些安全保證理應是在戰爭結束後才啟動。 智庫CNA海軍分析中心俄國專家戈倫柏格(Dmitry Gorenburg)指出,歐洲一大問題是資源有限,如果能由美國提供後勤、空中監控及相關情報,整個行動更可行且可延續。 與此同時,專家認為,安全保證強不強,關鍵還要看歐洲敢不敢硬起來對抗俄羅斯,否則再多安全保證可能也淪為空談。美國總統川普13日在...
國際

川普表明 俄烏終戰後不會派美國部隊協防烏克蘭

美國總統川普19日在福斯新聞晨間節目「福斯與朋友們」(Fox & Friends)受訪時表明,俄烏終戰後,美國不會派兵協防烏克蘭。 川普表示,美國能以其他方式幫忙,包括提供空中支援。 當該節目主持人問川普能為他指稱的不會派美軍駐防烏克蘭做出任何保證時,他答道,「嗯,我向你保證,而且我是總統」。 川普說,作為和俄羅斯達成的任何俄烏協議一環,沒有美國軍隊會被放在當地來保護烏克蘭。 川普還說,烏克蘭希望加入北約(NATO)並收回克里米亞半島,但這兩件事都不可能。 俄國2014年兼并克里米亞。 圖為美國總統川普(右)18日在白宮橢圓辦公室和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左)會面。路透 $(document).ready(function () {nstockStoryStockInfo();});...
國際

傳敘利亞以色列外交官在巴黎會面 討論緩和局勢

敘利亞國家通訊社「敘利亞新聞社」(SANA)報導,敘利亞外交部長今天在巴黎會見以色列外交代表團,討論「緩和局勢和不干涉敘利亞內政」等議題。 法新社引述「敘利亞新聞社」報導,這是美國斡旋的一系列會談的最新一場。 最近幾周,華盛頓一直在努力試圖解決敘利亞和黎巴嫩的安全問題,美國盟友以色列稱這些問題促其採取軍事行動。 儘管去年11月達成停火協議,以色列仍持續攻擊伊朗支持的真主黨(Hezbollah)在黎巴嫩的目標。自去年獨裁者阿塞德(Bashar al-Assad)倒台以來,以色列佔領了敘利亞領土並攻擊敘利亞各地的目標。 今天在巴黎舉行會晤之前,敘利亞外交部長席巴尼(Asaad al-Shaibani)和以色列戰略事務部長德默爾(Ron Dermer)7月底曾在亞塞拜然首都巴庫(Baku)會晤,此前雙方也在巴黎舉行了另一次會面。 以色列和敘利亞1948年以來一直處於戰爭狀態,此次會談也討論了恢復1974年達成、在兩國之間建立緩衝區的「停止衝突協議」(The Agreement onDisengagement)。 「敘利亞新聞社」指出,「這些會談在美國斡旋下進行,是透過外交手段加強敘利亞安全與穩定、維護領土統一與完整所做努力的一環。」 $(document).ready(function () {nstockStoryStockInfo();});...
國際

川普政府找巧門入股台積電?晶片法補助恐變美國掌控晶片大廠新工具

路透20日發自華府的報導,川普政府正考慮以政府入股的方式,重塑拜登時期《晶片與科學法案》(CHIPS Act)補助政策。接受該法案資金支持的主要晶片製造商,包括美國的英特爾與美光,以及台灣的台積電和南韓的三星,都可能成為美國政府股東名單的一部分。 知情人士透露,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正主導這項討論,財政部長貝森特也參與其中,目標是將拜登政府發放的數十億美元補助轉化為股權,讓美國政府在這些受補助企業中擁有一部分所有權。 其中,英特爾可能是首批「試點」案例。美方評估方案之一是以已批准的補助換取英特爾約10%的非表決股權。知情人士表示,這些股權不涉及經營決策權,主要意在為公司注入穩定資金,確保企業在戰略產業上的持續運作。 川普政府的立場與前任拜登政府有明顯不同。拜登時期的晶片法以提供直接補助為主,目的在於吸引外國晶片大廠赴美設廠,重建美國半導體製造基礎。然而,川普則批評單純補助「等於白送錢」,因此要求政府取得對應股權,強調這是「保護納稅人利益」的方式。 在此政策下,台積電位於美國亞利桑那的先進位程晶圓廠也可能被納入入股範圍。台積電原本是晶片法最大受益者之一,獲得超過60億美元的補助。若美國政府入股成真,這將意味台積電部分股權與利益將與美方直接綁定,引發外界對台灣科技主權的疑慮。 其他大廠同樣在名單之列。三星先前獲得約47億美元補助,而美光獲得超過60億美元。川普政府尚未決定最終規模與方式,但消息指出,這些補助將不再只是「無條件支出」,而將被視為政府投資的一部分。 貝森特對外表示,這項計劃不是為了干預企業管理,而是確保美國在國家安全和經濟上得到回報。他強調,入股方式能讓美國在全球晶片競爭中站穩腳步,並避免再度依賴中國或其他供應鏈風險。 分析人士指出,這項政策可能帶來深遠影響。一方面,對美國而言,入股晶片大廠有助於鎖定關鍵產業控制權;另一方面,對台積電與三星等非美國企業...
國際

美國關稅持續衝擊 日本7月出口創下四年多來最大跌幅

日本7月出口創下四年多來最大跌幅,美國關稅持續衝擊全球貿易,也讓經濟成長前景蒙上陰影,在個人消費仍不穩定之際更顯隱憂。 日本財務省周三公布,7月出口金額較去年同期下滑2.6%,跌幅大於市場原估的2.1%,主要受汽車、汽車零件和鋼鐵拖累,創2021年2月以來最大跌幅。出口量則增加1.2%,顯示出口商仍靠調降售價來吸收美國關稅成本,以鞏固市佔。 進口則因原油、煤炭和液化天然氣進口均出現兩位數下滑,整體年減7.5%。日本7月仍呈貿易逆差1,175億日圓。 日本出口持續下滑,恐讓日本銀行(央行)總裁植田和男在決策上更趨謹慎。日本經濟能否在美國關稅下展現韌性,將是日銀考量何時再度升息的因素之一。外界預料,日銀在9月19日的政策會議將按兵不動。 野村總合研究所經濟研究主管齋藤太郎說:「日本對美汽車出口量已開始下降,可見關稅影響終於浮現。在美國,日本出口價格大約在6至7月開始上揚,如今可見日本貨品逐漸喪失價格競爭力。」 日本7月對美出口年減10.1%,其中汽車和零件出口額分別大減28.4%和17.4%。就出口量來看,日本對美汽車出口只減少3.2%,可見車廠正自行吸收部分關稅以支撐銷售。 美國4月起對日本進口汽車和零件加征25%關稅,對其他多數貨品則課徵10%關稅;6月初又把鋼鐵進口關稅調高一倍至50%。汽車和零件約佔日本對美出口的三分之一,豐田汽車本月稍早警告,美國關稅恐將使該公司營運利益銳減1.4兆日圓(95億美元)。 根據7月底達成的貿易協議,美國對汽車和多數貨品的關稅將調降至15%,但落實仍需一段時間。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周二接受 CNBC 訪問時表示,和日本、南韓達成的協議,相關書面文件「還要幾周」才會出爐。 齋藤說:「汽車關稅調降時點從未明確規定。若9月內真的調降,這將帶來些許喘息,但若沒有調降,負面衝擊將更大。」 除美國市場外,日本對中國大陸出口下滑3.5...
國際

路透:輝達為中國打造新AI晶片 性能超越H20

2名知情人士透露,輝達(NVIDIA)正為中國市場開發一款新人工智慧(AI)晶片,採用該公司最新的Blackwell架構,新晶片性能將超越目前獲准在中國銷售的H20。 路透社報導,美國總統川普上周表示,不排除讓更先進的輝達晶片在中國銷售。但知情人士指出,美國監管機關的批准仍遙遙無期,華府對讓中國取得過多美國AI技術的顧慮仍深。 消息人士指出,暫時被稱為B30A的這款新晶片將採用單晶粒設計,其原始運算能力約為輝達旗艦B300加速卡雙晶粒架構的一半。 新晶片將配備高頻寬記憶體以及輝達的NVLink技術,可實現處理器間的高速資料傳輸,基於舊款Hopper架構的H20晶片同樣具備這些特點。 新晶片的技術規格尚未拍板定案,但知情人士透露,輝達希望最快下月就能對中國客戶提供樣品進行測試。由於未獲授權對媒體發表評論,知情人士要求不具名。 輝達發表聲明說:「我們評估多元化的產品藍圖,以便在政府允許的範圍內保持競爭力。」 聲明指出:「我們提供的所有產品都獲得主管機關的完全批准,僅為有益的商業用途而設計。」 美國商務部則未回應路透社的置評請求。 此外,根據另2名知情人士透露,輝達也正準備推出另一款專為中國市場量身打造、主要用於AI推論任務的新Blackwell架構晶片。 路透社5月曾披露,這款暫稱RTX6000D的新晶片,售價將低於H20,其規格較低、製程要求較簡單。 這款晶片的規格低於美國政府的限制門檻。它採用傳統的GDDR記憶體,記憶體頻寬為每秒1398GB,略低於4月出爐的出口限制規定1.4TB上限。此規定導致H20一度被禁。 消息人士之一透露,輝達9月將向中國客戶小批量交付RTX6000D。 $(document).ready(function () {nstockStoryStockInfo();});...
國際

立陶宛政局重整 勞動部長可望成為第3位女總理

立陶宛前總理帕魯克斯因涉入商業利益衝突遭調查,於7月31日請辭總理及社會民主黨黨魁,總統瑙塞達日前提名現任社會安全與勞動部長魯吉尼涅接任總理。立陶宛國會預定21日召開臨時會,就提名表決。 若表決通過,現年44歲的魯吉尼涅(IngaRuginiene)將成為立陶宛第19任總理,也是該國史上第3位女性總理。 魯吉尼涅長期投身工會運動,2012年起活躍於林業與木材產業工人工會,之後升任立陶宛工會聯盟主席,並曾擔任歐洲工會聯盟副主席。她於2020年以社會民主黨名單進入國會,後出任社會安全與勞動部長,並推動養老金制度與勞動法改革。民調顯示,她約有1/3的正面支持度。 去年國會大選後,社會民主黨(Social Democrats)與「為了立陶宛」(Union of Democrats \"ForLithuania\")和「尼穆納斯的黎明」(NemunasDawn)3黨共組聯盟。 但「尼穆納斯的黎明」政黨主席澤馬塔帝斯(Remigijus Žemaitaitis)因反猶太背景及其他言論爭議不斷,執政期間與「為了立陶宛」政黨主席思科威爾內里(Saulius Skvernelis)多次意見不合,思科威爾內里更直接表明拒絕再與「尼穆納斯的黎明」合作。 帕魯克斯(Gintautas Paluckas)下台後,社會民主黨啟動新一輪協商並考慮多種選項後,最終決定與「尼穆納斯的黎明」及「立陶宛農民與綠黨聯盟」(Lithuanian Farmers and Greens Union)組成執政聯盟,排除「為了立陶宛」。 瑙塞達(Gitanas Nauseda)針對執政聯盟組成並未表示偏好,僅強調新政府必須確保國會支持並維持施政穩定,更重要的是能在國防、經濟與社會正義等領域做出決策。 依照憲政程序,立陶宛國會須在總統提名一周內表決總理人選。若魯吉尼涅獲任命,她將有15天的時間籌組內閣並提出施政計劃,經國會...
國際

東南亞最大展覽中心落成 越南盼提升國際影響力

河內郊外的越南國家展覽會議中心正式開幕,越共總書記蘇林等人親自出席,場面盛大,為80周年國慶系列活動拉開序幕。展館總佔地逾90公頃,為東南亞最大、全球前10展覽中心,也昭示越南提升國際影響力的企圖。 位於河內西北郊15公里的越南國家展覽會議中心(VEC)19日舉辦剪綵儀式,越共總書記蘇林(ToLam)、越南總理范明正(Pham Minh Chinh)、前總理阮晉勇(Nguyen Tan Dung)都出席開幕典禮。 這座最新的越南展覽會議中心總面積逾90公頃、室內展覽面積逾30公頃,號稱東南亞最大的展覽中心,也躋身全球前10大。 展覽中心趕在9月2日越南80周年國慶前夕開幕,也為越南國慶一系列活動拉開正式序幕。 典禮不僅在河內展覽中心前舉行,多處地方官員也為盛事齊聚各地,並現場連線、遠端致詞,慎重程度可見一斑。 范明正在現場致詞時表示,這些工程對越南國家戰略基礎設施,具有「扭轉現狀,轉變情勢」的意義,特別是高鐵、核電廠及高科技中心等工程。 「我們堅信,憑藉非凡的努力,將能創造出具有特殊意義的成就,引領越南民族邁向榮耀,與世界強國並駕齊驅,實現胡志明生前的期望」。他並指出,今年12月19日將再啟動一系列新工程,以慶祝越南共產黨第14屆全國黨代會召開。 越南建設部長陳宏明(Tran Hong Minh)則指出,2021到2025年間,越南將基礎設施建設視為國家關鍵戰略,以為蓬勃經濟發展奠基。近來,越南政府與民間合作,於全國共啟動250項專案,包括建設高速公路、增設陸海空運工程及興建社會住宅等城鄉建設。 在2小時30分的儀式中,建設主辦方VinGroup播放為慶祝獨立日所推動的6大工程影片,包括位於海防剛啟用的皇家橋(Royal Bridge)、西寧(Tay Ninh)永續新市鎮、河靜(Ha Tinh)剛動工的工業園區等,還有當地民眾現身說法的橋段。 儀式結束後,蘇林、范明正等人...
國際

菲總統小馬可仕揭防洪弊案 參議院啟動調查聽證

菲律賓總統小馬可仕揭發國家防洪工程弊端,參議院委員會今天展開聽證,公共工程部門首長坦承確有「幽靈工程」,矢言將全力徹查。 小馬可仕(Ferdinand Marcos Jr.)上周指稱多件防洪工程疑似涉貪,自2022年起,有15家公司承攬全國多區工程,取得約20%預算,金額高達1000億披索(約新台幣522億)。 他說,有64%防洪工程內容不明,不同地區卻編列相同成本,「這是不可能的。」 菲律賓參議院藍帶委員會(Blue RibbonCommittee)今天召開調查聽證會,傳喚小馬可仕點名的15家承包商接受質詢,釐清是否涉及不法,以研議未來修法,提高防洪措施的品質與問責機制,但有許多承包商並未出席。 委員會主席馬可利塔(Rodante Marcoleta)強調,氣候變遷並非菲國屢生洪患的正當借口,頻仍淹水源自建商貪腐、排水系統偷工減料,「我們會弄清真相,任何人都不該被放過」。 在聽證會上,菲律賓公共工程暨公路部(DPWH)部長波諾安(Manuel Bonoan)坦承,防洪項目中確實可能存在「幽靈工程」,但他也是最近才接到相關訊息,現正在密集查核中。 波諾安說,一旦查證屬實,公共工程暨公路部將向相關承包商提出控告。 「幽靈工程」是指領有政府預算卻不存在或遲未動工的建設項目。 菲律賓位於熱帶季風氣候區,常年受大雨及颱風侵擾,低洼地區民眾生命財產飽受威脅。儘管政府投入大量預算興建防洪設施,成效卻未如預期,許多省份的淹水情況可持續數日、甚至數月。 民眾對政府施政能力的不滿也表現在今年5月的期中選舉,執政聯盟在參議院改選中僅拿下半數席位。小馬可仕7月發表國情咨文時承諾,將查辦防洪弊案,確保基礎設施能夠符合社會需求。 $(document).ready(function () {nstockStoryStockInfo();});...
國際

印度和中國同意恢復直航 加強貿易投資交流

印度和中國為重建2020年邊界衝突後的雙邊關係,18日同意恢復直航並加強貿易投資往來。 路透社報導,面對美國總統川普難以預料的外交政策,這兩個亞洲大國正謹慎地透過一系列高層互訪來加強雙邊關係。 中國外交部長王毅日前訪問新德里(New Delhi),與印度國家安全顧問多瓦爾(Ajit Doval)針對兩國數十年的邊境爭端進行第24輪談判,並於談判過後發布聲明。 北京方面,根據中國外交部發布的聲明,雙方同意設立專家小組就邊界事務進行磋商和協調,以推動劃界談判。聲明同時指出,這項機制將擴大談判範圍,涵蓋邊界東段和中段。同時,將儘快舉行邊界西段的談判。 新德里方面,印度外交部指出,邊界談判涉及撤回兩國在喜馬拉雅邊境集結的軍隊、劃定邊界和邊界事務等議題,但未提供具體細節。 儘管雙方未就主要爭議議題取得重大突破,北京方面表示,雙方同意2026年在中國舉行下一輪談判。 此外,兩國將恢復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以來自2020年中斷的直航、加強貿易投資,並簡化簽證程序。不過,聲明未說明恢復直航的具體日期。 在與王毅會面後,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在社群媒體X發文指出:「印中之間穩定、可預期和具建設性的關係,將對區域和全球和平繁榮做出重大貢獻。」 莫迪預計本月底前往中國出席「上海合作組織」峰會,這將是他7年多來首次訪中。 印度指出,外交部長蘇傑生(SubrahmanyamJaishankar)在與王毅會談時,強調印度對中國在西藏雅魯藏布江上建造大壩的憂慮。 雅魯藏布江流入印度和孟加拉後成為布拉馬普特拉河(Brahmaputra),為數百萬人提供水資源,是當地的命脈。 中國官員表示,西藏的水力發電計劃不會對環境或下游水源造成重大影響;然而,印度和孟加拉仍感憂慮。 18日稍早,印度消息人士說,王毅已向蘇傑生保證,北京正在因應印度關切的3大議題,分別是對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