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須全力阻嚇下一場世界大戰
最近,俄羅斯軍機飛入波蘭和羅馬尼亞等國領空,以測試北約(NATO)的決心,而世界正在轉向亞洲衝突,這場衝突可能比烏克蘭局勢要嚴重得多。而對於西方世界而言,真正的威懾和決心在很大程度上仍然處於缺失狀態。讓我們稍微回顧一下全球形勢。9月3日,北京舉行了一場盛大的軍事閱兵式,展示了全套令人生畏的武器。許多記者對此感到敬畏,一些持失敗主義觀點的專家則主張像二戰時期英國時任首相內維爾‧張伯倫(Neville Chamberlain, 1869-1940)對納粹德國那樣採取綏靖政策。其他人,主要是一些中國問題觀察家,試圖解讀天安門廣場上中共高層官員的座位安排,以期從中南海的權力鬥爭中尋找線索。然而,在有關這個事件的討論中,人們常常忽略的是,它代表了一種新型准世界大戰背後的融資和支持機制。正在進行的俄烏戰爭就是一個例子,而中共政權可能入侵台灣則是另一個例子。讓我們進一步探討這個問題。googletag.cmd.push(function(){googletag.display(\"div-gpt-ad-1325397163384-2\");});新華社9月3日發布的活動圖片顯示,中共黨魁習近平、俄羅斯總統弗拉基米爾‧普京(Vladimir Putin)和朝鮮領導人金正恩(Kim Jong Un)三人齊聚一堂,展現了團結一致的精神。這應該被解讀為中俄朝對西方國家為烏克蘭軍事援助新設計的三方模式的精心回應。西方的三方模式表明,基輔負責確定其軍事硬體需求,歐洲盟友提供資金,美國負責生產和交付硬體。北京的這場活動展示了一個類似的模式:莫斯科要求提供包括軍隊在內的戰爭物資,中共和朝鮮則以俄羅斯廉價能源作為交換條件予以供應,印度和其它一些國家也參與其中。因此,儘管戰爭的實際戰鬥僅限於烏克蘭和俄羅斯境內,但其資金卻涉及更廣泛的敵對國家陣營。這種融資機制中的聯盟對稱性,可能會無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