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14 10 月

國際

加沙衛生部說,以色列襲擊加沙北部造成22人死亡
國際

加沙衛生部說,以色列襲擊加沙北部造成22人死亡

  加沙北部城鎮貝特拉希亞的巴勒斯坦人為在以色列連夜空襲中死亡的人禱告。(2024年10月27日) 巴勒斯坦官員星期日(10月27日)說,以色列對加沙北部的攻擊已打死至少 22人,其中大部分是婦女和兒童。以色列對受襲嚴重、與世隔絕的北部的進攻已進入第三星期,援助組織稱這是一場人道災難。以色列說是打擊激進分子。 此外,以色列紅大衛盾(Magen David Adom)救援隊稱一輛卡車撞擊以色列特拉維夫市附近的一個巴士站,造成35人受傷。情況目前尚不清楚。事故發生在以色列摩薩德間諜機構總部附近。 救援隊發布了一段視頻,顯示一輛大卡車似乎撞上了一輛巴士。巴士站不僅靠近摩薩德總部,還靠近一條中央高速公路交叉口,當時以色列人正結束一周假期開始上班。 以色列警方發言人阿西·阿哈羅尼 (Asi Aharoni) 對以色列公共廣播公司Kan說,「襲擊者已被制服」,表明警方將事件視為攻擊。尚不清楚嫌疑人是被攔截還是被擊斃。 阿哈羅尼說,一輛卡車撞上了一輛巴士和在車站等車的人,車下還困著傷者。MDA主任伊萊·賓(Eli Bin)說,六人傷勢嚴重。 加沙戰爭爆發以來,緊張局勢不斷升級,以色列對被佔領的西岸地區進行定期軍事襲擊,造成數百人死亡。大部分人似乎是在與以色列軍隊的槍戰中喪生的激進分子,但參與暴力抗議的巴勒斯坦人和平民旁觀者也被殺死。 「可怕境地」 加沙衛生部緊急服務部門說,加沙北部城鎮貝特拉希亞(Beit Lahiya)的幾棟房屋和建築物星期六晚間遭到襲擊,造成22人死亡,其中包括11名婦女和兩名兒童。衛生部說,另有15人受傷,死亡人數可能上升。衛生部列出了遇難者的名字,大多來自三個家庭。 以色列軍方說,他們精確攻擊了貝特拉希亞一棟建築內的激進分子,並採取措施避免傷害平民。以色列軍方對「媒體公布的數字」提出異議,但沒有詳細說明或提供證據。 以色列10...
中國製造商利用全球推動可再生能源的契機獲利
國際

中國製造商利用全球推動可再生能源的契機獲利

  2024年10月13日,中國製造商北京賽寶(Beijing Sebo)在迪拜世界貿易中心的年度「擴展北極星」展會上展示的移動充電服務車。(美國之音駐內羅畢特約記者維多利亞·阿蒙加拍攝。) 內羅畢 — 中國的製造商正在利用全球推動使用電動汽車來應對碳排放危機的契機來獲利。這些製造商已經開始生產攜帶型汽車充電器,以出口到國外,包括非洲。 奧尼斯穆斯·奧蒂諾(Onesmus Otieno)是肯亞首都內羅畢的一名摩托車騎手。他說,他通過他的電動摩托車在內羅畢運送乘客和貨物來謀生。這種被稱為「boda boda」的兩輪計程車在肯亞及非洲大陸非常常見。肯亞當局最近推出了電動摩托車,以逐步淘汰柴油摩托車。儘管奧蒂諾是少數採用電動摩托車的人之一,但他表示,充電站的不足讓他對自己的這個選擇感到後悔。 奧蒂諾用斯瓦希里語說:「有時候我可能正在載客,電池卻沒電了,而充電站又非常遠。因此,我不得不終止這趟行程,還要取消其他的載客請求。」 這個挑戰是中國製造商北京賽寶(Beijing Sebo)正在利用的一個機會。該公司正在為電動摩托車和電動車製造免提移動充電解決方案。用戶可以通過一個移動應用程序要求充電,充電設備就會被送到這個用戶所在的地方。該公司的海外業務總經理林琳(音譯)告訴美國之音,公司的目標是緩解像奧蒂諾這樣的摩托車騎手經常面臨的充電站不足的危機。 她說:「我們生產這個設備,以便能夠控制這個產品的成本,這樣我們就可以將產品配送到任何需要的地方或國家,他們無需建立或修理充電站。我們可以直接到達用戶的位置,為電動車提供電力。」 為電動摩托車和電動車製造免提移動充電解決方案的北京賽寶公司的海外業務總經理林琳(音譯)在迪拜的「擴展北極星」展會上展示公司的移動充電服務車。(美國之音駐內羅畢特約記者維多利亞·阿蒙加拍攝。) ...
金磚國家峰會突顯其地緣政治野心及與西方對抗的意願
國際

金磚國家峰會突顯其地緣政治野心及與西方對抗的意願

  金磚國家首腦及與會國家領導人在俄羅斯喀山舉行峰會期間合影。(2024年10月24日) 新德里 — 儘管美國官員表達出在俄羅斯喀山舉行的金磚國家峰會並沒有演變成地緣政治對手的觀點,但分析人士表示,金磚組織成員國正在研究一些可能導致進一步與西方影響脫鉤的問題。 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和南非這些成員國之間討論的議題包括如何建立一個不依賴美元的替代支付系統、金磚國家的數字貨幣,以及對像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西方金融機構的替代方案。 中國、俄羅斯和伊朗這些面臨美國嚴厲貿易限制的國家尤其熱衷於推進金磚國家提出的目標。 印度總理納倫德拉·莫迪(Narendra Modi)在金磚國家會議上表示,他對此同樣感興趣。「我們歡迎加強金磚國家之間金融一體化的努力。以當地貨幣進行貿易和順暢的跨境支付將加強我們的經濟合作,」莫迪說。 俄羅斯國家杜馬主席維亞切斯拉夫·沃洛金(Vyachaslav Volodin)在為期兩天的會議前夕在應用程序平台電報(Telegram)上撰文稱,金磚國家的首要任務反映了西方和南方之間的分歧。「華盛頓和布魯塞爾霸權的時代正在過去。各國選擇平等對話和互利合作的道路,為人民的利益,而不是為了取悅美國及其奴才,」他說。 美國官員表示,他們並不擔心。 「對美國或其他任何人來說,我們沒有看到金磚國家演變成某種地緣政治對手。我們不是這樣看待它的,」白宮新聞秘書卡琳·讓-皮埃爾(Karine Jean-Pierre)周一在新聞發布會上說。 同時,印度的莫迪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周三在金磚國家會議期間舉行了場邊會晤,這標誌著這兩個有時敵對的國家之間的關係解凍。一些分析人士認為,這可能會產生地緣政治影響。 在金磚國家峰會舉行的前兩天,印度和中國官員同意解決兩國軍隊在印中邊境巡邏的棘手問題,目標是確保雙方從有爭議地區的前沿陣地...
立陶宛議會選舉會導致對華關係改善嗎?
國際

立陶宛議會選舉會導致對華關係改善嗎?

  2024年10月8日立陶宛維爾紐斯一名選民在立陶宛大選提前投票期間將選票投入選票箱。 維也納 — 立陶宛議會選舉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投票期從2024年10月13日至27日)。2020年上屆議會選舉後,執政黨祖國聯盟特別是外交部長以其親台灣的立場而著稱,導致立陶宛跟中國的外交關係緊張。本屆選舉中民調領先的立陶宛社會民主黨或將推動立中關係正常化。 急轉直下的立中關係 1991年立陶宛共和國舉行獨立公投後,相繼獲得美國、蘇聯承認,中國也隨即與之建交。儘管圍繞共產主義歷史罪行、達賴喇嘛政治地位等問題時有分歧,但此後雙邊關係總體保持穩定。2012年,立陶宛總理安德留斯·庫比柳斯(Andrius Kubilius)參加了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機制首屆領導人會晤。 近年來,特別是2020年立陶宛議會選舉以來,立中關係出現螺旋式下跌。立陶宛國安部門和高級官員發聲,稱中國在該國的間諜活動和基建投資構成安全威脅。2021年,立陶宛議會通過了關於新疆和香港問題的決議,引發北京反彈。 2021年5月,立陶宛外交部宣布退出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機制。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則稱之為「個別事件」,影響有限。一年後,波羅的海三國中的另外兩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也退出了該項合作機制。 兩國外交爭端也延伸到台灣問題上。2021年7月,立陶宛外交部宣布允許設立「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北京隨後宣布召回駐立陶宛大使,並將中華人民共和國「駐立陶宛大使館」降格為「駐立陶宛辦事處」。2022年8月,中國對訪問台灣的立陶宛交通與通訊部副部長阿格尼·瓦伊丘凱維丘特(Agnė Vaiciukevičiūtė)實施制裁。 選後政黨輪替概率大 立陶宛實行一院制,獲勝政黨要組成政府需要贏得議會141席中至少71席。2020年立陶宛議會選舉後,祖國聯盟(TS-LKD)連同自由黨(LP)和自由運動(LS)以73席組成聯...
美國制裁蘇丹武裝部隊武器採購主管
國際

美國制裁蘇丹武裝部隊武器採購主管

  資料照片:一名蘇丹武裝部隊成員手持武器坐在一輛軍車上。(2024年3月9日) 美國財政部在一份聲明中表示,美國星期四(10月24日)對米爾加尼·伊德里斯·蘇萊曼(Mirghani Idris Suleiman)實施了制裁,他為蘇丹武裝部隊(SAF)獲取武器來同快速支援部隊(RSF)交戰的努力中扮演了主要角色。 聲明指出,作為蘇丹軍隊主要武器採購部門國防工業系統(DIS)的主管,「伊德里斯一直是武器交易的核心人物,這些交易加劇了戰爭的殘酷性和規模。」 「今天的行動凸顯了米爾加尼·伊德里斯·蘇萊曼等關鍵人物在採購武器、延續暴力和延長蘇丹戰火方面扮演的重要角色,」負責恐怖主義和金融情報的代理副部長布拉德利·史密斯(Bradley Smith)說。 國防工業系統去年受到財政部的制裁。 蘇丹軍隊沒有立即回應置評請求。 蘇丹快速支援部隊在與蘇丹軍隊的衝突中奪取了蘇丹大部分地區的控制權,聯合國稱這場衝突造成了世界上最嚴重的人道主義危機之一。 這場戰爭導致1000多萬人流離失所,使該國部分地區陷入極度飢餓或饑荒,並引來外國勢力的參與,這些勢力為雙方提供了物質支持。 (本文依據了路透社的報道。)   文章來源:美國之音...
摩爾多瓦總統稱賄賂影響選舉,承諾舉行決選
國際

摩爾多瓦總統稱賄賂影響選舉,承諾舉行決選

  2024年10月21日,摩爾多瓦現任總統兼總統候選人瑪雅·桑杜在摩爾多瓦基希訥烏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發表講話。 摩爾多瓦親歐派總統星期四(10月24日)表示,大規模賄賂影響了總統選舉和加入歐盟的全民公投。不過,瑪雅·桑杜(Maia Sandu)總統誓言要繼續在11月3日舉行決選,贏得第二任期,而不是下令舉行新選舉。 桑杜承諾,摩爾多瓦的未來將由其人民決定,此前警方稱,親俄逃亡商人伊蘭·肖爾(Ilan Shor)在9月和10月將3900萬美元流入摩爾多瓦,用來賄賂選民。 摩爾多瓦當局表示,上星期天的雙選投票活動籠罩在與俄羅斯有關的大規模選舉干預計劃中,該計劃旨在擊敗親歐派。 「如果沒有賄選,今天的結果將會不同。我們將在總統選舉和全民公投中取得壓倒性勝利!」 桑杜在社交媒體上寫道。 她說,她拒絕了要求重新舉行這個前蘇聯國家選舉的建議,因為「沒有人有權利剝奪我們公民大規模、真誠和自由地表達意願的權利。」 「讓我們進入第二輪選舉。我們完全仰賴我們的人民,就像國家命運攸關時一樣,」她說。她補充說,這取決於司法部門的「覺醒」,並解決賄賂問題。 桑杜在總統選舉中名列第一,但未能獲得50%的選票,現在面臨與前總檢察長亞歷山大·斯托亞諾格洛(Alexandr Stoianoglo)的決選。斯托亞諾格洛得到了傳統上親俄政黨的支持。 桑杜將俄羅斯列為摩爾多瓦面臨的最大威脅之一,並將歐盟一體化作為其政府的基石。 在公投中,與民意調查相比,支持加入歐盟的選民出人意料地微弱,只有50.46%的選民支持加入歐盟。 警方指控肖爾試圖賄賂13萬選民。肖爾否認有任何不當行為,克里姆林宮也否認干涉。在計票結果中,來自國外的摩爾多瓦人的選票使「贊成」票數超過50%,克里姆林宮對此計票結果提出質疑。 摩爾多瓦警察局長維奧雷爾·切爾瑙泰亞努(Viorel Cerna...
普京在金磚國家會議上警告中東將爆發全面戰爭
國際

普京在金磚國家會議上警告中東將爆發全面戰爭

  2024年10月24日俄羅斯總統普京在俄羅斯喀山金磚國家峰會新聞發布會上發表講話。 俄羅斯總統弗拉迪米爾·普京(Vladimir Putin)星期四(10月24日)對金磚國家領導人說,由於以色列和伊朗之間緊張局勢急劇上升,中東正處於全面戰爭的邊緣,儘管普京也面臨結束烏克蘭戰爭的呼聲。 出席金磚國家峰會的有包括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印度總理納倫德拉·莫迪(Narendra Modi)和土耳其總統塔伊普·埃爾多安(Tayyip Erdogan)在內的20多國領導人,這顯示了俄羅斯與西方世界以外國家仍關係深厚。 在俄羅斯喀山市舉行的峰會上,許多討論集中在烏克蘭戰爭和中東暴力衝突上,但沒有跡象表明將採取任何具體措施來結束這兩場衝突。 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並排而坐的普京強調:「以色列與伊朗的對抗程度遽升。這一切都讓人想到連鎖效應,使整個中東瀕臨爆發全面戰爭。」 習近平在普京之後發言時表示,中國希望通過政治途徑解決烏克蘭問題,並建議由中國和巴西聯合努力提供和平的最佳機會。 習近平說:「我們需要推動烏克蘭危機局勢儘早緩和,為實現政治解決鋪平道路。」 談到中東問題時,習近平表示,應該在加沙實現全面停火,阻止戰爭蔓延到黎巴嫩,並恢復「兩國方案」,即建立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兩國。 戰爭的火焰 伊朗總統馬蘇德·佩澤什基安(Masoud Pezeshkian)批評國際組織,特別是聯合國未能結束衝突。 佩澤什基安在金磚國家會議上說。「戰爭的火焰繼續在加沙地帶和黎巴嫩的城市燃燒,而國際機構,尤其是作為國際和平與安全推動者的聯合國安理會,缺乏必要的效力來撲滅這場危機的火焰。」 普京表示,除非巴勒斯坦人建立自己的國家,否則他們將感受到「歷史的不公平」,整個地區將繼續處於「持續危機的氛圍中,並不可避免地出現大規模暴力的複發」。 金磚國家領導人在峰會聲明中呼籲在1967年...
聯合國:幫派攻擊導致海地上萬人流離失所
國際

聯合國:幫派攻擊導致海地上萬人流離失所

  2024年10月20日海地人逃離家園躲避幫派暴力。 據聯合國移民機構星期四(10月24日)估計,過去一星期內,海地有超過10,000人因武裝團伙在首都太子港及周邊地區加緊對尚未控制區域的攻擊而流離失所。 該機構在9月初表示,整個海地有超過70萬人被迫在國內流離失所,這一數字是六個月前的兩倍多。 過去一周,幫派在首都以外的多個城鎮加強了攻擊,這些地方大部分城市及其郊區已被各種暴力武裝團伙控制,這些團伙組成了一個名為「Viv Ansanm」的聯盟。 衝突導致部分人口面臨饑荒,因為幫派佔領了農田並封鎖了交通線路,而那些被迫逃離家園的人——通常投靠親友或臨時營地——再也無法依靠穩定的收入來購買食物。 雖然聯合國授權國際部隊幫助海地警察從幫派手中奪回控制權,但該任務資源不足,收效甚微。 海地領導層請求將這支部隊轉為正式的維和任務,以增加資源支持,但上月該倡議被中國和俄羅斯阻止。 此前以國家警察、平民自衛團體和國家基礎設施為目標的幫派現在也開始攻擊外國車輛。 美國駐海地大使館告訴路透社,星期一兩輛美國的裝甲車輛遭到了幫派的槍擊,其中一輛中彈多次,但沒有人受傷。 據《邁阿密先驅報》報道,星期四也有一架搭載18人的聯合國直升機遭到槍擊並多次中彈,所幸無人受傷。聯合國海地辦事處尚未立即回應置評請求。 (本文依據了路透社的報道。)   文章來源:美國之音...
阿爾巴尼斯駁斥北京指控澳大利亞充斥「種族歧視和仇恨犯罪」
國際

阿爾巴尼斯駁斥北京指控澳大利亞充斥「種族歧視和仇恨犯罪」

  資料照:中國總理李強與澳大利亞總理阿爾巴尼斯在上海舉辦的第六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式上握手。(2023年11月5日) 澳大利亞總理安東尼·阿爾巴尼斯(Anthony Albanese)駁斥了北京對澳大利亞「長期存在系統性種族歧視和仇恨犯罪」的指控。此前,一名澳大利亞外交官聯合多個西方國家再次對中國侵犯人權的行為表示擔憂。 阿爾巴尼斯星期四(10月24日)抵達太平洋島國薩摩亞參加英聯邦政府領導人峰會時對記者表示:「對於中國,我們已表示會在可能的情況下合作,在必要時表達不同意見,並會根據我們的國家利益進行接觸。我們已經向中國提出過人權問題。」 此前一天,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林劍譴責了澳大利亞駐聯合國大使詹姆斯·拉森(James Larsen)本星期向聯合國大會提交的15國聯合聲明;該聲明強調了對新疆和西藏「嚴重侵犯人權」的「持續擔憂」。 拉森敦促中國「履行其自願承擔的國際人權義務」,釋放「新疆和西藏所有被任意拘留的個人,並緊急澄清失蹤家屬的命運和下落」。 林劍星期三稱,該聲明相當於「將人權問題政治化、工具化」。林劍還特別指責澳大利亞「長期存在系統性種族歧視和仇恨犯罪」,並敦促「澳大利亞、美國等少數西方國家正視並解決自身嚴重人權問題」而非批評中國。 阿爾巴尼斯表示,澳大利亞「將始終捍衛澳大利亞的利益」,並已以「一致且明確的方式」向北京提出了人權問題。 中國政府於2017年在居住著1100萬名維吾爾族和其他少數民族的新疆西北地區發起了一場同化運動,其中包括大規模拘留、所謂的政治灌輸、家庭分離和強迫勞動等手段。 據估計,有超過100萬名維吾爾族、哈薩克族、吉爾吉斯族和其他少數民族被關押在不受法律支配的拘留營中。中國政府當時宣稱這些營地為「職業技能教育培訓中心」。 聯合國人權辦公室2022年發現對新疆侵犯人權的指控「可信」,並表示中國可能在該地區犯下...
中印達成邊界解決方案後,雙方邊防部隊開始從兩處爭議地點後撤
國際

中印達成邊界解決方案後,雙方邊防部隊開始從兩處爭議地點後撤

  中國領導人習近平與印度總理莫迪在俄羅斯喀山出席金磚國家峰會期間舉行會晤。(2024年10月23日) 華盛頓 — 印度一位政府官員星期五(10月25日)透露,印度與中國達成邊界問題解決方案後,雙方邊防部隊開始從兩處爭議地點後撤,從而標誌著已經持續四年之久的兩軍緊張對峙有可能落下帷幕。 中印兩國本周稍早就兩國邊界爭議地區邊防部隊的巡邏時間及辦法達成協議,從而為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印度總理納倫德拉·莫迪(Narendra Modi)本周三在俄羅斯喀山出席金磚國家領導人峰會期間舉行雙邊會晤鋪平了道路。 這也是習近平與莫迪五年來舉行的首次雙邊會晤。 一位知情的印度官員星期五向路透社表示,印中雙方在達成協議之後,兩國邊防部隊已經開始從兩國爭議邊界拉達克東部的達普桑盆地(Depsang)和巴里加斯(Demchok)向後撤退。這也是中印邊界最後兩處仍存在兩軍對峙的地段。 這位印度官員不願透露姓名,因為他沒有被授權向媒體發表談話。 路透社曾聯絡印度聯邦政府外交部,尋求對此事的評論,但是沒有收到立即的回應。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林劍星期五在北京舉行的例行記者會上在回答提問時證實,中印雙方的邊防部隊已經開始行動,但是他並沒有使用「撤軍」或部隊「後撤」的字眼。 「根據中印近期就邊境有關問題達成的解決方案,雙方的一線部隊正在開展相關的工作,目前進展順利,」林劍說。 印度國家電視台(Ddnews)援引印度國防部官員的話說,印軍已經開始將一線部隊的裝備和人員向後方營地轉移。另據《印度時報》(Times of India)報道,中印雙方邊防部隊都將拆除2020年6月以來在爭議地區設立的臨時哨所。中方部隊的後撤工作大約將持續一周時間。 《印度今日》(India Today)報道說,印中邊境地區雙方設立的帳篷和幾個臨時性建築已經拆除。印軍正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