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30 7 月

高盛指標揭露中國經濟醜陋一幕

  高盛集團編製的一項替代指標顯示,中國工資增長乏力,增速已降至疫情爆發以來的最低水平,這凸顯出在海外風險上升之際,中國國內消費面臨的一大障礙。

  高盛經濟學家Andrew Tilton團隊7月20日發布的追蹤數據顯示,今年二季度工資同比僅增長3.9%,創有記錄以來(除疫情年份外)最低水平。

  他們指出,這個增幅比今年以來官方統計的水平低大約一個百分點,自2023年初中國解除疫情管控以來,工資增長「呈下降趨勢」。

googletag.cmd.push(function(){googletag.display(\”div-gpt-ad-1385191137318-2\”);});

  「我們的工資追蹤指標表明,疲弱的工資增長可能在2025年下半年對消費增長形成逆風,」高盛團隊寫道,「我們預計下半年將出台漸進且有針對性的寬鬆措施,以緩解勞動力市場壓力。」

  儘管近期政府通過對智能手機、家電和汽車等商品的購置補貼提振了零售銷售,但疲軟的勞動力市場和工資增長仍是消費持續復甦的一大障礙。

  進一步印證中國薪資壓力減弱的,是官方數據顯示2024年民營企業平均年薪同比僅增長1.7%。

  不過,在獨立數據可得性下降、評估勞動力市場狀況變得更加困難的情況下,衡量中國消費者的健康狀況變得越來越困難,人們普遍認為,官方就業數據往往低估了問題的嚴重性。

  為應對數據稀缺,高盛最近調整其工資指標,納入了採購經理人指數(PMI)各類調查中的就業分項指標和失業保險基金支出(該基金向失業人員發放補助)等統計數據。

  這些替代指標取代了此前依賴的、來自中國大型招聘平台的工資數據(現已停用)以及央行有關居民收入和信心的調查(發布時間滯後)。

  除高盛外,其他經濟學家也使用PMI來分析就業狀況。近年來,這些調查結果與官方失業率走勢出現分歧,前者顯示出持續疲軟,而後者基本保持穩定。

  研究公司Gavekal Dragonomics消費分析師Ernan Cui表示,這種背離可能源於越來越多的中國勞動力從事個體經營或其他非正式工作,這類就業不被大型企業調查覆蓋,但在國家統計局的官方統計中仍被計入。

  結合疲軟的工資數據,Gavekal本月早些時候的報告指出,由於缺乏正式工作機會,人們越來越多地被迫轉向個體經營或靈活就業。

  「數據表明,儘管官方失業率總體穩定,中國勞動力市場持續疲弱,」Cui在報告中寫道,「在勞動力市場真正收緊之前,家庭信心似乎難以恢復。」

高盛指標揭露中國經濟醜陋一幕

(資料照片)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