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資本市場不願意再為虧損換市場的故事買單,快遞巨頭們必須向投資者證明,自己具備可持續的盈利能力。
當主打電商「最後一公里」的外賣正在如火如荼開打價格戰的時候,早就打了多年價格戰的快遞業,卻來到了漲價的時刻。
據南方都市報報道,8月4日起,廣東省快遞底價整體上調0.4元/票,單票均價漲至1.4元以上,按照有關部門要求,各家均不得低於1.4元成本價攬收,否則將遭受重罰。8月5日起,通達系(申通、圓通、中通、韻達)已開始執行漲價。各品牌則紛紛借坡下驢,將單票底價漲至1.4元,單量領先的中通、圓通甚至開出了1.46元、1.43元的「高價」。
不要小看這4毛錢的漲幅,對於銷售高客單價商品的品牌商家而言,幾毛錢的成本或許可以輕易消化,但對於那些銷售「9塊9包郵」商品的低利潤商家來說,這幾乎是致命的。上漲的快遞費可能直接吞噬掉其全部利潤。
可以預見的是,隨著快遞物流成本上升、即時零售搶佔「最後一公里」,傳統電商行業,已經來到了一個新的臨界點時刻。
但此刻更值得追問的問題是,多年已經習慣「包郵」的消費者們,未來能否接受一個為快遞買單付費的新階段?
01
誰來買單
首先,最緊迫也最多人關注的現實問題是,這上漲的每單0.4元的快遞成本最終將由誰來承擔?答案是複雜的,它不會由單一環節憑空吸收,而是在整個電商生態鏈中進行傳導和分攤。
最先感受到寒意的,無疑是數以千萬計的電商賣家,他們是成本上漲最直接的承壓者。緊接著,成本會以間接而隱蔽的方式傳導至消費者。賣家很少會直接增加一筆明確的「快遞費」,而是將成本「融化」到商品價格中,或者提高「包郵」門檻。
此外,消費者還可能以犧牲「服務體驗」的方式間接買單,例如派送時效變慢,或者送貨上門的服務減少。長期一點看,消費者承擔的成本可能並不會以一次性的直接支付的方式出現,而是一種不易察覺的「溫水煮青蛙」式的體驗降級。
在行業內部,這次漲價則一定會引發一場關於利潤重新分配的博弈。
要知道,目前除了順豐和京東之外,主要的快遞廠商採用的都是加盟制快遞網路的模式。而在這種情況下,真正處於一線、負責收派件的末端網點長期以來在價格戰中承受著巨大的壓力。一段時間以來,網點倒閉、跑路的新聞屢見不鮮。
如果增加的這0.4元收入大部分仍被快遞公司總部獲取,而給到末端網點的派費沒有相應提高,那麼加盟商的生存狀況並不會得到根本改善,整個系統的穩定性依然堪憂。
02
內卷的盡頭
要真正理解今天的快遞漲價,必須回溯過去多年來快遞業的持續價格內卷。
內卷是近年來才流行起來的概念,但事實上,中國的快遞行業,尤其是以「通達系」為代表的加盟制快遞網路,其實一直是觀察「內卷」的絕佳樣本。
一方面,其競爭高度同質化,對於絕大多數電商賣家和消費者而言,各家快遞的服務體驗差異微乎其微,價格便成了唯一的,也是最殘酷的競爭手段。但另外一方面,過去十餘年來電商的爆髮式增長,又反過來為快遞業提供了「無限戰爭」的土壤。
早期的邏輯非常清晰:通過極限低價搶佔市場份額,形成事實上的壟斷或寡頭格局,最後再通過提價來實現盈利。這是一個典型的「先燒錢、後賺錢」的互聯網打法。
更直接點說,只要預期的投資回報率足夠高,資本就會源源不斷地湧入,支撐企業打一場又一場的價格戰——「雙11」多年來持續攀升的交易量,就是快遞業持續價格內卷的動力來源。
回過頭看,最激烈的時候,快遞單價一路狂瀉至「8毛髮全國」的驚人水平,遠低於成本線。而對於所有參與者來說,唯一的選擇就是跟進,期望能比對手「活得更久一點」。
然而,快遞業證明了一件事,任何「燒錢」的遊戲都有盡頭。當投資回報率低到一定程度,再怎麼鼓勵和倡導,市場也不會再繼續內卷下去了。
單量上漲、單價下滑的趨勢,在快遞業已經持續了至少5年。從2019年至2024年,快遞市場規模已經超過1.4萬億,但5年時間裡,單票均價整體下降了32%。
經過多年的燒錢大戰,投資者們發現,預想中的「壟斷後盈利」的劇本遲遲沒有上演。翻閱各大快遞公司近兩年的財報,一個共同的趨勢是「增收不增利」,甚至「增收還減利」。
單票收入持續下滑,而油價、人力等成本卻在不斷上漲,利潤這塊海綿里的最後一滴水也被擠幹了。處於一線的加盟商們早已哀鴻遍野,網點倒閉、跑路的新聞司空見慣,這正是整個系統不堪重負的信號。
更大的壓力源自下游市場格局變化。電商增速放緩,資本市場開始回歸理性,從看重「市場份額」的故事轉向看重「盈利能力」的基本面。當投資回報率的預期跌落,資本的熱情退潮,快遞公司們也失去了打價格戰的底氣和彈藥。
換句話說,即便不用監管出手,當市場無利可圖時,快遞行業自然也就不會再內卷了。
03
轉向背後
站在今天這個時點上來看,快遞費幾毛錢的上漲,絕非一次簡單的價格調整,而是標誌著與傳統快遞業綁定的傳統電商進入了一個結構調整期。
這次集體提價背後所展現的轉向目標,核心還是從「份額優先」轉向「利潤優先」。當資本市場不願意再為虧損換市場的故事買單,快遞巨頭們必須向投資者證明,自己具備可持續的盈利能力。因此,告別價格戰,回歸理性的成本定價,長期看是必然的選擇。
這也將倒逼快遞公司將競爭的重點從價格轉移到服務質量、運營效率和技術創新上,例如通過優化中轉路線、投入自動化設備、提升末端服務體驗等方式,來構建真正的護城河。從這個角度而言,這對於消費者來說未必是壞事。
而從產業視角來看,更深遠的影響在於,物流成本的顯性化,正在重塑傳統電商的格局。過去被極低物流成本所掩蓋的商業模式問題,如今開始浮出水面。嚴重依賴「包郵」來吸引用戶的低客單價商品,其生存空間將被嚴重擠壓。
但反過來,這可能會加劇電商巨頭們對即時零售等新業態的押注。當傳統快遞的成本與時效不再具備絕對優勢時,主打「小時達」、從本地發貨的即時零售,在生鮮、日用等品類上的競爭力將進一步凸顯,從而加速搶佔電商的「最後一公里」。
總而言之,這0.4元的漲價,如同一隻蝴蝶扇動的翅膀,其漣漪效應將擴散至整個電商產業鏈。
未來,單一的、模糊的「包郵」概念或許會逐漸分化。消費者將面臨更清晰的選擇:是選擇價格低廉但時效和服務標準化的基礎快遞,還是願意為更快捷、更個性化的優質配送服務支付溢價?
對商家而言,如何優化供應鏈、控制成本、提升商品本身價值,將成為比以往更嚴峻的考驗。
而對於多年來習慣「薅羊毛」的消費者,最直接且必須面對的現實是,我們可能真的要告別那個「萬物皆可包郵」的時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