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中印關係近期有所緩和,但大陸汽車巨頭比亞迪是否能順利進入印度市場依然未知。彭博指出,雖面臨政策障礙與投資受阻,比亞迪仍努力推進相關投資,其高層目前仍以「遠端管理」推進在印業務進展。
彭博28日報導,在2020年中印兩軍在存在主權爭議的喜馬拉雅邊境發生致命衝突,導致兩國關係陷入低谷後,許多大陸企業高級管理人員都無法獲得印度批准簽證,比亞迪高層也不例外。
知情人士透露,上述情況迫使比亞迪將董事會會議和高層業務交流活動安排在斯里蘭卡科倫坡、尼泊爾加德滿都,甚至遠在新加坡舉行。
而比亞迪印度公司總經理張傑(Ketsu Zhang)自從在離開印度金奈分廠後,便無法再獲批工作許可證。知情人士稱,基於前述原因,自2021年來,張傑在比亞迪深圳總部辦公,並於今年遷至日本,從東京「遠距」監管比亞迪包括印度在內的亞太汽車市場銷售業務。
此外,知情人士還指,就在今年3月,簽證限制仍作為兩國政治對抗的一部分。當時,一個原計劃前往深圳參加比亞迪經銷商大會的印度代表團,因多數參與者(包括比亞迪印度員工)無法取得簽證,規模被迫縮小。彭博提到,對製造業而言,在地管理至關重要,因為需要快速決策、處理生產效率問題與建立社區關係。
印度商業與工業部部長戈雅(Piyush Goyal)今年稍早時曾表示,出於國家策略性利益相關考量,印度政府「不歡迎」比亞迪在當地投資。
此前,比亞迪擬投資10億美元,與一家印度企業合資建廠,但已被印度方面駁回。而這也使得比亞迪無法符合當地為鼓勵設廠而提供的電動車進口關稅減免政策,比亞迪因此無法在印度實現實質生產力。
不過,儘管在印度面臨營運困難,比亞迪在當地仍受到消費者歡迎,今年上半年銷量幾乎已追平其2024年全年總銷量。
此外,在大陸國內需求疲軟的背景下,比亞迪試圖通過削價吸引買家,招致官方和同行批評。彭博此前曾至,比亞迪6月銷量月比增長僅0.2%,要達成全年交付550萬輛車的目標,有一定挑戰性,對比亞迪來說海外擴張至關重要。
然而,在無法於印度投資建立新廠的情況下,比亞迪只能依賴位於金奈、年產能介於1萬至1.5萬輛車的組裝廠來滿足印度消費者的需求。比亞迪也進口其在印度銷售的大多數車款,但印度為保護本土產業而實施的高額關稅,實質上將車價翻倍。若未取得當地道路適用認證,銷售數量亦受限。
儘管中印緊張關係在近期已有降溫趨勢,印度官方還宣布,從24日起恢復向中國公民簽發旅遊簽證,釋放中印關係回暖的信號,或許有助於減輕比亞迪在印度設廠所面臨的阻力。不過,專業簽證限制是否解除、比亞迪是否最終能真正進入印度市場,仍是未知數。

$(document).ready(function () {nstockStoryStock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