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25 8 月

美學者趙穗生:川普已將台灣視作與中國交易的籌碼

美國丹佛大學美中合作中心主任趙穗生18日在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一場演講中指出,美國總統川普已將台灣視作與中國交易的籌碼,不願為台灣承擔安全義務,甚至為避免破壞與中國的峰會安排,直接拒絕台灣地區領導人(賴清德總統)和國防部長的過境或訪問。

趙穗生並指出,川普相信「強人政治」,因此很重要的一點是中美兩國領導人要見面,而且愈早見面愈好。「川普只要一見了中國領導人,就像他見了普丁一樣,他就會『受寵若驚』。」他認為在跟川普打交道的過程中,「首腦外交」的作用要用到最大極限。

據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微信公眾號《人大重陽》與《界面新聞》報導,趙穗生在演講中說,許多原本押注川普會延續第一任期強硬對華政策的美國極端鷹派人士大失所望了,因為「川普2.0」的意識形態取向已完全轉向「對內」,他現在的主要敵人變成了民主黨人,乃至移民、同性群體及歐洲的人權派,而非中國或俄羅斯。

在這樣的背景下,川普的戰略思維更接近於一種「大國合作」而非「大國競爭」,因此他削減了民主基金會、美國國際開發署和美國之音等傳統對外宣傳與民主推廣工具的經費。

在地緣政治層面,除將台灣視作與中國交易的籌碼,趙穗生表示,在南海問題上,川普也幾乎沒有批評中國,對菲律賓等盟友的安全關切也顯得冷淡。

趙穗生認為,這一系列做法凸顯出「川普2.0」對外政策的重大轉向,其核心邏輯是以交易換取大國合作,而非意識形態對抗。

在趙穗生看來,「川普1.0」時期針對中國的「新冷戰」戰略是錯誤的、不可持續的,既低估了中國經濟的韌性與治理的穩定性,又高估了所謂的「中國威脅」,導致美國對華政策過度反應。這一戰略也引發了本可避免的衝突風險,激化了美國的反華效應,並加劇中國民眾的反美情緒,結果對美國自身並無脾益。

「川普2.0」的政策則是一個「很好的兆頭」。趙穗生指出,美國已從地緣政治與意識形態衝突轉向務實貿易談判、尋求協商妥協,也讓中美進入美國國務卿魯比歐所說的「戰略穩定期」,雙方博弈陷入「僵局」。而這一「穩定」能否持續,取決於雙方領導人個人風格、談判成敗以及大國合作的現實性等因素。

趙穗生還表示,川普發動貿易戰對中國反而起到了「覺醒」的作用,讓中國不再對美國抱有幻想,並主動加快了對長期遏制的準備。他指出,在這一過程中,中國在三方面取得了進展:

一、科技領域加快自立更生,在AI、機器人等方面追趕甚至可能超越美國;

二、貿易多元化,減少對美依賴;

三、逐漸找到美國的「命門」,在稀土、電子產品等關鍵環節形成對美反制能力。

趙穗生說,這樣一種消長態勢讓中美關係進入「戰略相持期」。但他同時提醒,從中長期看,美國一旦動員起來、加強產業政策並向中國學習,也可能迅速追趕,因此,到2035年或更遠的未來,中美博弈的走向仍存在很大不確定性。他強調,不應低估美國的制度與經濟韌性,就像不應低估中國的韌性一樣。

7月18日,趙穗生在大陸「全球化智庫」(CCG)一場座談中也曾提到,如果中國領導人與川普能在今年底前舉行峰會,中美關係或將顯著改善。

趙穗生呼籲中美應積極促成會面,因為這是解決分歧和推動合作的關鍵機會。他表示,中美在烏克蘭及中東等地區等問題上有合作空間,但需要雙方共同努力,推動互訪和溝通以增進理解。

美國丹佛大學美中合作中心主任趙穗生指出,美國總統川普已將台灣視作與中國交易的籌碼...
美國丹佛大學美中合作中心主任趙穗生指出,美國總統川普已將台灣視作與中國交易的籌碼,不願為台灣承擔安全義務。(圖/取自《界面新聞》)

$(document).ready(function () {nstockStoryStockInfo();});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