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8 9 月

財經

中國第三季度因自然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激增
財經

中國第三季度因自然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激增

  中國江西省九江的洪水淹了城鎮和街道。(2024年7月2日) 經歷超級颱風、洪澇和地質災害,中國今年第三季度因自然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較上半年增加了一倍多。 中國應急管理部星期二(10月22日)發布2024年前三季度全國自然災害情況。根據官方數據計算,第三季度(7月至9月)的直接經濟損失達2300億元人民幣(合323億美元)。 這一數字是上半年直接經濟損失931.6億元人民幣的兩倍以上,反映出氣候變化加劇了極端天氣對中國的破壞性影響,使其暴露在更大的風險之中。 中國應急管理部指出,7月中旬到8月中旬期間災害損失較重,特別是洪澇和地質災害。此期間因災死亡失蹤人數和直接經濟損失分別占前三季度總數的38%和32%。 中國應急管理部說,從地域分布上看,前三季度的南方災情重於北方,在因災死亡失蹤人數、直接經濟損失方面,南北方比重均為7:3。 9月份,「貝碧嘉」(Bebinca)以強颱風級登陸中國上海,是75年以來襲擊這個中國金融中心的最強風暴,強風暴雨導致航班取消、高速公路封閉。同一個月,超強颱風「摩羯」(Yagi)橫掃海南省,造成近百萬戶家庭斷電。 夏季,中國南北方均發生強降雨,破記錄的強降雨和颱風擾亂各地糧食供應,衝擊農業生產,並導致物價上漲。 中國應急管理部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直接經濟損失共計達到3232億元人民幣,高於去年同期的3083億元。 儘管中國已在兩年前啟動了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但今年更嚴峻的經濟損失表明,中國仍需增強應對自然災害的韌性。 根據中國應急管理部的數據,2024年前九個月,自然災害造成全國受災人口達8402.7萬人次,死亡或失蹤人數836人,緊急轉移安置334.7萬人次;倒塌房屋5萬間,損壞房屋63萬間;農作物受災面積近905萬公頃。 應急管理部救災司司長陳勝在周二的新聞發布會上坦言,今年自然災害形勢「的確比較復...
美國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稱,中國最新刺激措施還不足夠
財經

美國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稱,中國最新刺激措施還不足夠

  美國財政部長耶倫稱中國最新的刺激措施不會有效提振國內需求。(美聯社:2024年10月22日) 美國財政部長珍妮特·耶倫(Janet Yellen)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首席經濟學家皮埃爾-奧利維爾·古林查斯(Pierre-Olivier Gourinchas)星期二(10月22日)表示,中國最新的刺激措施不會有效提振國內需求,導致影響貿易摩擦的主要根源仍然存在。 耶倫和古林查斯分別表示,他們迄今為止尚未看到中國央行和財政部發布任何能夠提振需求、足以吸收過剩產能並促進經濟增長的舉措。 耶倫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世界銀行華盛頓年會開幕式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我們的觀點是,提高中國消費支出佔GDP(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非常重要,同時還需要採取可以解決房地產行業的問題的措施。」 「到目前為止,我會說我還沒有真正聽到過中國方面有任何解決這個問題的政策。」 古林查斯在IMF最新預測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中國的財政刺激措施迄今為止仍缺乏細節,因此未被納入IMF對中國經濟增長的預測中。IMF對中國經濟增長預期下調了0.2個百分點至4.8%。 他說,中國人民銀行(央行)上個月宣布的貨幣刺激政策旨在促進貸款,但對實質性提振經濟增長的作用不大。 此前,古林查斯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中國的產業政策可能在某些特定行業發揮了決定性作用,但這並不是中國出口增長和外部順差擴大的根本原因。 古林查斯說,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最新預測,中國出口增長有助於防止其經濟增長進一步放緩,而這「主要不是因為中國或其他地方的產業政策,而主要是由宏觀力量所推動。」 他表示,中國最大的問題是消費支出低迷,房地產市場危機讓家庭財富的主要來源受損的情況下,導致部分生產「自然地轉向出口部門」。 古林查斯指出,宏觀因素包括中國內需不足和美國過度消費,才是中國貿易順差擴大的關鍵驅...
德國總理朔爾茨率團訪印,期望擴大印度市場降低中國風險
財經

德國總理朔爾茨率團訪印,期望擴大印度市場降低中國風險

  資料照:印度總理莫迪(左)與德國總理朔爾茨在義大利薩維爾特里出席七國集團峰會期間交談。(2024年6月14日) 德國總理奧拉夫·朔爾茨(Olaf Scholz)本周率領一個高級代表團訪問新德里。路透社說,朔爾茨把賭注押在印度身上,希望通過擴大印度市場降低德國對中國的依賴,即使印度最終不能成為另外一個中國。 從汽車到物流,德國企業對印度增長潛力的看法總體來說是樂觀的。印度擁有大量年輕的熟練工人、勞動力成本低廉,經濟增長很快,增速大體保持在7%左右。 這次訪問對德國來說時機非常微妙。德國這個以出口為導向的經濟體已經有兩年處於收縮狀態,德國擔心歐盟與中國之間的貿易爭端會給德國企業帶來新的打擊。 2022年烏克蘭戰爭爆發前,德國因過度依賴廉價的俄羅斯天然氣而陷入困境。德國從這場戰爭中汲取教訓,開始採取措施,減少對北京的依賴。 德國經濟部長羅伯特·哈貝克(Robert Habeck)周三表示,「印度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也是德國經濟在印太地區的重要合作夥伴,因此在德國經濟多元化的過程中具有關鍵性的作用。」 路透社引用哈貝克的話說,「我們必須減少德國企業的嚴重依賴性,加強德國企業及其進出亞洲的供應鏈的韌性。」 德國商會DIHK外貿事務負責人沃爾克·特雷爾(Volker Treier)表示,2022年德國對印度直接投資約為250億歐元,約佔對華投資額的20%。他認為到本世紀二十年代末這一比例可能會上升到40%。 特雷爾說,「中國不會消失,但是印度對德國企業來說將會變得更加重要。」 「可以說,印度非常關鍵。如果要降低中國風險,印度的作用至關重要,這與印度的市場規模和經濟活力有關。」 與朔爾茨同行的有德國外交部長和國防部長等大部分內閣成員。朔爾茨計劃在周五會見印度總理納倫德拉·莫迪(Narendra Modi),然後主...
印中關係解凍不太可能阻止印度對進口中國鋼鐵徵收關稅計劃
財經

印中關係解凍不太可能阻止印度對進口中國鋼鐵徵收關稅計劃

  資料照:印度西部城市艾哈邁達巴德的一名工人正在堆放鋼管。(2014年11月4日) 路透社星期四(10月24日)援引一位了解內情的印度政府高級官員的消息報道,在印度和中國領導人會晤後展示的兩國關係解凍的跡象,不太可能阻止新德里支持對鋼鐵徵收關稅的計劃,因為這些措施不是針對特定國家的措施。 報道表示,印度的鋼廠一直受到大量廉價進口鋼材的困擾,尤其是來自中國的,這些進口鋼材在今年4月至8月期間升至七年來的最高水平。 中國鋼鐵出口的激增引發了越來越多國家的抱怨,土耳其和印度尼西亞等一些國家已經徵收反傾銷稅,稱中國廉價鋼鐵的泛濫損害了它們國內鋼鐵廠的利益。 路透社上周曾報道,印度鋼鐵部支持一種臨時關稅或「保障稅」,這是一項廣泛的措施,也涵蓋與這個南亞國家簽訂自由貿易協定的國家。 但在印度總理納倫德拉·莫迪(Narendra Modi)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俄羅斯金磚國家峰會期間舉行五年來的首次正式會談的一天後,這位消息人士表示,雙方關係解凍並未導致關稅計劃發生變化。 「如果計劃被提出來,它將針對所有人,所有國家,」因有關關稅的討論仍未公開而不願透露姓名的這位消息人士補充說,「保護措施不針對任何特定的國家。」 報道表示,該消息人士說,做出關於徵收此類關稅計劃的決定將需要長達六個月的時間。 印度鋼鐵部和財政部的發言人沒有立即回復路透社要求置評的電子郵件。 隨著歐洲和美國市場對鋼鐵需求持續低迷,經濟快速增長和更多的基礎設施支出使印度成為全球鋼鐵需求增長的熱點。自上個財政年度以來,新德里一直是鋼鐵的凈進口國。 報道說,印度主要的鋼鐵生產商,如金達爾西南鋼鐵(JSW Steel)、塔塔鋼鐵(Tata Steel)和安賽樂米塔爾新日鐵印度公司(ArcelorMittal Nippon Steel India)對從中國進口更廉價鋼鐵產品都表示過擔憂。 周...
印度太陽能公司從美國對華關稅中獲收漁翁之利
財經

印度太陽能公司從美國對華關稅中獲收漁翁之利

  資料照片: 2023年9月21日工人們在印度西部古吉拉特邦搬運太陽能電池板。 新德里 — 在印度西部古吉拉特邦(Gujarat)的蒙德拉(Mundra),阿達尼太陽能(Adani Solar)電池板製造廠的工人們正在全速運轉。他們加班加點的工作,以滿足激增的需求。這種生產熱潮凸顯了全球貿易的劇烈變化。 印度的太陽能製造商正在抓住美國政府對來自中國的太陽能產品徵收高額關稅的機會,迅速成為主角。 為了遏制中國在太陽能領域的主導地位,美國商務部對不僅來自中國的太陽能組件,還包括對來自越南、馬來西亞、泰國和柬埔寨等東南亞國家的產品徵收關稅,原因是這些國家被發現是中國企業規避現有關稅的渠道。雖然此舉旨在保護美國的製造商,但卻為印度公司提供了豐厚的商機,使其能夠擴大規模,成為日益增長的美國可再生能源市場的重要供應商。 印度領先的可再生能源公司ReNew的首席執行官蘇曼特·辛哈(Sumant Sinha)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強調了印度在全球綠色能源供應鏈中的潛在角色。 「現在越來越需要從中國轉向多樣化,印度可以成為這一領域的下一個主要參與者,特別是在綠色技術領域,」他在給美國之音的電子郵件中說。 ReNew一直在積極採取策略擴大出口,以滿足這一增長的美國需求。 印度太陽能公司抓住機會 印度太陽能公司正在迅速對這一機遇做出反應。過去一年,美國對印度太陽能模塊的進口激增,達到了11億美元。這一顯著增長凸顯了印度在全球太陽能領域日益變化的角色。具有競爭力的勞動力成本、強大的政府支持以及印度與美國關係的密切這些有利條件使印度公司在美國市場取得進展,填補了中國和東南亞供應商留下的空白。 阿達尼太陽能公司的全球首席營銷官拉胡爾·布圖亞尼(Rahul Bhutiani)去年1月在接受印度有關能源領域新聞的出版物《印度能源》(Energetica India)的專訪時強調了全球太...
歐盟與中國同意繼續就電動汽車關稅替代方案進行技術談判
財經

歐盟與中國同意繼續就電動汽車關稅替代方案進行技術談判

  中國製造的小鵬電動汽車運抵比利時的澤布呂赫港。(2024年10月24日) 歐盟委員會周五(10月25日)表示,歐盟和中國已同意儘快就中國製造的電動汽車關稅的可能替代方案舉行進一步的技術談判,儘管目前雙方還存在重大分歧。 歐盟將於下周反補貼調查結束後開始對中國製造的電動汽車徵收高達35.3%的額外關稅,加上現行的10%進口關稅,中國電動車出口歐盟的關稅將最高達到45%。但歐盟並沒有關閉雙方繼續溝通和談判的大門。 本月早些時候,布魯塞爾拒絕了中國的一項提議,即為在歐洲銷售的所有中國製造的電動汽車設定最低價格三萬歐元。 這一提議是在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反補貼調查期間提出,如果雙方不能就這一提議達成一致,歐盟確定的額外關稅將下周(即10月31日)開始實施。 路透社周五報道說,雙方正在討論的關稅替代方案是,讓中國車企作出最低價格承諾,或者投資歐洲。歐盟貿易委員會主席瓦爾迪斯·東布羅夫斯基斯(Valdis Dombrovskis)與中國商務部部長王文濤的視頻通話結束後,歐盟委員會表示,「雙方領導人一致同意,將很快開始下一步的技術性談判」。 負責貿易政策的歐盟委員會已經與中國同行舉行了八輪技術談判,但雙方「仍存在重大分歧」。 歐盟委員會表示,東布羅夫斯基斯和王文濤確認雙方都將繼續努力,達成雙方都同意的解決方案。這個解決方案必須確保歐盟市場的公平競爭性,並符合世界貿易組織的規則。 兩周前,中國敦促歐盟不要與單個中國車企進行談判,並警告稱這樣做將「動搖談判的基礎」。 東布羅夫斯基斯強調,歐盟這個執行機構與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CCCME)的談判並不排除與出口商單獨進行討論。路透社說,歐盟委員會表示,東布羅夫斯基斯還就中國對歐盟白蘭地、豬肉和乳製品展開的調查表達關切,稱歐盟認為這些調查「缺乏根據」。 歐盟委員會主席烏爾蘇拉...
經濟低迷刺激「五失人員」 中國報復社會型暴力事件激增恐慌蔓延
財經

經濟低迷刺激「五失人員」 中國報復社會型暴力事件激增恐慌蔓延

  安徽安慶市迎江區一名男子持刀在商業步行街上砍殺路人,造成6人死亡、14人受傷,市民案發地點獻花悼念遇難者。(2021年6月6日) 奧克蘭 — 10月的中國,溽暑正降溫,而報復社會型暴力事件正頻繁發生,讓人感到燥熱甚至是恐慌。 分析人士普遍認為,因為經濟低迷,包括中國「五失人員」在內的中國失意者在數量上快速增加,這也意味著,這一龐大人群在行動上戕害無辜的可能性也大幅增加。而要遏制暴力、撫平恐慌,中國官方需要投入真金白銀。 大規模報復社會 報復社會型暴力事件正在中國快速蔓延,10月經由媒體公開報道的極端事件至少已有三起: 10月23日夜,山東青島,一輛混凝土攪拌車撞向多部車輛,當地警方稱司機涉嫌醉駕,事故造成3人受傷留院治療。社交平台流傳的一段據信是肇事司機同步錄製的視頻顯示,他在行兇過程中反覆大喊「共產黨不讓我活」等話語,另外一段視頻中能聽到目擊人表示肇事車「連撞逆行50多輛車」。 10月8日,廣東廣州,一名男子在城區一所小學門口持刀傷人,三人在事件中受傷,其中兩名是小學生。多名家長及學校附近市民介紹告訴中國媒體,行兇人曾多次到有關部門反映其案件情況,而廣東省檢察院即在此次案發地附近。 10月2日,江西景德鎮,在一起交通事故中,一對夫妻和不滿1歲的孩子被撞身亡。雖然肇事者父親稱「事出有因」,汽車剛買5天,其子操作汽車不超過一天半,但肇事者已因涉嫌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被批准逮捕。 在中國,交通肇事是過失犯罪,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是故意犯罪,侵犯的是社會公共安全,即不特定多數人的生命、健康及公私財產。透過官方表述,景德鎮交通事故中肇事者報復社會的可能性很大。 另有一起事故也發生在10月20日夜,湖北武漢一輛小轎車失控,與外賣電動車及行人發生碰撞。當地警方指3名傷者已被送到醫院治療,經初步核查, 車禍系車輛剎車失靈導致,事故具體原因正在進一步調查中。...
中國民眾信心不足 數千億美元資本外逃
中國, 財經

中國民眾信心不足 數千億美元資本外逃

隨著中國經濟出現諸多不穩定跡象,包括房地產市場低迷、新冠清零政策的封控、當局打壓民營經濟以及地緣政治緊張等,一些中國民眾正尋求海外更安全的資金存放方式。儘管北京當局對資本外流實施嚴格監管,仍有數千億美元通過非法渠道流出中國。 《華爾街日報》本周三披露,自2016年起,中國當局便對跨國資本流動加深控制,目前中國個人每年換匯上限為5萬美元,若違反規定,可能面臨巨額罰款甚至監禁。然而,近年來資本外逃金額仍達到創紀錄的水平,從去年6月至今年6月,多達2,540億美元資金非法流出中國,刷新了2013年資本外逃的紀錄。 報道指出,大量的資本逃離象徵著中國有能力的資本家對於中國經濟的發展前景不具信心。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便預測,到2020年代後期,中國經濟增長率將從目前的5%降至3%,原先在2020年前,中國的經濟增長率是7%。同時,儘管中國政府在近期出台了刺激措施,但其能否帶動經濟復甦仍有待觀察。 文章還寫道,為了規避當局管制,中國民眾採用了多種非法方式轉移資金,包含將貴重物品運往海外、為進口商品支付虛高價格、以及攜帶裝有加密貨幣的硬碟出國再兌換成現金等等。對此,中國當局也加大打擊力度以儆效尤。今年9月,北京警方抓捕了一個團伙,該團伙轉移價值8億元人民幣的加密貨幣,在今年5月,警方則逮捕了假借旅行社名義,非法提供外匯服務的人員。 然而,《華爾街日報》援引專家表示,隨著中國國內經濟不穩和投資機會減少,民眾仍可能鋌而走險,資本外流的現象將繼續發生。   來源:RFA...
元鼎公司創始人湯元挺控告銀行涉違法放貸與合同詐騙
中國, 財經

元鼎公司創始人湯元挺控告銀行涉違法放貸與合同詐騙

近日,溫州元鼎銅業有限公司創始人湯元挺公開控告建行蒼南支行及其上級單位建設銀行溫州分行涉嫌違法發放貸款與合同詐騙,引發社會廣泛關注。這一控告源於浙江博強銅業有限公司(下稱博強公司)原董事長陳建設挪用資金、職務侵佔、騙取貸款案。         據悉,湯元挺因「接盤」博強公司、化解金融風險有功,曾被評為「首屆溫商回歸功勛人物」。然而,他接手博強公司後,卻陷入了陳建設與多家銀行內部人員勾結所設的騙局。陳建設通過偽造經營和財務數據騙貸,並巧設股權轉讓騙局,導致湯元挺落入圈套。隨後,各貸款銀行背信棄義抽貸壓貸,湯元挺及其家人、企業反而被溫州銀協「拉黑」並被法院「限高」,昔日的功勛人物被迫淪為失信人員。        湯元挺指出,蒼南支行工作人員丁某娥等人在涉案貸款中作為客戶經理,雖然負責收集企業信息、材料,並報請信貸審批進行審查,但並沒有批准貸款發放的權力。涉案的博強公司貸款金額巨大,應通過溫州分行信貸審批委員會甚至黨組審議,通過民主程序批准。因此,涉案貸款的審批、發放是單位行為。同時,儘管丁某娥等人存在偽造資料的行為,但蒼南支行和溫州分行在信貸審批上具備完善的且相互制約的機構、制度設置,客戶經理的行為不足以使博強公司獲得涉案信貸資金。       湯元挺還透露,建行溫州分行多次通過銀行業協會對他進行威逼,要求他撤回控告。手段包括對湯元挺的女兒湯小梨及其投資的溫州元鼎銅業有限公司進行聯合懲誡,導致該公司至今無法獲得銀行信貸支持。而在本案提交審查起訴之時,建設銀行溫州分行再次通過銀行業協會對溫州元鼎銅業有限公司投資的浙江元達升超純新材料有限公司的信貸業務進行干預,導致該公司也無法獲得銀行的信貸支持。          湯元挺認為,僅憑丁某娥等個人無法完成違法發放貸款的犯罪,銀行的機構制度設置也必然會扼制此種情況的發生,因此蒼南支行和溫州分行單位均構成犯罪。...
中國的大型投資項目是辛巴威的經濟希望還是環境噩夢?
國際, 財經

中國的大型投資項目是辛巴威的經濟希望還是環境噩夢?

哈拉雷 — 中國在提升與辛巴威的戰略合作夥伴關係後進一步加大了對這個非洲國家的投資,包括在這裡建立一家非洲大陸最大的綜合鋼鐵製造廠之一。這個大型投資項目在加強辛巴威的工業化水平以及創造就業的同時,也給當地村民帶來了衝擊,包括土地被徵用以及環境受到污染等。受這家鋼鐵公司運營影響的村民們正在呼籲有關方面公正解決他們的訴求,包括對土地被徵用的村民進行合理補償與安置。居住在穆申傑雷(Mushenjere)的村民們被告知必須離開他們生活了40多年的家園。這個村莊靠近姆武馬的曼希澤(Manhize)。一個叫做迪森鋼鐵的公司(Dinson Iron and Steel Company)正在接管他們的土地。該公司由世界上最大的不鏽鋼生產商之一的中國民營企業青山控股集團所擁有。 新華社今年8月發自哈拉雷的報道說,今年6月,這家鋼鐵廠開始生產生鐵。根據公司的規劃,迪森鋼鐵公司預計在項目的第一階段年產60萬噸碳鋼,隨後將逐步增加到120萬噸、320萬噸,並最終在最後階段達到年產500萬噸。 報道援引辛巴威總統和內閣辦公室負責政策分析與協調和發展規劃的副首席秘書威拉德·馬努戈(Willard Manungo)的話說,該大型項目將振興並幫助釋放辛巴威、南部非洲發展共同體乃至整個非洲大陸的經濟和工業潛力。 但是,預計將成為非洲最大鋼鐵廠之一的迪森鋼鐵面臨來自當地社區的強烈反對。五年前啟動的這個項目已使100多個家庭流離失所,使他們陷入貧困,糧食也沒有保障。 2024年6月14日,曼希澤當地的村民舉行抗議,阻止迪森鋼鐵公司的卡車進入工廠。村民們抗議公司涉嫌不當行為,包括在沒有補償的情況下強行徵用他們的農田,以及由此造成的糧食短缺和嚴重的粉塵污染。 村長:我們要的是發展,而不是毀滅 81歲的村長喬庫塔烏拉·查南達(Chokutaura Chananda)10月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