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28 7 月

港澳台

香港特首施政報告漠視民意 港人失望 評價甚低
港澳台

香港特首施政報告漠視民意 港人失望 評價甚低

  香港特首李家超公布任內第3份施政報告,當局在商業區建築物外提供電視直播,卻無市民駐足觀看。(美國之音) 香港 —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在10月16日發表任內第3份施政報告,以「齊改革、同發展、惠民生、建未來」為主題,在多個項目上提出跟中港融合相關的措施,不過對於香港社會最關注的經濟問題,報告上卻沒有著墨很多。 最新施政報告雖以「齊改革、同發展、惠民生、建未來」為題,卻沒有太多具體著墨於協助僱員階層的措施。(美國之音) 察人士指出,李家超羅列的一些方案令人啼笑皆非,香港人皆對這份新施政報告評分甚低,甚至有人給予零分。 香港市民普遍認為,經濟問題是最需要急切解決的問題,不過在這次的施政報告中,並沒有提及直接扶貧和「派錢」措施,只提及以「還息不還本」借貸政策,及舉辦「香港好物節」等活動支持中小企,以及發展「銀髮經濟」,以各種優惠措施鼓勵長者消費。批評人士認為,香港政府沒有回應市民需要,甚至是意圖占長者便宜。 吸走長者僅余的退休金 香港前中西區區議員、香港公民代表會議成員葉錦龍,對香港政府在施政報告上提及的發展銀髮經濟,作出以下的評價:「所謂發展銀髮經濟,就是將長者僅余的退休金吸走,藉助所謂綠色債券,或者加強中國在香港發債,去吸走長者資產。」 前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前香港民意研究所副行政總裁鍾劍華,甚至認為香港長者福利制度不完善,根本無法發展銀髮經濟。他告訴美國之音:「香港長者普遍貧窮,而且政府從沒制定合理的退休保障制度,所以大量長者退休後淪為低收入,甚至無收入人士。他們只能倚靠家人供養,就算有些微儲蓄也要省吃儉用。就算近年有強積金,最多只有數十萬港元,卻要維持二十年開支。就算有些長者有經濟實力,他們也會選擇拿著積蓄移民台灣或泰國等地,所以根本難以推動什麼銀髮經濟。」 香港樂施會在本月初發表最新貧窮狀況報告,指出今年第...
華為設備「偷裝」台積電先進晶元?分析:美國對華科技圍堵有漏洞
港澳台

華為設備「偷裝」台積電先進晶元?分析:美國對華科技圍堵有漏洞

  台灣晶元製造代工龍頭台積電在新竹的總部大樓 台北 — 台灣半導體巨頭台積電(TSMC)生產的高階人工智慧晶元,疑似經一家「白手套」中資公司轉售給被美國列入黑名單的中國電信設備巨頭華為,引發國際關注。分析人士指出,儘管台積電尚未證實晶元流向的具體途徑,但此事件不僅暴露了其出口管控中的潛在漏洞,也進一步凸顯出近年來美國對華科技封鎖的愈加嚴峻和複雜的局面。 路透社10月23日報道,加拿大半導體研究機構TechInsights在拆解華為一款最先進的升騰(Ascend) 910B人工智慧晶元後,發現其中採用了台積電7納米製程的晶元組,引發美國共和黨眾議員、眾議院美國與中國共產黨戰略競爭特設委員會主席約翰·穆勒納爾(John Moolenaar)的批評,認為這標誌著美國出口管制政策的「災難性失敗」。 華為透過白手套中企繞道下單 據台灣《自由時報》10月24日引述不具名的半導體業界人士爆料,華為的「白手套」疑似是一家中國設計公司,於今年上半年以7納米工藝向台積電下單投產,並支付了數億美元的代工費用。台積電在發現異常後立即停止供貨,並通知美國相關部門。 此外,法新社同日援引台灣官員消息稱,台積電早在10月11日就已發現晶元最終流向華為,並迅速啟動出口控制程序,停止向該客戶供貨,同時通知了美國和台灣相關部門。報道稱,這家問題廠商是在2020年美國出口管制生效前,就與台積電簽訂合同的「老客戶」,台積電並未向台灣經濟部通報具體名單。 台積電星期三(10月23日)發布聲明,強調他們是家「守法」公司,並自2020年9月以來﹐就不曾向華為交付任何產品,符合現行出口管制規範。 台灣政府:持續國際合作,確保供應鏈安全 對此,台灣行政院發言人李慧芝星期四(10月24日)表示,除台積電已公開說明其合規程序外,台灣經濟部與相關產業在國際出口管制上也保持密切的信息分享和合作機制。李慧芝強...
前港督彭定康和英國大學校長呼籲為香港BNO持有人提供本地生學費待遇
港澳台

前港督彭定康和英國大學校長呼籲為香港BNO持有人提供本地生學費待遇

  資料圖: 英國牛津大學大樓 (2020年10月6日) 倫敦 — 今天(10月17日),包括牛津大學前校長和香港末代總督彭定康(Lord Patten of Barnes)在內的6位英國大學現任和前任校長聯名致信英國教育大臣布里奇特-菲利普森(Bridget Phillipson),呼籲為在英國居住滿三年的香港BNO簽證持有人提供本地生學費待遇。 這一呼籲引發了廣泛關注,多位BNO持有人和相關人士向美國之音表達了他們的看法。 BNO簽證持有人面臨的教育困境 19歲的張晞晴(Chloe Cheung)來自利茲,四年前通過BNO計劃與家人來到英國。她向美國之音表示:「國際生學費狀態對我產生了重大影響,特別是在我決定是否繼續學業時。2023年6月,我參加了A-level考試。在考試之前,我已經收到了約克大學、曼徹斯特大學和倫敦國王學院的有條件錄取通知,準備學習哲學、政治和經濟學。然而,與家人討論後,我們意識到根本無法負擔高昂的國際學生學費,這些費用從6萬到10萬英鎊不等。因此,我不得不放棄這些錄取通知,轉而專註於尋找工作。」 香港監察(Hong Kong Watch)的贊助人彭定康在信中指出:「羅素集團大學的國際學生本科課程年均學費約為25,000英鎊。對於一個想學醫的年輕BNO持有人來說,即使他或她戰勝了重重困難——平均只有7%的名額留給國際學生——贏得了一個名額,他或她仍然要面臨五年內每年支付高達50,000英鎊的費用,而且沒有學生貸款系統來幫助BNO持有人承擔這些費用。」 自2021年1月BNO簽證計劃推出以來,已有超過18萬BNO護照持有人及其家屬來到英國生活。許多是帶著正在英國學校就讀的孩子的家庭。此外,2022年11月的規則變更允許18至27歲的年輕人獨立於父母申請BNO計劃。然而,目前居住在英格蘭和威爾士的年輕BNO簽證持有人需要支付高昂的國際...
「雨傘革命」十年後,海外香港離散社群繼續為香港的未來抗爭
港澳台

「雨傘革命」十年後,海外香港離散社群繼續為香港的未來抗爭

  香港民眾政府總部外集會撐起象徵雨傘革命的黃傘,紀念爭取真普選的雨傘運動4周年。 (2018年9月28日蘋果日報圖片) 舊金山 — 「這個活動有兩個目的,第一個目的就是想讓更多人知道『雨傘運動』,讓那些對『雨傘運動』不熟悉的人知道當時香港發生了什麼事,告訴他們當時的香港市民和學生的訴求是什麼,整個運動是如何開始和結束的;第二個目的就是把還懷揣著當年理想的人重聚在一起,大家思考香港以及中國的民主的未來會是怎樣的。」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香港事務組織的發言人威爾·林(Will Lin)這樣告訴美國之音,為什麼他們在「雨傘運動」十周年的時候組織放映一部2016年的有關「雨傘運動」的紀錄片。 9月下旬至10月中旬,世界各地的香港社團和關注香港的國際人權組織都在舉辦各種紀念「雨傘革命」十周年的活動。10月11日這天,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以放映反映香港雨傘運動的紀錄片《亂世備忘》來做紀念。包括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師生、伯克利市民、舊金山灣區各民主、人權組織成員在內的近百人參加了這次放映會,回憶「雨傘革命」,呼籲關注香港離散社群,為香港的未來繼續抗爭。 「雨傘革命」又稱「雨傘運動」或「佔領行動」,是指2014年9月26日至12月15日在香港發生的一系列爭取普選的公民抗命運動。這次運動主要由香港年輕人主導策動,示威者自發佔據多個主要幹道進行靜坐及遊行,佔領區包括金鐘、中環、灣仔、銅鑼灣、旺角等。 運動的主要象徵是手持黃色的雨傘,源於示威者面對警方以胡椒噴霧驅散時使用雨傘抵擋,運動因此得名。此次運動以佔領、包圍、罷工、罷課、絕食、遊行、抗議、靜坐、公民抗命、網路行動等方式進行,共有120萬人參與,佔全香港人口的六分之一。雨傘運動最後以失敗告終,警方於12月清場。「雨傘革命」中有1088人被捕。這次運動是香港歷史上第四大規模的公民抗命運動。 紀念「雨傘革命」,不停止「講述自己的...
國會民主黨領袖呼籲美企拒絕香港政府下架海外港人媒體指令
港澳台

國會民主黨領袖呼籲美企拒絕香港政府下架海外港人媒體指令

  資料照:國會眾議院中共問題特設委員會首席民主黨議員在該委員會舉辦的聽證會上發言。(美聯社,2023年2月28日) 華盛頓 — 一位美國國會中國政策民主黨領袖呼籲一家美國網路託管公司不要聽從香港政府的要求,關閉一個由海外香港民主活動人士創辦的媒體網站。 眾議院中共問題特設委員會首席民主黨議員拉賈·克里希納莫蒂(Raja Krishnamoorthi)星期一(10月21日)致函美國網路託管公司Automattic Inc.,要求該公司不要聽從香港當局的指令全面下架由流亡海外的香港人創辦的雜誌媒體網站《如水》。 據美國之音(VOA)獨家取得的信函,議員指出「香港利用其《國家安全法》在境外刪除美國境內合法內容的做法是不可接受的,美國公司不應助長這種鎮壓行為」。 美國之音這個月初曾報道,《如水》網站在香港遭到封鎖,被視為是第一間海外香港人媒體網站在香港境內被官方封鎖。 除了在香港境內封殺該網站,香港警務處在9月3日發函給為《如水》提供網站託管服務的美國公司Automattic Inc.,指控《如水》可能觸犯多條國安法例,要求停止為《如水》提供服務並將其全面下架,包括在海外的網路服務。不過, Automattic, Inc.並未遵從其要求。 香港警方在信函中指控,《如水》網站有可能違反《香港國安法》下的分裂國家及煽動分裂國家罪、顛覆國家政權罪及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罪、勾結外國勢力罪、以及《維護國家安全條例》下的煽動罪。 這起事件在美國之音披露後受到中共問題特設委員會民主黨領袖的關注。 「中共越來越多地利用其法律,包括香港的《國家安全法》,作為一種機制,試圖壓制批評者的聲音,甚至在美國也是如此,」來自伊利諾伊州的民主黨聯邦眾議員克里希納莫蒂在提供給Automattic, Inc.的信函說。 克里希納莫蒂在信中讚揚了Automattic, Inc.尚未遵守香港警方的要求...
台灣憲法法庭宣判:總統立院國情報告、國會調查權、藐視國會罪等條文違憲
港澳台

台灣憲法法庭宣判:總統立院國情報告、國會調查權、藐視國會罪等條文違憲

  資料照片:台灣最大反對黨國民黨的立法委員試圖阻擋民進黨立法委員投擲的塑料袋,其中一些塑料袋上寫有 「垃圾」字樣。(2024年5月28日) 台北 — 台灣憲法法庭星期五(10月25日)宣判,立法院5月底通過的《立法院職權行使法》的多數爭議條款違憲,包括總統國情報告和國會聽證調查權等,為延燒5個月的國會擴權爭議畫下句點。對於釋憲結果,台灣總統賴清德表示尊重,並呼籲朝野攜手守護憲政,但部分在野的國民黨立委則批評,此判決結果限縮了立法制衡行政的許可權。 今年5月底,台灣在野的國民黨(藍)和民眾黨(白)挾過半席次優勢,聯手三讀通過了國會改革法案,引發「國會擴權」爭議,不僅加劇朝野對立,還激起超過50個公民團體號召近10萬人在立法院外抗議,發起「青鳥行動」。 經民進黨立法院黨團、行政院以及總統賴清德等相繼聲請釋憲後,台灣憲法法庭星期五在司法院正、副院長許宗力、蔡烱燉等七位大法官列席下,判決多數爭議條文部分違憲,包括總統國情報告、國會聽證調查權、藐視國會罪等。 國會改革法案多數違憲、部分合憲 其中,針對立院聽取總統國情報告的條文,大法官判決其部分抵觸憲法的權力分立原則。判決稱,台灣立法院可「邀請」總統進行國情報告,但此邀請不具憲法約束力,且立法院無權指定總統的國情報告內容、也無權詢問總統、要求總統答覆或聽取建言。 針對立院委員會設立調查小組,行使調查和調閱權的條文,憲法法庭也判決違憲。判決稱,立法院委員會無權設調查專案小組,應由立法院設立,並經院會決議明確授權,唯調查權也應受權力分立與制衡原則制約。 此外,針對刑法新增藐視國會罪及刑罰爭議,大法官也判定違憲,其理由是國家刑罰應以侵害公益、具有反社會行為為限,此立法目的難謂正當,且對行政首長和公務員備詢答詢是政治責任問題,不可作為刑罰目的,也違反憲法比例原則、抵觸憲法保障之人身自由之意旨。 至於此改革法案的立法程序、有...
中國斥賴清德不紀念「光復節」意圖建構台獨史觀,學者:台灣主權未定有自己多元史觀
港澳台

中國斥賴清德不紀念「光復節」意圖建構台獨史觀,學者:台灣主權未定有自己多元史觀

  台灣總統賴清德出席金門古寧頭戰役75周年紀念儀式。(2024年10月25日) 華盛頓 — 台灣總統賴清德星期五(10月25日)赴金門紀念「古寧頭戰役」75周年,但中國政府卻批評他沒有在這天紀念台灣脫離日本殖民統治的「光復節」,是有意為其「新兩國論」虛構歷史依據。有學者說,1945年的10月25日只是日本對國民政府做出軍事投降,並未涉及台灣主權;台灣發展至今已有多元史觀,並非中國官方一貫堅持的「大中華」史觀能單方面認定。 1945年10月25日,國民政府軍隊接受日本軍隊投降後隨即在台灣展開統治,隔年由台灣行政長官公署將此日定為台灣光復節。 2000年,民進黨籍的陳水扁擔任總統實施周休二日後取消了7個公定假日,其中之一便是10月25日的「光復節」。 台灣不能讓外部勢力改變未來 賴清德總統在「光復節」的79周年當天在金門參加紀念「古寧頭戰役」活動,並稱此一戰役是台灣軍隊阻止共軍進犯、保衛台海和平的第一場勝仗,「古寧頭戰役讓我們明白,民主自由並非理所當然」,他說,台灣人民珍惜民主自由的生活方式,「不能、也不會讓外任何部勢力,改變台澎金馬的未來。」 不過中國國務院台辦發言人朱鳳蓮當天卻批評賴清德政府「堅持『台獨』分裂立場「,「淡化否認」台灣光復的歷史意義,反而宣揚美化荷蘭及日本殖民台灣的歷史,「妄圖以此構建『台獨史觀』,抹滅先烈功績,粉飾殖民統治」,「為其『新兩國論』虛構歷史依據。」 對於國台辦的說法,非政府組織台灣經濟民主連合客座研究員江旻諺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說,此次國台辦的批評基本上都和以前一樣。 「他們一直以來都是以這種大中華史觀的方式來對待台灣的現狀,但這其實並不是台灣的現狀,也不是台灣歷史上的客觀發展事實。」他說:「對台灣來說,台灣的主體性,或者說,從台灣人出發點的歷史,其實是多元的,並不是只有單一的大中華歷史而已。」 台灣歷經殖民統治有多元史觀 ...
香港展覽業疫後復甦遇阻 業者呼籲港府撥款精準支援
港澳台

香港展覽業疫後復甦遇阻 業者呼籲港府撥款精準支援

  香港Mega Show主辦單位指展覽業受地緣政治等因素影響,疫情後復甦緩慢。(美國之音照片) 香港特首李家超近期公布了新一份《施政報告》,宣布額外撥款接近6,500萬美元,以支援展覽業的發展。然而,展覽業者表示,由於中美角力和地緣政治等因素的影響,香港國際商貿展覽業的疫後復甦進展緩慢,目前僅恢復至疫情前的70%水平。他們呼籲當局提供精準支援,尤其是在吸引國際展覽會方面。同時,業者指出,儘管港府大力發展中東市場,但仍無法取代傳統歐美市場的買家流失。 香港國際商貿展覽業疫後復甦緩慢 擁有30多年歷史的香港國際商貿展Mega Show,因新冠疫情影響停辦了兩年。今年香港Mega Show Part One星期日至星期三(10月20至23日)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主辦單位康亞有限公司董事張瑞貴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今年約有3,000個參展商設置約3,500個攤位,仍然未回復到疫情前最高峰的超過4,700個攤位,無論國際參展商以及國際買家,都下跌超過20% 。 張瑞貴指出,受中美貿易衝突及地緣政治影響,國際商貿展覽業的復甦仍面臨巨大挑戰。他說:「美國大家都知道與中國大陸現在是競爭中,無論這些是惡性或者良性都好,始終美國人是來少了香港,亦來少了中國大陸,這些地緣政治的東西是真的影響到做生意,這是無可否認的,亦都很多本地的、我們以前香港很多trading center(交易中心),或者一些叫做代辦的公司,現在起碼沒有了一半,回到本身美國了,而這些採購機會是低了很多,這個就是地緣政治所影響到。」 張瑞貴表示,香港Mega Show主要是消費品,包括玩具、禮品、家居用品等,這些行業一向都是香港製造業的支柱,目前仍然有很多港商在中國大陸設廠,而過往主要的買家都是來自歐美,不過,今年來自這些傳統市場的買家都減少了。 「這些買家、這些美國的買家、歐美的買家真的少了,以前我們...
美國批准新一批對台軍售 出售價值約20億美元的先進防空導彈和雷達系統
港澳台

美國批准新一批對台軍售 出售價值約20億美元的先進防空導彈和雷達系統

  中國不放棄武力統一台灣,台灣總統賴清德在前線島嶼金門發表任何「外部勢力」都無法改變台灣未來,引起北京的批判。(法新社:2024年10月25日) 美國國防部星期五(10月25日)表示,美國已批准一項價值19億8800萬美元的對台軍售計劃,包括首次向台灣交付在烏克蘭戰場上經過實戰檢驗的先進防空導彈系統。 儘管美國與台灣沒有正式外交關係,但美國依據《台灣關係法》有義務向台灣提供自衛的手段,這持續讓北京感到憤怒。 中國一直在加大對台灣的軍事壓力,包括上星期在台灣附近展開新一輪軍事演習,這是自賴清德5月就任台灣總統以來的第二次。 美國國防部的國防安全合作局(DSCA)表示,新出售的武器包括價值11.6億美元的「國家先進地對空導彈系統」(NASAMS)和估計價值8.28億美元的AN/TPS-77和AN/TPS-78雷達系統。五角大樓表示,導彈系統的主要承包商將是雷神技術公司(RTX Corp)。 該局在聲明中稱:「此次擬議的軍售符合美國的國家、經濟和安全利益,支持接受方繼續努力實現武裝部隊現代化,並保持可靠的防禦能力。」 聲明還表示,「擬議的軍售將有助於提高接受方的安全,並有助於維持該地區的政治穩定、軍事平衡和經濟進步。」 聲明稱,此次導彈系統銷售包括三套「國家先進地對空導彈系統」中程防空解決方案,其中包括「先進中程空對空導彈」(AMRAAM)。 位於紐約的「台海安全研析中心」主任梅復興星期六在臉書上指出,這套中近程防空飛彈系統可提供短程(數公里)至中程(最大理論射程約50公里)的完整防空涵蓋,可有效攔截戰機,直升機,巡航飛彈,無人機等各種目標。有效攔截高度則是從低空到約15,000公尺。 台灣軍方正在加強軍備,以便能夠更好地應對來自中國的任何攻擊,包括建造自己的潛艇來保衛重要的海上補給線。 台灣總統府與外交部於星期六發表聲明...
香港將再度舉辦國際金融領袖投資峰會,各國金融領袖關注中國經濟局勢
推薦, 港澳台

香港將再度舉辦國際金融領袖投資峰會,各國金融領袖關注中國經濟局勢

香港將於今年11月中旬再次舉辦「國際金融領袖投資峰會」,預計將吸引數百名全球頂尖金融機構領袖出席,其中包括多家美資銀行的行政總裁。分析人士認為,各國金融領袖積极參与此次峰會,或與中國經濟持續低迷有關,部分金融機構可能正在為加速撤資中國做準備。 香港金融管理局(HKMA)計劃於11月18日至20日舉辦本年度的「國際金融領袖投資峰會」,這是該活動連續第三年在香港舉行。金管局總裁余偉文表示,預計今年將有數百名金融機構領袖出席峰會,其中超過100人是集團主席或行政總裁。根據香港媒體報道,摩根大通和高盛等美資銀行將連續三年派出高層參與此次峰會。 外資撤離中國創紀錄 中國經濟的持續低迷導致外資加速撤離。根據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8月初公布的數據,今年第二季度中國「直接投資負債」減少了1050億元人民幣(約合150億美元),創下有記錄以來的最大撤資規模。據彭博社報道,如果這種趨勢持續到年底,將是自1990年有可比數據以來首次出現年度凈流出。這反映了外資對中國經濟前景的悲觀態度。 畢業於山東大學的金融學者司令對美國之音表示,在外資加速撤離中國的大背景下,各國金融領袖對於此次在香港舉行的峰會表現出極大興趣並不矛盾。司令認為,香港作為獨立關稅區,為外資提供了一個中轉平台,方便其從中國大陸撤資,此次峰會正好為外資提供了一個絕佳的互動平台。 「香港被外資當作撤出整個大中華區的投資環境的跳板。外資首先要在香港進行周轉,然後再從大中華區撤離,」司令解釋道。他指出,儘管香港的投資環境和自由度也因《國安法》實施而有所惡化,外資依然需要時間在香港停留並處理資產。「外資也會關注,能否有新的投資機會在香港產生,以及資產在香港的周轉環境是否安全。」 司令還指出,華爾街主要投資銀行對中國經濟狀況的判斷非常明確,普遍認為中國正陷入長期經濟衰退,GDP增速已進入「L型」模式。 「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