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大的民主」决定维持现状!史无前例「大罢免潮」的政治启示:如何重整政局考验执政智慧
撰文.林良升
大罢免首波结果出炉,由反罢方取得绝对优势,形同民意再次确认朝小野大的国会生态。在更大的民主做出裁决后,赖政府应展现政治智慧,设法带领国家团结前进。
「今天过后,我们还有许多挑战,但我们要向全世界证明,台湾是一个有能力用宪政制度化解内部纷争的国家,更是一个能够在竞争过后,以民主精神团结彼此的国家。」7月26日晚间近9点,在24名立委与新竹市长高虹安的罢免案都确定遭选民否决后,赖清德总统透过脸书发文,对投票结果表达尊重接受,并强调台湾民主会因为一次次的公民参与,更加坚韧;罢免结果「不是某一方的胜利,也不是另一方的失败」。
民意否决》票数大多未达门槛
尽管总统将酝酿超过一年的大罢免,定义为一场没有输家的公民集体行动,但同意罢免方在第一波投票中全军覆没,终究让许多人跌破眼镜;即使8月23日还要针对7名立委进行罢免投票,但要借此重塑国会席次结构的可能性,已微乎其微。
7月28日,民进党秘书长林右昌以「罢免结果不如人意,民进党身为执政党,责无旁贷」为由,引咎辞职。
不过一个多月前,这场由公民团体发动、获民进党支援,以改变国会结构为终极目标的大罢免行动,还曾气势如虹。
在国民党对民进党立委发动「以罢制罢」,却深陷伪造连署文件泥淖后,进入第三阶段罢免投票的蓝绿立委比数是「31:0」,让支持罢免方乐观期盼,能打破蓝白两党联手掌控的国会过半优势。
然而,7月26日的投票结果和罢团主观期待天差地远,除了不同意罢免的选民在所有选区都占上风外,24席被罢免立委当中,仅有傅崐萁、徐巧芯、叶元之等7人的同意罢免票数,高于该区选举人数4分之1的门槛。
夸张来说,根据台湾罢免制度,另外17名进入罢免投票的立委,过去几个月就算「躺在家里」,连一张反罢免票都催不出来,依旧能安然过关。
中正大学政治学系教授蔡荣祥分析,即使被罢免立委多身处蓝营相对优势选区,但民进党也应有三成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