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明嘉沒想過自己會成為華東師範大學的一個「特殊」畢業生。
2024年,大二下學期,她偶然刷到一篇帖子——武漢大學2017級本科生王康康講述自己如何只用三年完成本科學業。單明嘉突然意識到,原來大學可以不用按部就班地讀完四年,「那我能不能也提前畢業?」
這個發現讓她既興奮又忐忑。她立即開始研究學校的相關政策。「教務處的老師告訴我,學校規定用3—6年畢業都可以,但這個過程是有點困難的。」單明嘉告訴央視網《新聞+》記者,自己作為一個「成績還可以的普通學生」,並沒有拔尖到可以直接跳級。
但是單明嘉還是向教務老師詳細闡述了自己的規劃:想要出國留學,沒有保研或考研的需求,已經獲得語言成績,目前只差修學分這一個任務。「我把能提前處理的事情都做完了,老師認可我的規劃是可行的,所以就同意了我的申請。」
提前畢業的可能性
大三上學期一開始,單明嘉就提交了2025年畢業申請,這意味著她必須在最後一學年完成畢業論文和實習,並修完28個學分的課程,「壓力還是挺大的」。單明嘉告訴記者,在準備畢業的一年裡,她在圖書館裡經常從早上10點忙到晚上10點,如果課程衝突了,可能還會影響成績,「所以大三的績點要比大一、大二低一些」。不過她還是堅持了下來,成為華東師範大學少有的三年本科畢業的學生之一。
作為單明嘉實現提前畢業的「互聯網啟蒙人」,武漢大學的王康康是在計算學分時意外發現自己可以提前畢業的。大三上學期選課時,他發現自己已修和將修的學分合計已滿足畢業要求。「我當時很驚訝,去查了入學時發的學生手冊,發現提前畢業是可行的。」
有了這一想法後,王康康諮詢了教學秘書。但由於他所在的學院在過去十年間未出現過提前畢業的學生,本科生院老師對此較為謹慎。老師向他詳細說明了提前畢業可能面臨的風險,包括無法參加9月的保研推免、如果掛科可能導致延遲畢業,以及若當年未能就業,可能會失去應屆生身份等。
圖源:視覺中國
「但這些因素對我來說影響不大。」王康康在接受央視網《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自己的平均成績約為90分,掛科的可能性較低。他計劃直接申請國外高校的研究生項目,而提前畢業將有助於他更早地進入科研階段。
王康康坦言:「如果我在大四再學一年,其實已經沒有太多需要選的課程了,這一年學習效率可能並不高。」而一旦明確了自己的研究方向並選擇提前畢業,他能節省出一整年的時間,直接進入碩士學習,接著攻讀博士。「這種選擇權本身就意味著一種主動性和優勢。」
得益於《武漢大學創新學分管理辦法》,王康康在與專業相關的科研訓練、學科競賽、創業實踐等活動中所獲創新學分,可沖抵專業選修課程學分,因此最後一個學期,他並沒有因為要提前畢業而產生額外的課程任務,整體流程較為順利。
從「學年學分制」到「完全學分制」
提到大學本科學習,四年制幾乎是約定俗成的標準學制。三年就能畢業的模式是如何確立的,適合所有學生嗎?
央視網《新聞+》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這一模式的確立與不少高校從實行「學年學分制」向實行「完全學分制」轉變密切相關。傳統的「學年學分制」要求學生在固定年限(通常為4—5年)內修滿規定學分,而「完全學分制」則打破了時間限制,只要學生提前修滿所需學分,最快三年即可畢業。
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學術委員會委員陳志文在接受央視網《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實行「完全學分制」的初衷之一是實現因材施教,解放一些有天分的孩子,促進拔尖人才的培養。但這一模式在推進過程中面臨著水土不服的問題,新型研究性大學更接近實現,存在系統性的挑戰。
在同濟大學國豪書院,「2+1+X」的培養模式幫助優秀的本科生進行了學制「加速」。國豪書院執行院長尹學鋒向央視網《新聞+》記者介紹,通常情況下,學生在大一、大二夯實基礎,在大三進行交叉學科、主輔修專業的學習。若學生在大三下學期滿足「轉段」要求,大四便可開始修讀本校的研究生課程。通過這種方式,學生的本碩博培養周期比傳統模式平均縮短一年。
受訪者供圖
不過,這種「加速」對學生的學術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尹學鋒院長介紹,同濟大學國豪書院的學生通常在三年左右的時間修滿145—150個學分,其中尚未包含畢業設計(論文)的學分。此外每個學生還需要承擔科研課題,並在導師的指導下參與創新實踐。書院還為未來技術班的學生在本科階段開設了項目制課程,共約36個學分,即平均每個學期都有不少於4學分的課題實踐,「學習任務還是比較重的」。
尹學鋒院長坦言,「2+1+X」的培養模式對學校的教學資源提出了較高要求。例如,部分課程的學分和時長被壓縮,授課教師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重構知識體系;項目制課程需要大量的助教投入對學生進行1對
1的指導。同時,書院還在社區里開闢了專門的研討室、實驗室和公共區域,為同學們有更多時間、空間來專註學習、深入科研創造便利條件。
據了解,為了支撐這種高密度、個性化的培養模式,同濟大學國豪書院配備了近600名博士生導師,師生比高達1.2:1。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東南大學。東南大學在實行「完全學分制」的過程中,平均每位導師每級需要指導2名本科生,以幫助學生在研究性學習課程中完成6—8個學分。
圖源:視覺中國
在陳志文看來,需要與「完全學分制」相配套的是培養質量把關,更不能以降低質量為代價。「在很多著名大學的理工科專業里,四年能順利畢業就已經不容易了,有些學科的課程是難啃的硬骨頭,但是課題體系里學生必須要啃,不然可能會降低大學的培養質量。」
尹學鋒院長介紹,「2+1+X」的培養模式雖然看上去是用三年的時間完成本科學業,但其主要定位是培養具有前瞻思維的戰略科學家,所以學生接下來還會用4—5年時間在科研階段進行更深入的學習。「這種時間的收縮是為了讓學生在大三結束後可以更加全身心融入課題組做科研,提前明確深造方向,消融迷茫階段。」尹學鋒院長表示,目前,國豪書院強基計劃的同學中完成三年本科學習後轉段進入博士研究生階段的同學佔比達到95%以上,「本博學業銜接還是比較流暢絲滑的」。
提前畢業的隱形成本:「不是所有人都適合」
和以學院為整體的加速培養模式不同,2022級本科生單明嘉是「單打獨鬥式」的提前畢業。2025年6月,她參加了本科畢業論文的答辯,「老師們看到我的學號跟學長學姐的不太一樣,他們就很好奇,問我將來有什麼打算」。單明嘉告訴記者,比起提前畢業「爽不爽」「酷不酷」,更重要的是對未來的發展方向是否明確。
一方面,從現實情況而言,提前畢業需要在大三時就轉入畢業年級,從學籍和時間上無法參與保研,留給考研的準備時間也非常緊張;另一方面,在申請一些國外高校時,三年本科很容易被誤認為是國內專科,需要額外向國外高校解釋學制的問題。
「我之前老是很著急,有年齡焦慮。正常的本科畢業年齡是22歲,我今年才21歲,但我還是焦慮,感覺自己要被『卷飛』了,怎麼都趕不上別人,所以要提前畢業。」單明嘉向記者描述了自己當時的想法:早一年讀碩士或者早一年走上工作崗位,就比別人多一些優勢。「但是我經歷了提前畢業,還要同時準備這麼多事情,我現在反而有點想慢下來,去嘗試之前沒有做過的事情。」
圖源:視覺中國
王康康也在採訪中表示,其實自己的成績並非專業拔尖,但是大學期間一直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如大創項目、社團活動和講座、辯論賽等等。「希望未來想要提前畢業的學弟學妹不是被年齡焦慮和內卷推動著疲憊地提前畢業,而是找到自己喜歡的方向,走適合自己的路」。
在某985高校從事教務工作的曲靖(化名)告訴央視網《新聞+》記者,儘管「完全學分制」實行已有數個年頭,但實際上能用三年的時間畢業的學生仍然非常稀少。「學校層面也有一定的擔心,如果學生都提前畢業了,是不是說明學校的教育質量沒有那麼紮實。」
陳志文表示,按照目前的高校培養模式,對於絕大多數學生,尤其是理工類學科的學生來說,用四年的時間完成必要的學習任務並順利銜接至下個階段,已經屬於比較理想的狀態了。「可能新型研究性大學裡有一些更為優秀的孩子,沒有必要非得在本科階段耗費四年時間,目前的『強基計劃』、『珠峰計劃』、本碩博貫通式培養也是國家在因材施教解決這一問題,可以化解目前大多數高校培養模式的『齊步走』矛盾。」
尹學鋒院長也提到,加速不是目的,其關鍵是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讓他們適應變化的世界。在他看來,目前的教育加速和人工智慧時代的來臨密切相關,技術迭代正在快速改變科研方式、學習速度。
「我們也在思考,究竟哪些課程是以不變應萬變的,而哪些課程是真的過時了。不能再讓學生們花時間去學已經過時的東西,但又要讓他們從每門課程中沉澱出基礎性的思維方式,從而讓他們有更強的生存力,為人才培養提供更多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