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4 11 月

外賣大戰:卷了虧錢,不卷連虧錢的機會都沒有

外賣大戰:卷了虧錢,不卷連虧錢的機會都沒有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表外表裡 (ID:excel-ers),作者:陳梓潔 嚴貝貝,編輯: 曹賓玲

史無前例的外賣大戰,在周末「徹底瘋狂」。

打開美團,「0元外賣」紅包自動到賬;淘寶閃購「1天5頓全包」,「滿18減18」大放送;京東每晚發放10萬份16.18元小龍蝦……惹得「提前餓了一天」的消費者激情下單、塞爆冰箱。

截至周六晚,美團即時零售日訂單量創下1.5億新高,作為「新玩家」的淘寶閃購日訂單量也突破了8000萬大關。

用戶笑了,騎手漲薪了,然而商家們卻有些吃不消。

米粉店老闆娘徐婷每天過著「打仗般的生活」,加入促銷活動後,店裡來自單個平台的外賣單量一度暴漲10倍,為了備餐她常常忙到腳不沾地,連墊口肚子的時間都抽不出。

身在炮火中心的奶茶商家李斌更慘,周末早上一開張,印表機里就吐出源源不斷的訂單,店裡雇了6個員工,也要連軸轉到凌晨2點多才收工。

累死累活幹了一天,結果扣完商家補貼、平台服務費、配送費等,到手流水砍半。再減去物料等各項成本,利潤只剩400元。「給員工發完辛苦紅包就一分不剩了。」他欲哭無淚。

但放棄這「賠本買賣」,也不容易,如同無數被困在這場遊戲中的餐飲商家一樣,李斌只能祈求命運的齒輪碾過時,可以輕一些、再輕一些。

從「盼著來」到「被逼著卷」

包子在大學附近開了一家雞公煲小館,她參與外賣大戰是被平台區域經理「忽悠」去的。

「這次活動平台承擔補貼大頭,而且你們單價高,不會有很多人搶購的。」大戰開打後,區域經理隔天就給包子打一通電話,見慣了推銷話術的她總是敷衍過去。

但當對方透露街尾的麻辣燙店,「昨天開活動、今天單量翻倍」時,包子聽進去了。

她環顧四周,已經到飯點,店裡一個顧客都沒有,雖然現在是暑假淡季,但旺季也沒熱鬧到哪兒去——剛開業時,包子不用做宣傳,學生們排著隊來店裡就餐,如今新生看到裝潢漂亮點的餐廳都繞著走,進店的發現貴了也轉頭就撤。

「大家都不願意花錢,餐飲生意不好做了。」包子感嘆,店裡售價78元的招牌雙人套餐,賣著賣著變成3個人來吃,最後4個人也點雙人餐,她看著吃得津津有味的客人,懷疑他們是否能夠吃飽。

生意越來越冷清,門店流水也連年腰斬——前年還有40萬,去年跌到20萬,今年上半年更慘了。包子不得不考慮做點外賣:「少掙一點,有單子做也是好的。」

艾莎也是這麼想的,但出乎意料的是,她獲益頗豐,一度許願「要是天天打外賣大戰就好了」。

把日料店開在商場里,每月經營成本壓得艾莎喘不過氣來。但有天結算收入,外賣流水居然比堂食多了一倍,到手的錢更是翻倍,她每天焦慮的事情從「沒單」「不賺錢」變成「忙不過來」「三文魚缺貨」。

新外賣平台會釋放一些紅利。」艾莎解釋道,比如京東祭出了「0傭金」殺手鐧,商家早期需要承擔的費用很低,顧客實付20元,她能收到18元。

即便是後來三方混戰,平台們為了搶佔先機,一開始也會給商家們開出不少優惠條件,加上外賣本身單價更高,艾莎過了一段「量價齊升」的滋潤生活。

可時間進入了6月,她的好日子到頭了——外賣大戰逐漸白熱化,不僅活動越來越密集,平台補貼也縮水了,給顧客的大額優惠商家們要掏一大半。

越來越多的商家,也被捲入漩渦之中。

6月份才開店的糖糖,這天剛打開後台,就被一筆實付3塊錢的訂單驚呆了。原價13塊的雙皮奶,不知何時被掛上了「滿12減10」的活動,算上配送費、物料成本,純純賠錢白乾。

她馬上聯繫區域經理,質問對方為何私自幫她報名活動,那頭久久不見回復,明明前一天他還換著花樣催糖糖開活動,甚至好言相勸「你不參與活動,店鋪就沒有推流哦」。

糖糖氣壞了,餐飲本就是一門體力活,商家忙裡忙外根本沒空盯後台,而區域經理有單量壓力,隨時可能發生的「背刺」讓人防不勝防。

徐婷看到後台複雜的規則也是滿頭包,她本不打算參與外賣大戰,奈何加盟的品牌方跟平台達成合作,且保證會統一把優惠套餐和滿減活動都安排好,她就默默接受了。

「有總部兜底,至少有一層保障。」這是徐婷最初的想法,但沒做幾天活動,她意識到自己太天真了。

卷了虧錢,不卷連虧錢的機會都沒有

沒到飯點,徐婷的店裡就忙碌了起來。新增訂單提示音此起彼伏,店員們趕著備餐,門口的外賣袋很快摞成小山。

然而看到如此熱火朝天的場景,徐婷卻直嘆氣:都是虛假繁榮!

拿原價19.8元的米粉來說,顧客實付9.9元就能吃到。徐婷掰著手指頭算賬,這筆錢付完平台抽佣、打包費、配送費、總部分成等,到自己手裡不足1塊。

她去投訴,但毫無水花,品牌方的一大收入來源是向加盟商兜售食材、外賣袋等物料,單量自然越多越好。甚至一批又一批物料訂下來,徐婷隱約有種總部在趁外賣大戰「去庫存」的感覺。

「而且總部覺得你能賺一兩塊就很不錯了。」徐婷解釋,現在外賣已經是剛需,能把單量、店鋪排行衝上去,加盟商再去訴苦顯得「既要又要還要」了。

在縣城開了十年甜品店的蕾蕾,原本不擔心外賣搶生意,小地方不同於大城市,顧客信賴家附近從小吃到大的店鋪,老店不參加外賣活動也有回頭客。

但已經把外賣活動關掉的她,最近又主動打開了入口。

只因10天之內,她所在的街道接連開了四家奶茶店,清一色投入「外賣大戰」:原價十幾二十塊的奶茶、果茶,卷到四五塊甚至「0元購」。

看著騎手們進進出出奶茶店,提著跟自己店裡差不多的手作奶茶,蕾蕾心裡很不是滋味:「顧客為了薅幾塊錢的羊毛嘗嘗鮮,點多了店裡的老客人難免被搶走。」

拋開長期不談,近期店裡的單量已經跌到了不能接受的個位數,而外賣大戰不知會打多久,蕾蕾不想再坐以待斃,咬咬牙「打不過就加入」。

「大家都補等於沒補,但誰先停誰先死。」加盟奶茶店的李斌嘆氣道,可活在「地獄級難度」的賽道里,只有擁抱更多流量平台、撬動更多訂單才能活下去。

退一步說,奶茶行業已經卷到極致,許多品牌都有區域倉庫網路,能夠做到「一日一配」甚至「一日兩配」,打起仗來供應鏈響應非常快,也不怕損耗,理論上能夠實現「薄利多銷」。

李斌看到一份調研,外賣大戰帶動整個奶茶行業迎來約20%的銷量增長。整體來看,隨著外賣平台競爭白熱化,中國外賣市場日均訂單量從5月的1億單翻倍到2億。

「外賣大戰確實搖到了不少不吃外賣的人。」博主錦城組建了幾個500人的「羊毛群」,他發現群里很多像他一樣平時在家吃的人,被這場大戰拽進外賣的坑裡。

但他也觀察到,隨著越來越多用戶加入,這場全民薅羊毛行動開始走向瘋狂。

在錦城的群里,大家拿出了搶機票、搶酒店的氣勢搶外賣券,目標明確——先搶生雲吞、水果等相對耐儲存的產品,然後按需訂好每日午、晚餐,最後才是囤奶茶、咖啡等飲料。

上一周,他只花了65元,就搞定了自己一周的伙食。而這兩天的「超級周末」,有組織、有紀律薅羊毛的人更多了,「外賣大戰」成了新的流量密碼。

錦城坦言,「外賣吃多了也會膩,但想到一餐只花了幾塊錢,還要什麼摩托?」更何況,優惠不會一直持續,有羊毛不薅白不薅。

這種用戶心理,對商家們而言,顯然不是什麼好消息。

爆單之後,商家們依舊在掙扎

一天200多份外賣訂單,幾乎全部是「新客」,看著後台數據,徐婷笑不出來。

這不是一天的數據,而是差不多天天如此,她心裡明白,「外賣顧客全是來薅9塊9羊毛的,成不了回頭客。」

在「人均老饕」的中國餐飲江湖裡,只有那些真正口味獨特、能形成味蕾記憶的老店,可以不靠低價吸引顧客。而徐婷開的米粉店,並沒有對同行形成口味上的「降維打擊」,只是萬千同質化連鎖店的一份子。

「對於新客來說,一次低價活動不至於形成忠誠度,能線上再點一次就算不錯了,更別提轉化為線下食客。」這一認知,讓徐婷的心涼了半截。

更糟心的是,一家好端端主打堂食的餐飲店,在外賣大戰後,堂食和外賣的佔比從原來的3:1活生生變成了1:7。

這讓徐婷精心裝修、高價供養的店面像個笑話不說,也讓她越干越累:堂食洗碗固然麻煩,但比起要接單、打包、反饋等一系列工作的外賣,還是要輕鬆許多。

不過,「性價比」不高的新客生意,還不是最讓徐婷憂慮的——她擔心老顧客的低價消費習慣會被「慣」出來。

「低價有低價的受眾,高價也有高價的人群。」艾莎說,她店裡不乏點了近20次外賣的老客戶,單次點上百元的不在少數,人家對店裡味道好、品質正的餐品有了信任,就會一直買買買。

但外賣大戰之後,高消費的外賣訂單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減少,一些經常來堂食的熟面孔,甚至開始線上下單、線下自取。

外賣點更便宜,艾莎可以理解客人的行為,畢竟誰的錢都不是大風刮來的,線上打到了地板價,原價點單就是純冤種。然而,「低價吃多了,人家會覺得你的餐品就值這個價。」她無奈道。

有一回,一位顧客點了19塊9的套餐,卻連續打出了三個「肉給少了」的差評,直接把艾莎的店鋪評分拉低0.1。在她看來,類似「不加量就差評」「不管夠就是黑心」的顧客增多,背後就有外賣內卷的一份「功勞」。

悲催的是,商家還得繼續配合,否則「半條命」就會被拿捏住。

工作日中午,店裡的單子卻比平時少了一半,艾莎打開後台一看,原來是推廣沒錢了。外賣大戰後,原來100塊的推廣費一天只用得了一半,如今到了晚上六七點,就一分不剩了。

艾莎趕緊充值,而且是3份一起充——是的,外賣大戰打到現在,三個平台的「房租」都水漲船高。「有推廣,一天最多能幹1000的營業額,沒有推廣的話,一天只有一兩單。」

花出去的錢多了,但有點外賣習慣的來來回回還是那波人,艾莎無奈道:「那些單位離家近、自己愛做飯的人,現在可能湊熱鬧點外賣,一旦補貼退潮,他們還是會回到原來的生活里。」

這種降溫的現象,這周末已經在李斌店裡真實發生:很多人薅了0元奶茶,卻不來自提,一杯杯真金白銀的飲料,最後被扔進了垃圾桶里。

一起被丟掉的還有李斌的信心,他的店還沒回本,但燒錢遊戲一次比一次猛,虧損反而加大。開頭提到的,一天到手400元,實際上把設備折舊等所有成本算進去,已經完全是倒貼了。

李斌決定,月底把店甩賣出去:「雖然不知道不幹餐飲還能幹啥,總之不想共沉淪了。」

(文中人物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