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廣州日報新花城此前報道,7月23日,佛山市禪城區園林工人在亞洲藝術公園的小湖中開展魚苗投放作業。據悉,此次投放200條以蚊卵及蚊幼蟲為食的魚苗,旨在降低蚊蟲繁殖率,通過生物防治方式有效降低蚊蟲孳生密度,從源頭切斷蚊媒傳染病的傳播鏈條。
7月24日,在亞藝公園再度投放4000條「滅蚊魚」,在中山公園同步投放1000條「滅蚊魚」。
很多網友對「滅蚊魚」的身份
大感好奇
環境適應力強
一天滅蚊438隻
記者查閱大量文獻,發現「食蚊魚」(即滅蚊魚)原產於北美洲,上世紀初就引進到我國,適應能力強,有研究院人員研究數據顯示,一尾飢餓數天的雌食蚊魚,一天內能捕食438條蚊幼蟲。
不挑食
特愛吃蚊蟲
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發布的文獻《食蚊魚(Gambusiaaffinis)的生物學特性及其滅蚊利用的展望》中提到,證明食蚊魚是以動物性食物為主的雜食性魚類,食譜廣但特別愛吃蚊蟲,最喜歡吃剛羽化成蚊,其次還有蚊蟲的幼蟲和卵塊。
已經在珠三角站穩腳跟
但不可以隨意投放擴散
《環境與生活》在2014年發布的《廣州投放食蚊魚防登革熱有風險 「滅蚊英雄」食蚊魚功不抵過》這篇文章中提到:
食蚊魚已經在珠三角地區繁衍生息,站穩了腳跟。食蚊魚耐污染、適應力強,繁殖能力高,對消滅瘧蚊及其他蚊子幼蟲有一定作用。食蚊魚被列入世界百大外來入侵物種之一,有專家指出,食蚊魚雖在當地存在多年,但不代表可以隨意投放擴散。
記者注意到,多家網購平台有食蚊魚售賣,網友曬的圖顯示,食蚊魚體型較小,有網友評論原本聚集在水面的蚊子幼蟲很快就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