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官員談中歐峰會:中方確信治住美國,並有信心治我們治得更好 https://t.co/hujTIlkx6B pic.twitter.com/Y7M3CRNftP
— RFI 華語 – 法國國際廣播電台 (@RFI_Cn)
July 29, 2025
據《南華早報》報導稱,在上周於北京緊張的談判以及華盛頓沉重的貿易打擊之後,歐盟官員們在八月暑假到來之際感到疲憊且少有勝利,因為人們對歐盟全球影響力的疑慮日益加深。上周在北京舉行的中歐領導人峰會沒有發生太多戲劇性事件,這本身就被視為一項成就,因為在這場期待已久的峰會之前,歐中關係已變得十分緊張。
但據知情人士透露,歐方發現,在一些其長期存在的抱怨上,北京方面不肯讓步,並熱衷於展現歐洲官員所說的自中方在3個月前迫使美國降低關稅以來,就一直展現出來的自信和神氣十足。然而,與前幾次峰會相比,關於烏克蘭問題的會談據稱是公開、坦誠和更有意義的,在前幾次峰會上,歐盟官員認為他們的關切被立即忽視。
報導指,在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進行三個多小時的會談中,歐方再次敦促其約束俄羅斯總統普京,而習近平卻指出,美國總統特朗普未能兌現大選前誇口的在24小時內結束俄烏戰爭的承諾,證明任何人對這場衝突的槓桿(影響力)都不大。
歐方與習近平面對面接觸中反覆出現的主題是,這位中國領導人告訴他們,他對其經常稱為「好朋友」的普京的槓桿(影響力)比歐方領導人想像的要小。然而,儘管前幾年歐盟抱怨習近平駁斥了歐方關於中國支持俄羅斯的斷言,但這一次雙方進行了深入的辯論。
習近平確實抱怨了歐盟最近對幾家中國的銀行因向俄軍方相關行為者提供加密貨幣支付而實施的制裁,但沒有再上演王毅本月在布魯塞爾告訴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卡拉斯的那樣,王毅當時說中國不希望俄羅斯輸掉這場戰爭。
報導稱,此次中歐峰會雖然沒有取得突破性進展,但歐方感到滿意的是,北京方面不會對歐盟在烏克蘭問題上的決心和嚴肅性,包括延伸制裁的意願抱有幻想。
鑒於幾周前王毅在布魯塞爾舉行的緊張會議上威脅要取消「中歐領導人關於應對氣候變化的聯合聲明」,歐盟將這一用詞含糊的聯合聲明視為峰會的一項重要成果,但歐盟消息人士承認,除此以外幾乎沒有取得任何具體成果。
據消息人士透露,官員們計劃於9月份舉行會議,監督升級版稀土許可協議的進展。但參與其中的人士大多認為,習近平主席和李強總理在貿易問題上立場堅定。
消息人士稱,中方繼續敦促歐盟重啟被擱置的《中歐全面投資協定》的批准程序,並就電動汽車爭端的終結進行談判,但提出的交換卻甚少。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曾多次表示,歐中關係正處於「拐點」。
歐盟委員會貿易和經濟安全委員謝夫喬維奇(Maros
Sefcovic)周一表示:「年初我們希望取得更好的結果。但我不得不說,儘管我和我的同事們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並與中國對應方進行了多次長時間的會談,但不幸的是,擺在談判桌上的問題清單非但沒有縮短,反而越來越長」。
從北京回來後,一位官員說,很明顯,由於中方不願在工業產能過剩和補貼等問題上妥協,「歐盟要想保持競爭力,就必須堅持自己的立場」。然而,在經歷了周末在蘇格蘭特朗普的貿易打擊後,人們越來越懷疑歐洲究竟有多大勇氣去抗爭——除非是內部鬥爭,而歐洲似乎對此很有興趣。
歐盟不僅被迫接受一項對歐洲商品徵收15%關稅的協議,還在周日於蘇格蘭舉行的會議後公開感謝特朗普提出的方案,歐盟由此爆發了一場關於其自主權的激烈辯論。
WhatsApp通訊群組裡充斥著歐盟談判代表在特朗普位於坦伯利的高爾夫度假村與他尷尬合影的照片。幾天前在北京還誓言要「捍衛我們的利益」的馮德萊恩,此刻在特朗普身旁露出了笑容,與其一樣豎起了大拇指。
歐盟的多名貿易談判代表——其中許多人此前曾與特朗普打過交道——強顏歡笑,表情痛苦,一些人模仿特朗普標誌性的手勢,在壓力下豎起大拇指,一位歐盟官員稱之為「斯德哥爾摩綜合症的體現」。
馮德萊恩說道:「最後,我要親自感謝特朗普總統為實現這一突破所作出的個人承諾和領導力。他是一位強硬的談判者,但他也是一位交易能手」。這番言論引發了批評,歐洲各大報紙紛紛用標題大肆渲染對特朗普的「投降」、「羞辱」和「附庸」等言論。
法國總理貝魯(Francois
Bayrou)周一在社媒平台X上寫道:「馮德萊恩-特朗普協議:當一群自由人民聚集在一起,確認他們的價值觀,捍衛他們的利益,卻決定屈服時,這是一個黑暗的日子」。不過,貝魯並未提及,他曾親自出面干預,將美國波本威士忌從歐盟4月份打算徵收報復性關稅的美國商品清單中移除。
曾任歐盟農業談判首席代表的克拉克(John
Clarke)駁斥了馮德萊恩關於這是「有史以來最大的貿易協議」的說法。他說道:「這不是有史以來最大的貿易協議。因為它實際上削弱了貿易。這是有史以來最糟糕的貿易協議······對歐盟來說,這是非常糟糕的一天」。
對中方而言,歐盟與美國的協議也可能產生影響。謝夫喬維奇表示,美歐雙方正在「交換意見」,並暗示布魯塞爾仍然希望與華盛頓合作。謝夫喬維奇介紹稱,雙方誓言恢複合作,以阻止因「非市場化的全球產能過剩」而進口的鋼鐵和鋁。
同時,白宮周一發布的一份情況說明稱,美歐將恢復「供應鏈韌性」方面的合作,其中一段提到了此前雙方在對抗中方做法的合作。該情況說明寫道:「(美歐)雙方將採取互補措施,應對第三方的非市場政策,並在對內和對外投資審查、出口管制和反逃稅方面開展合作」。
但總體而言,分析人士一致認為,在蘇格蘭達成的協議——加上北約上月峰會期間一些領導人對特朗普的奉承,當時北約秘書長呂特(Mark
Rutte)用像「爸爸「一詞來形容特朗普處理以伊12日戰爭,及最終出動美軍轟炸伊朗核設施的方式——使得歐洲在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其他國家眼中顯得軟弱。
同樣就北京的中歐峰會,榮鼎集團資深中歐關係分析師巴金(Noah
Barkin)報導稱,儘管峰會結果不盡如人意,但「拐點」一詞或許仍將延續。
馮德萊恩在與習近平會晤時使用了這一術語,以強調歐方對北京多年來在布魯塞爾最擔憂的議題上施壓的不滿:歐中之間日益加劇的經貿失衡,以及中方對復仇主義俄羅斯的不懈支持。這番話是對中國最高領導人的警告:除非中方認真對待歐方的關切並採取行動,否則過去十年大部分時間裡一直在緩慢下滑的歐中關係將進一步惡化。
巴金續指,現在應該很清楚,中方無意做這兩件事。就連在3月份訪問北京時曾滿懷信心地認為歐中可能達成某種一攬子協議的謝夫喬維奇,但在短短几個月內,也變成了一個對華現實主義者。
一位歐盟高官直言:「中國寸步不讓,我們以為他們會做出一些表面上的讓步,但連這都沒發生」。另一位歐盟官員則表示,「中方已轉變了態度。他們確信自己治住了美國。他們有信心治我們治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