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飲業這幾年真是倒霉事不斷。疫情重擊,最嚴禁酒令重擊,前幾天,有個養豬企業的「博士」老闆,也想對餐飲業下狠手。
這個老闆就是上市公司大北農的董事長邵根伙「博士」。
一
先說這些年,房地產、互聯網、民間教育、風險投資……等等行業經歷了暴風驟雨,經濟下行,消費降級,商務宴請大幅減少,餐飲業賺不到錢,養豬業也不容易賺錢。人們在自己家吃飯,能吃多少豬肉?宴請才能多消費豬肉。
按理說,這種情況,應該採取的做法,就是放寬環境,讓那些飽受重擊的行業恢復正常,讓商務活動活躍起來,讓人們收入提高、消費升級,如此,餐飲業才能再度賺錢,養豬業也能再度賺錢。
可是,不知道養豬行業的某些人怎麼想的,他們竟然想的是:如果限制養豬行業的產能,豬肉價格不就上去了?大家不就能賺錢了?也許,這些人天天養豬,自己也快變成豬頭了吧?
所以,7月23日,農業農村部搞了一個養豬行業的座談會,大北農的董事長邵根伙在這個會上,發表了一通講話,有的不良媒體竟然說,那是「深刻見解,為行業未來發展提供了新思路」。
邵根伙說了啥呢?他說,應該限制單一企業年出欄量不超過3000萬頭。
邵根伙為什麼提出這樣的建議呢?背後是有盤算的。
來看看幾個大的養豬企業的銷售數據吧。
2024年溫氏股份上市肉豬3018.27萬頭,略超過3000萬頭,看起來受影響不大。
第一大養豬企業牧原又怎樣呢?2024年,牧原銷售生豬7160.2萬頭,其中商品豬6547.7萬頭。
而邵根伙的大北農呢?2024年生豬出欄量才640.5萬頭,其中控股公司出欄才359.47萬頭。
看到沒有,邵根伙打著「行業健康發展」旗號提出的建議,其實就是讓牧原的銷售腰斬,來大幅提高豬肉價格,讓他躺著賺利潤。
牧原銷售腰斬,留出來的缺口,行業第二優秀的溫氏,能補上缺口嗎?當然不能了。溫氏已經達到了3000萬頭。所以,缺口只能讓給大北農們。
競爭不過人家了,就用這種方法?
二
邵根伙不顧競爭對手的利益,這且不說了。
要說的是,他的建議,也嚴重損害我們普通人的利益,尤其是損害餐飲行業的利益。
大家想想,如果牧原每年少賣4000多萬頭豬,豬肉價格肯定得漲上天。
我們普通人,要掏更多錢買豬肉。
風雨飄搖中的餐飲業,在豬肉方面的成本將更加飆升。
需求端還沒恢復,成本端又遭受重擊,餐飲業還要不要活了?
我們普通人還要不要活了?
但是邵根伙可不管餐飲業的死活,他只管利用「行業健康發展」的大旗,讓他自己躺賺利潤。
餐飲業的人士,應該站出來,反對邵根伙,批駁邵根伙。
要知道,以前當其他行業連受重擊時,你們是不站出來說話的,你們以為不會影響你們,結果,你們受到很大影響了吧?
現在邵根伙在生豬行業提這樣的建議,你們還以為這隻影響養豬企業嗎?你們還不站出來說話嗎?如果還不站出來說話,那你們還真的配得上你們所受的苦難。
三
當然了,邵根伙的建議,不一定會被管理部門全盤接受。但是,這說明了一個問題:當你試圖用市場之外的辦法去解決經濟問題時,就會有一些人,打著冠冕堂皇的口號,為自己謀取私利。本來根據價格信號是配置資源是最優方案,現在,卻成了假公濟私的場所,成了各種非市場手段的角斗場。無論誰在這個角斗場勝出,都是對行業的沉重打擊。
而且,經濟是一個緊密聯繫的系統。當有形之手去干預行業,讓邵根伙之類的人躺著賺錢,貌似解決了這個行業的「內卷」問題,可這會大幅提高另外的行業成本,讓這些行業更加「內卷」,更加苦不堪言。
你解決了養豬行業的「內卷」,就會讓餐飲行業更加「內卷」。餐飲行業的人沒錢買衣服、買傢具,就會讓服裝行業、家具行業更加「內卷」。總之,它會加劇連鎖的、一系列的「內卷」。
治理「內卷」,真正的有效方式只有一個,那就是放寬環境,讓人們搞錢更容易。人們搞錢更容易了,餐飲行業的「內卷」會消失,養豬行業的「內卷」會消失,許多許多行業的「內卷」都會消失。
打個比方,老百姓的收入就是水位。當水位下降了,你去反行業「內卷」,那必然是提起一個葫蘆,導致更多葫蘆下降。唯一正確的解決方式,只能是提高水位,如此才可以讓所有葫蘆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