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老齡化社會,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中年人開始流行「老前整理」「生前整理」「終活」,這不是預演死亡,而是為了提前釐清此生到底為何而活。
人在多大年紀適合開始回望、整理自己的人生?對於佛山95後女孩小雲來說,這個來自生活的答卷可以提前幾十年準備。
22歲時,小雲入坑極簡生活,她愛上「少物的清爽」,享受對生活的掌控感;24歲時,她啟動「生前整理」,這一理念打動她的地方在於「不只是為了現在活得輕鬆,更是為了以後走得利索,不給家裡人添麻煩」;26歲時,小雲一生體面的爺爺驟然離世,留給家人的告別時間只有短短一天,翻箱倒櫃尋找重要物品有如大海撈針,更使得她堅定要系統性地進行「生前整理」的決心,隨後一年,她又在《此生未完成》《人生除此無大事》《我是遺物整理師》《我的家裡空無一物》等書籍及影視作品中找到更多共鳴。
到今年,小雲30歲了。她感悟道,「生前整理」不是等待人生的終點,而是為了更輕盈、自在地活在當下。
人生不過三件事:
「就活」「婚活」「終活」
「生前整理」的概念興於日本,最早叫作「終活」,意思是「為人生終點而進行的準備活動」 ,2012年曾入選日本年度流行語大賞。有報道稱,四分之一的日本年輕人,已經開始「生前整理」。
日本流行以「活」造詞,細數下來,一個人的人生不過三件事:「就活」(求職就業)、「婚活」(相親結婚)、「終活」(人生終點的活動)。
在深度老齡化的日本,「終活整理」「生前整理」是指在一個人精力尚可之時,力所能及地處理好身後事,這其中包括整理個人房產、金融資產、醫療保險、個人日記、私人影音資料、電腦與手機數據等,以及提前寫好遺囑,妥善處置、陸續減少個人衣物、書籍和家居物品,以確保意外發生時,資產能順利傳承,同時維護辭世後的隱私和尊嚴,減輕家人負擔。有網友評價,「明天和意外不知道哪一個先來,這才是真正的人間清醒」。
題圖 | 《我是遺物整理師》
旅日作家李長聲年過七十開始做「終活」,在他看來,今天談「終活」,其實談的是生死觀,「網上笑談:人死了錢沒花完,人沒死錢花完了,也許人最大的遺憾就是不能把握哪天死。」所謂「終活」,無非是自主斷舍離。他說,日本因為「終活」成風,招來各行各業割韭菜。有賣墓地的,有賣理財的,還有賣「終活」日記本的,封面上印著「2025—2034」,倘若用完了不死,還得再買一本。
2022年,日本亞洲通訊社社長徐靜波收到過一份禮物——相交多年的日企董事木村先生送的一枚獎章,「這是我一生得到的最高榮譽,現在送給你。」妻子過世後,78歲的木村決定開始做「終活」。在整理人生之物時,木村決定把自己因為在中國長駐8年獲得的員工榮譽勳章送給最合適的人,留作紀念。
木村說:「人生開始進入減法,不能等到自己意識模糊,或卧病在床時再考慮整理自己的人生。」於是,他把收藏的數千本書都交給了舊書商,把衣服大多送進了垃圾箱,把多餘的傢具和家電叫垃圾處理公司拉走,家裡只剩下一台冰箱、一套沙發、一個衣櫃、一張床、一張辦公桌,像住酒店一樣,「乾乾淨淨,無牽無掛」。木村說,「人老了,不能麻煩子女,他們也都有生活的負擔,所以,我必須自己管好自己。」
「人終有一死,沒辦法,但我捨不得。若身後不留一物地死去,實在很豁達,很利落。」年近七旬的日本女作家伊藤比呂美在著作《身後無遺物》中如此感慨。
越早開始整理,越早活得清醒
95後小雲做「生前整理」的核心,是讓一切重要事物清晰可循,為此,她做了五件事。
第一是清東西。定期處理閑置物品和電子文件(比如手機相冊、電腦文檔),能不買的東西盡量不買。最實用的方法是給物品貼標籤——比如老照片盒上貼「掃描後丟棄」,同學錄寫「拍照存檔」,舊衣服標「捐小區回收箱」。「原則很簡單,能存手機絕不佔柜子。」
爺爺生前贈予的紀念手錶。(圖/受訪者供圖)
第二是理錢財。把八百年不用的銀行卡註銷掉,所有密碼都統一加密保管(只告訴信任的家人怎麼獲取)。房產證、保單這些重要文件,統一存放在家人知道的位置(比如「放在書櫃第三格的藍色文件夾」),裡面再夾一張手寫清單寫清楚都有什麼。家人急用時,三分鐘就能找到。
人生應急包。(圖/受訪者供圖)
第三是篩關係。定期清理微信好友和社交賬號,那種幾年沒說話的「殭屍好友」直接刪除,在小雲看來,這不是冷漠,而是「想把時間留給半夜能打電話的朋友」 。
第四是寫願望。把想做的事列成願意清單(比如學潛水、帶爸媽旅行),更關鍵的是清空收藏夾——把小紅書收藏的旅遊攻略變成機票,把收藏的菜譜變成周末廚房實驗。用「已完成」替代「收藏吃灰」,「這比列計劃痛快多了。對了,記得要定期檢查更新,把已完成項劃掉!」
第五是留句話。小雲簡單寫了份遺囑初稿,大致記錄了醫療救治傾向與身後事安排,像是萬一重病時要不要插管、身後想怎麼辦……並把它和重要文件放一起。「雖然這個話題蠻沉重,但經歷過爺爺的事後就明白了——清晰的意願,是留給家人最後的體貼。」
(圖/《我是遺物整理師》)
在小雲看來,兩代人的生死觀存在巨大差異。長輩們總覺得談「死」不吉利,或者覺得「還早呢,想這麼多幹嗎」。他們收拾東西更多是因為日常習慣,很少為「身後」做準備,重要東西放哪兒,可能只有自己清楚。
而年輕一代雖然也害怕死亡,卻更能輕鬆地探討生死話題,「我們並不覺得提前打算是晦氣,相反,這是一種負責任的態度。尤其是在數字化時代,數據信息爆炸,提前理清楚並沒壞處。」
許多人在經歷過一場大病、一次大的人生轉折或者親人突然離世帶來的混亂後,往往會更容易接受和實踐「生前整理」的理念。「越早開始整理,越能避免未來的忙亂,也能讓當下活得更清醒、更少遺憾。這也是對生命的自我管理吧!」小雲說。
留下愛與被愛的記憶
人們通過整理人生,能夠重新審視自我,從而更好地活在當下。
當然,也有許多人的心態非常洒脫,「人生短短三萬日,生前哪管身後事,浪得幾日是幾日」。
有許多囤積癖拒絕收納和整理,他們享受的就是被所愛之物周身環繞的生活,以及它們帶來的滿足感和情感回憶。
(圖/《我的事說來話長》)
韓國遺物整理師金璽別在14年里親歷過1000個死亡現場。在他看來,人生在世,最後真正留下的不是金錢和地位,而是愛與被愛的記憶。他在《我是遺物整理師》一書中提出「圓滿人生的七大守則」:
1.養成日常整理習慣,建立良好的生活秩序。
2.難以開口的話,請用文字寫下來。
3.重要的物品保管在容易找到的地方。
4.不要對家人隱瞞病情。公開病情有助於獲得支持並減少遺憾,也可避免親屬陷入自責。
5.物盡其用是對生活的尊重,不要過度消費,也不要將珍貴之物束之高閣,等待\”特殊場合\”。
6.請為自己而活,不要只為別人。過度為他人犧牲易導致自我迷失。
7.活著時要多珍惜身邊人,多和所愛之人創造更多美好回憶。
(圖/《我是遺物整理師》)
生前整理,其實是極簡主義生活潮流的一個細小分支。它絕不是簡單的斷舍離,或者是扔東西,而是通過整理讓生活保持秩序與流動。有網友說,「以前斷舍離是看東西拿在手裡是否心動,現在斷舍離是拿在手裡想一想要不要帶進墳墓。」
小雲2017年起開始踐行「少即是多」的極簡生活,她用4雙鞋搞定四季——萬能拖鞋、百搭德訓鞋、舒適運動鞋、潮流馬丁靴;用一個登機箱搞定一周旅行——洗漱彩護小瓶分裝,衣物選百搭基礎款,隨身小包減負出行;用一個「人生應急包」應對意外——內含身份證件、重要保單、醫療遺囑等關鍵文件,用多色標籤分別標示(如紅色是重要證件,藍色是醫療相關),並同步告知家人,急用時可「拎袋就走」。
「生前整理最大的價值,從不是面對死亡,而是珍惜當下。」當物品各得其所、密碼妥善交代、重要文件有跡可循,小雲的內心感到一種前所未有的輕鬆和踏實,「它讓我更敢投入地去生活,更珍惜眼前的關係和體驗。」
她說她最喜歡的是泰戈爾的一句詩:「有一個夜晚我燒毀了所有的記憶,從此我的夢就透明了;有一個早晨我扔掉了所有的昨天,從此我的腳步就輕盈了。」
(圖/《春天的故事》)
(應受訪者要求,小云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