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19 8 月

「成人奶嘴」上癮,掏空中國年輕人

  01

01

最近,熱搜上掛著這樣一種新型潮流,看得人震碎三觀。

一些成年人群體之間,開始流行起了像小寶寶一樣吸奶嘴:

有40歲了還天天含著個奶嘴,為了讓自己顯得嬌小可愛、奶里奶氣的;

有特意叼個奶嘴在直播間跳舞,為了迎合某些特定觀眾的「幼態審美」,來獲得更多打賞和流量的;

有減肥期不敢吃東西,就吸個奶嘴來抑制食慾,結果一轉頭就邊吸奶嘴邊喝飲料的;

還有稱自己工作壓力大,情緒暴躁,所以用奶嘴來安撫自己的……

商家們趕緊抓住這波機遇,設計出一個個造型可愛的「成人奶嘴」,並將所謂的「好處」吹上了天:

緩解焦慮:號稱能幫助成年人放鬆心情,舒緩壓力;

輔助減肥、戒煙:聲稱能替代暴飲暴食、吸煙的習慣;

改善睡眠:宣傳可以防磨牙、助眠……

各大電商平台上,「成人奶嘴」的銷量是節節攀升,商家賺得盆滿缽滿,然而:

googletag.cmd.push(function(){googletag.display(\”div-gpt-ad-1325148279462-2\”);});

原本專屬於嬰兒的安撫工具,真的能解決成人世界的各種問題和壓力嗎?

嬰兒吸奶嘴,是出於生理本能的吮吸需求,是心智尚未成熟時的自然選擇;

而早就斷奶的成年人,長期依賴這種方式,反而會趨向於逃避現實,無法真正解決焦慮的根源。

更嚴重的是,有醫學專家出來發出警示:

長期使用這類成人安撫奶嘴,不但可能引發顳下頜關節紊亂,導致張口受限、咀嚼疼痛;

奶嘴的材質也可能暗藏風險,廉價產品多使用工業硅膠、很可能釋放塑化劑;

所謂的輔助戒煙、減肥等功能,更是缺乏科學依據,睡覺時含著奶嘴,還會增加窒息風險。

商家可以包裝出各種「解壓神器」、「減齡神器」,但我們的健康真的不能拿來試錯。

02

你會發現,當代成年人,越來越「幼稚化」了,越來越喜歡把自己當作一個寶寶。

比如,除了成人安撫奶嘴,還有成人奶瓶、成人奶嘴水杯:

「誰說成年人不能喝奶瓶了,我不僅喝,還喜歡嘬。」

「哎喲誰還不是個寶寶啦,原來愛一個人是可以把她當成小孩子寵的。

男朋友知道我不愛喝水,所以送了我這個Kitty奶嘴水杯,真的好喜歡。」

「當我的男朋友把我當成女兒寵後,天天讓我用奶瓶喝AD鈣奶。」

比如,「喝酒專屬奶嘴」:

「快給你身邊的小趴菜安排上這個專屬奶嘴!」

都喝酒了,還非得給瓶口套個奶嘴,不懂就問,這到底是什麼迷惑行為?

各種能讓成年人回歸童心、提供所謂「情緒價值」的商品,都大受吹捧,需要大排長隊才購買得到:

比如之前爆火的上海Jellycat快閃店,所有店員都被要求,要用一種類似於幼師對待小朋友的態度對待顧客。

顧客買一個毛絨玩具,店員要情緒高昂地假裝那個玩具是有生命的,給它梳毛、愛撫,再擠上滿滿的「脫脂奶油」;

一個「芋泥小蛋糕」毛絨玩具,店員要小心翼翼地夾出來,加奶油、打包,叮囑顧客要「吃不完要放進冷藏」。

這美好的精神狀態,不禁讓人感慨:這個世界就是一個巨大的可雲。

一扭頭看到牆面上印著的毛絨玩具價格,更是兩眼一黑又一黑:

一個小熊459元,一個茶壺399元,一個芋泥蛋糕359元……

這種模式火了之後,全國各地都出現了這類「玩過家家」式的賣毛絨玩偶潮流:

西安的肉夾饃;

杭州的中藥鋪;

瀋陽的鐵鍋燉;

天水的麻辣燙……

再比如被炒上天價的Labubu、Wakuku:

有人還不惜花重金給自己的玩偶裝牙套、做美甲、美睫、手腳鑲鑽……

03

這種「自我幼化」的上癮行為,如果只是成年人喘口氣的小愛好,其實無傷大雅,

但多少人因為沉迷於「奶嘴」提供的最快速的、感官層面的即時滿足,從精神到錢包,都逐漸被掏空。

心理學上,有這樣一種防禦機制,很好地解釋了當代成年人的自我幼化行為:退行(Regression):

個體在面對外部壓力或內在衝突時,暫時退回到更原始、幼稚的方法,來應對當前情景,以降低自己的焦慮。

簡單來說就是,如果一個人在高級階段受到挫折,就會退回到低級階段,去尋求低級階段的滿足。

比如像巨嬰一樣哭鬧撒潑不講理、暴飲暴食垃圾食品,或者直接叼個奶嘴、吸個奶瓶……

但遺憾的是,退行從來都不是解決之道:

嬰兒吮吸乳汁是為了生長,成人吮吸劣質硅膠只會傷害健康;

孩童懷抱玩偶去探索世界,成人供奉玩偶卻逃避現實。

資本不斷兜售這種「快速解壓」的方案,誘導我們放棄尋求更複雜但更根本的解決之道。

但壓力背後的真實困境、殘酷問題,並不會因為吮吸一個奶嘴而消失,反倒會讓人在短暫的自我麻痹中,逐漸喪失直面問題的勇氣。

04

所以,我們可以如何善待自己的「退行」?

心理師胡楊提出了4條建議,椰子想要分享給你:

①停止羞辱自己「軟弱」的樣子:

你不是想回到嬰幼兒時期,只是當下太難了,你需要一個喘息的空間。

②識別退行發生的時刻:

當你突然控制不住情緒,特別想逃避,逃進奶嘴樂里無法自拔,不妨問問自己:

「是什麼觸發了我的這一應對模式?哪件事是我的壓力源?」

③給自己設置一個「安全空間」:

允許自己偶爾幼稚、脆弱:窩在被窩裡,發獃、痛哭,不解釋、不爭論。

不是逃避,而是一種「心理複位」。

④通過關係來療愈:

找到一個能承接你「退行狀態」的人,可以是朋友、愛人、心理諮詢師……

在他們面前你可以不用堅強、成熟,可以展示出自己的脆弱和無助。

成年人的世界,從來沒有容易二字,但逃避不是最好的解決之道。

資本簡單粗暴地將我們複雜的情感需求,轉化為源源不斷的消費動力。

但我們唯有放下麻痹自我的奶嘴,才能聽見內心真實的聲音。

希望疲憊的你,能在認清生活的真相之後,依舊積蓄力量,溫柔地推自己勇敢前行。

共勉。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