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作家: 莉薇
莉薇:《見聞生活家》特約主編。前媒體撰稿人,曾服務於路透社、新華社、福布斯等國內外媒體。
9月26日,佳士得將攜趙無極巨作《17.3.63》登陸香港亞太區總部舉行的二十及二十一世紀晚間拍賣。此次拍賣的《17.3.63》作品創作於1963年,估價區間7000-9000萬港元,距離2018-2019
年期間拍出的作者三幅相近尺幅1960年代作品成交價下跌約40-50%。同時期內,虛擬資產市場頭部幣種比特幣價格自2018年5月26日(趙無極相似尺幅1960年代作品《28.02.67》拍品終止拍賣日)至今暴漲16倍。
趙無極 (1920-2013)《17.3.63》油彩 畫布 130 x 97.2公分(51 1/8 x 38
¼英寸)1963年作,估價:港元70,000,000 – 90,000,000 (文章及封面圖片來源:CHRISTIE\’S
IMAGES LTD. 2025)
此前,趙無極的作品在藝術品拍賣市場上一直表現出色,尤其是一些巨幅作品和「無境時期」的作品,屢創天價。2018年,他的作品《1985年6月至10月》在香港蘇富比以5.1億港元成交,創下當時香港拍賣史上最高價,也刷新了趙無極的世界拍賣紀錄。趙無極的作品之所以受到追捧,一方面是因為其作品的藝術價值,另一方面也與市場對他的認可度有關。他的作品被認為是中西文化融合的典範,具有很高的收藏價值和投資潛力。
然而,藝術品與虛擬資產市場的冰火兩重天現象近期又隱約出現了反轉的跡象。
8月14日,香港金管局及證監會就穩定幣相關市場波動的聯合聲明:對於近期出現與穩定幣概念相關的市場波動看似源於擬在香港申請穩定幣發行人牌照、從事相關活動或探討此類計劃可行性等相關的公告、新聞、社交媒體帖文或市場揣測。部分聲稱亦提及近期曾與香港金融監管當局接觸。金管局重申,在考慮穩定幣發行人牌照申請時將採取穩健及審慎方式,並設立較高的門檻。金管局強調,表達意向或提交穩定幣牌照申請,以及金管局與相關機構的溝通,只是申請牌照的過程,最終獲發牌照與否將視乎申請是否符合發牌條件。鑒於這些計劃或申請結果存在重大不確定性,上述由市場情緒或投機驅動的波動突顯了在市場狂熱時保持警惕的必要性。股價劇烈波動可能導致非理性決策,使投資者面臨不必要的風險。有見及此,金管局與證監會呼籲公眾應保持謹慎,深入分析相關資訊,避免只基於市場炒作或價格勢頭作出非理性投資決策。公眾應謹記在波動環境中作出深思熟慮及有根據的決定,對於減低風險至為重要。
由此,另類投資品市場的熱度是否會出現由虛向實的轉變?
藉助AI分析與梳理,虛擬資產與藝術品的共同性 「非實物價值載體」—— 其核心價值不依賴物理屬性,而依賴人類對 「意義、稀缺和共識」
的集體建構:
價值的主觀性與共識性
兩者的價值均不依賴於 「物理實用性」,而更多源於市場共識和主觀認可。
藝術品的價值並非由材料成本(如顏料、畫布)決定,而是取決於其文化意義、藝術家聲譽、歷史背景以及收藏市場的共識(例如梵高的《星月夜》價值源於藝術史地位和全球公認的審美價值)。
虛擬資產的價值同樣與 「實用性」 關聯較弱(如 NFT 本身不具備物理功能),其價值來自用戶對其稀缺性、象徵意義或背後故事的認可(例如
Beeple 的 NFT 作品《Everydays: The First 5000 Days》售價超 6900
萬美元,核心源於數字藝術領域的共識)。
稀缺性作為核心價值支撐
稀缺性是兩者維持價值的關鍵前提,且 「稀缺」 可通過人為設計或天然屬性實現。
傳統藝術品中,原作的唯一性是稀缺性的核心(如達芬奇《蒙娜麗莎》僅存一幅);限量版畫、簽名作品則通過 「限量發行」
來保證稀缺性。
虛擬資產通過技術手段強化稀缺性:NFT 依託區塊鏈的 「不可篡改」 特性,確保每個數字作品的唯一性;虛擬地產(如
Decentraland)通過平台設定 「固定數量的地塊」 保證稀缺性。
收藏屬性與投資屬性的疊加
兩者均兼具 「收藏」 和 「投資」 雙重屬性,購買行為既可能出於情感偏好,也可能出於增值預期。
藝術品收藏者可能因 「喜愛作品風格」 而購買,也可能因 「預判其未來升值」
而投資(如藏家購買年輕藝術家作品,預期未來知名度提升)。
虛擬資產的持有者同樣如此:有人收藏 NFT 是因為認同其數字藝術價值,有人則將虛擬貨幣、虛擬地產視為
「資產配置工具」,期待通過市場波動獲利。
產權確權的必要性
兩者均需明確 「所有權」 以保障價值,且產權界定是交易和流通的前提。
傳統藝術品通過鑒定證書、收藏記錄等方式確權(如拍賣行出具的真偽鑒定報告),版權則通過法律條款保護(如畫家對作品的複製權、改編權)。
虛擬資產通過技術手段確權:NFT 通過區塊鏈記錄所有權轉移,每筆交易可追溯,確保 「誰是持有者」
不可篡改;虛擬貨幣的所有權則通過私鑰驗證,實現去中心化的產權界定。
文化與象徵意義的承載
兩者均是文化符號的載體,承載著特定時代的價值觀、審美或社會情緒。
傳統藝術品是文化傳承的核心媒介:中國畫中的 「山水意境」 承載著東方哲學;畢加索的立體主義作品反映了工業時代的思維變革。
虛擬資產同樣具有文化象徵意義:NFT 可承載數字時代的亞文化(如加密朋克系列 NFT
代表早期區塊鏈社區的反叛精神);虛擬地產則成為元宇宙文化的 「物理載體」,反映數字原住民對 「數字空間主權」 的追求。
交易市場的流動性與波動性
兩者均存在活躍的交易市場,且價格受供需、趨勢和投機行為影響,呈現較強波動性。
藝術品交易依賴拍賣行(如蘇富比、佳士得)、畫廊等渠道,價格可能因 「藝術家事件」 等因素劇烈波動(如 2021
年巴斯奎特作品成交價突破 1.1 億美元,創當代藝術紀錄)。
虛擬資產的交易更依賴去中心化平台(如 OpenSea、Blur),價格波動更為頻繁:NFT 可能因 「名人帶貨」
單日暴漲數倍,也可能因市場降溫而大幅貶值;虛擬貨幣的價格更是受政策、技術迭代等因素影響,呈現高波動性。
究竟另類投資品市場的熱度會是由虛向實還是由實向虛?又或是虛實交融——
虛擬資產與藝術品「非實物價值載體」的共性使兩者在數字化時代逐漸融合(如傳統藝術品發行
NFT、虛擬資產被納入藝術展覽),成為跨越物理與數字世界的價值符號。
市場問題的答案,且待市場來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