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歲的世界頂級數學家張益唐,今年回國了。這位學界大佬,在素數研究領域聲名卓著。
他證明了存在無窮多對間隙小於7000萬的相鄰素數對,在數學史上第一次實質性推進解決著名數論難題「孿生素數猜想」,並在與黎曼猜想有關的朗道-西格爾零點猜想上取得重要進展。
但小老頭萬萬沒想到的是,先火起來的,是他的簡歷。
現在人人都知道了,在張益唐博士「畢業即失業」後,他靠著在美國快餐店打了7年零工,才熬到了學術生涯的重啟。
這段經歷,還是張益唐自己寫在他擔任中國科學院大學博導的正式簡歷里的。
有網友調侃,「人生路上果然沒有坦途,數學大咖也免不了打零工」。
張益唐則笑笑,他確實對金錢名利看得不重,主打一個能「過得下去」就行。
今年7月,網友熱議張益唐的簡歷。
闊別祖國學術圈四十餘年後,今年6月,張益唐從美國加州毅然歸國。走得堅決,也是因為,今天的美國「不太好過了」。
據港媒《南華早報》20日報道,張益唐近日接受鳳凰衛視專訪時坦言,在「緊張的中美關係國際政治背景下」,自己這幾年一直在考慮回國發展。
「尤其最近這一兩年……我們很多在美國的華人學者、教授都已經回來了,也有很多人還在考慮,我覺得這是個好趨勢。」
「我的研究領域受影響不大,」他補充說,「但如果你是搞計算機、搞晶元,或者一些跟軍事工業領域有關的,更得特別小心,美國現在這方面卡得很嚴。」
於是,這位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數學系終身教授,舉家歸國,全職加盟中山大學,定居粵港澳大灣區,成為了中國海外學者「歸國潮」中極具分量的一員。
當初聽說張益唐要回國,國內多所大學紛紛拋出橄欖枝。張益唐也回憶道,有些學校都已經初步定下意向了,奈何中山大學「又爭又搶」,成功「截胡」了。
「我說考慮考慮。今年3月放春假的時候,中大又找來了……」他有些感慨地告訴主持人,「這次回來中大還是很仔細的,他們一直等到我登上飛機,飛出美國國境以後,才公布了(任命)。」
飛機降落在廣州的時候,張益唐難以控制地激動,「一位海關工作人員專門登上飛機接我們,我真的很感動。」
「國內好像把我看得很高、很重視。那我能做的,就是我要再繼續研究。」
站在綠蔭間,張益唐說,活到他這個年紀,似乎已是黃昏落葉了,該是隨風落下的時候了。
但小老頭還挺倔,他不樂意。
「我不願意當一片落葉,掉在地上就算了。我不甘心這樣,我覺得我還有我的生命力!」
回國了,張益唐的感覺很奇妙。他說,自己好像又活了一圈,又活過來了似的。
主持人追問他這句話的意思。他回答道,「四十年後,我又回到了起點,回國工作,為國家效力。」
中山大學校長高松為張益唐教授(右)頒發聘書。中山大學微信公眾號
就像他北大數學系的同班同學沈捷說的那樣,張益唐是個「時運不太好」的人。
1991年從美國普渡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後,因缺乏推薦信,張益唐難以在美國找到學術職位,於是在一家快餐店當了7年的會計。
這背後也有地緣政治的影響,那會兒恰逢蘇聯解體。張益唐說,美國人當時很精明,招攬了許多蘇聯知名的數學家和物理學家赴美。那幾年,博士畢業生想在美國找工作都難如登天。
但張益唐沒有放棄,硬是熬了七年,才進入美國新罕布夏大學擔任講師。
此後又是默默無聞了多年,直到2013年一道震驚學術界的驚雷——因發表論文《素數間的有界距離》,首次實質性推進解決數論難題「孿生素數猜想」,張益唐的名字終於享譽世界。
「當時在美國西部專門開了會議,就討論這個問題,把全世界專家都給請去了。我沒去。但最後他們的結論就是,這個問題是不可能做出來的。」
張益唐回憶說,「當我知道他們為什麼做不出來時,我發現這可能正是我的長處,結果我最後把它做出來了。」
那個時候,他已經58歲了,年近花甲。
但他還是覺得,年齡算不上什麼障礙,「科學研究的難度越來越大,所需的時間和周期也會越來越長。我不擔心年齡問題,什麼30歲、40歲,繼續往下做就是了。」
而且,在張益唐看來,數學研究在哪裡都能做,尤其是理論數學,就像在快餐店的會計工作也不影響他思考數學一樣。
「但如果你是做實驗科學、實驗物理的,沒有實驗室和設備,一切都免談…」想到美國,他又慶幸起來,「特朗普政府最近幹了一件事情,他把很多實驗室研究經費都給砍掉了,搞的那些做生物(研究)的人,更是叫苦連天。」
據中山大學介紹,張益唐被聘為中大香港高等研究院首席科學家。
中山大學香港高等研究院於2024年10月14日在香港科學園揭牌,是內地高校在香港的首個綜合性研究機構,集教學、科研、科技成果轉化為一體,重點發展生物醫學、應用數學和人文社科交叉三大領域。
在採訪的結尾,張益唐告訴主持人,「我沒有去想過,我已經多大歲數了,我根本就不管它。因為我這輩子也只能做數學了,那我就繼續沿這條路子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