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15 10 月

中美互征港口費,貿易對抗加劇

中美互征港口費,貿易對抗加劇

據滙豐銀行估計,中國最大的航運企業中遠集團明年可能需要支付15億美元美國港口費。

特朗普政府周二擴大了與中國的貿易戰,開始對停靠美國港口的中國船舶徵收費用。

採取這項醞釀已久的措施是為了對抗中國在商業造船領域的主導地位,幫助重振多年來一直在萎縮的美國本土造船業。

中國交通運輸部已在上周五警告將採取報復措施,宣稱計劃對停靠中國港口的美國船舶徵收特別港務費。這個涉及船舶停靠問題的衝突發生之際,中美貿易關係再度陷入動蕩。上周,中國宣布對稀土礦物採取更嚴格的出口限制之後,美國總統特朗普曾威脅對中國商品加征更多關稅,但他後來緩和了說法。

支持美國對中國船舶收港口費的人表示,中國通過政府補貼獲得了造船業優勢地位,徵收港口費是為了阻止遠洋運輸公司購買中國船舶。

「任何能縮小美中在造船行業上差距的舉措都對我們有幫助,」繁榮美國聯盟的高級經濟學家米希爾·托塞卡說。該組織支持特朗普在貿易問題上採取的許多行動。

新規生效當日,美國還將對進口傢具、櫥櫃和木材加征關稅。對中國船舶徵收港口費是拜登政府時代啟動的一項貿易調查的結果,中國的航運公司擁有的船舶必須繳納港口費。非中國航運企業如果使用中國製造的船舶往美國運貨,停靠港口時也必須繳納港口費。

近年來,非中國擁有的航運公司購入大量中國製造的船舶,這些公司正竭力將儘可能多的中國製造的船舶調離美國航線,以避免繳納港口費。

「船東和運營商們正在調整船隊部署,以減輕收費的影響,」諾頓羅氏律師事務所專門從事航運和大宗商品業務的合伙人烏察夫·馬圖爾說。

航運公司已表示,它們無意通過提高運費將成本轉嫁給客戶。

但批評港口費的人表示,這項收費將降低供應鏈效率,並最終推高進口商品的成本,許多進口商品今年已受到高額關稅的打擊。

「效率降低加上所有需要繳納的費用,將推高成本,」卡托研究所副所長科林·格拉博說,該研究所是一家主張減少政府對商業監管的研究機構。「只是時間問題而已。」

質疑者同樣懷疑這些費用能否真正激活美國造船業,或有效遏制中國造船業的發展,中國造船業近年來已擴大了相對於日本和韓國造船業的優勢。

據BRS船舶經紀公司的數據,2024年,中國製造了全球大型船舶的60%,五年前的這個比例是44%。美國的造船成本最高可達亞洲的五倍。BRS數據顯示,今年到目前為止,中國建造了717艘大型商用船,而美國只造了一艘。

新規定對中國航運公司最為嚴格,它們無法避免繳納港口費。據滙豐銀行估計,中國大型航運公司中遠集團明年可能需要支付15億美元的港口費,滙豐銀行稱,這可能導致中遠集團2026年的營業利潤減少近75%。

中遠集團沒有回應記者的置評請求,但該公司曾在今年4月的一份聲明中表示,美國的港口費「有可能削弱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的安全性、韌性和有序運行」。

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副總裁馬修·富奈奧萊注意到,瑞士航運巨頭MSC地中海航運公司今年已向中國訂購了12艘大型集裝箱船。富奈奧萊稱,從中國購買船舶的航運公司正在「用低成本得到高質量的船舶,而且交付速度快」。他補充說,這也許能抵消美國對中國船舶採取新處罰措施帶來的成本和不便。MSC拒絕置評。

美國對中國船舶收取的處罰性費用雖然不太可能引發美國船舶訂單的激增,但可能會與其他旨在振興美國造船業的努力形成合力。這些努力包括國會一項得到兩黨支持、為造船業提供補貼的法案,但尚不清楚該法案能否及何時取得進展。

一些新資金最近已流向美國的造船廠。

在韓國擁有大型造船業務的韓國企業集團韓華集團去年花一億美元購買了費城的一家造船廠。

該集團最近宣布,其經營航運的子公司已向費城的這家造船廠訂購了10艘油輪和化學品船,這對一家美國造船廠來說是筆巨大的訂單。但由於這是韓華集團內部交易,未必能反映市場對美國造船的廣泛需求。

訂購這些船舶的是韓華航運,其首席執行官瑞安·林奇為這筆交易做辯護稱,有充分的經濟根據這樣做。「我們永遠不會向董事會推薦任何不是最佳實踐的做法,」他說。林奇拒絕透露韓華航運為這些船舶支付的價格,只是說是「市場價格」。

中國已在周二將韓華集團的五家美國子公司列入制裁名單,指責它們「支持和協助」美國在造船業採取的行動。

這項立即生效的制裁禁止中國企業與個人與這五家韓華旗下的子公司開展業務。受該消息的影響,韓華集團旗下的造船部門韓華遠洋的股價下跌了8%。

中國交通運輸部同時宣布,將就其他組織與個人是否參與對華制裁措施啟動調查。

費城的韓華造船廠。對停靠美國港口的中國船舶徵收港口費是為了幫助振興幾十年來一直在萎縮的美國造船業。

特朗普政府在航運上的行動並非只針對中國船舶。所有運輸汽車的外國船舶都將被徵收港口費,只有少數例外。

車企曾遊說反對該項收費,指出這將使得單車成本增加數百美元。避免港口費的一個方法是購買美國製造的汽車運輸船。但航運分析師說,美國的造船業可能需要多年時間才能造出一艘這種船。

「認為這些費用會促使各方訂購美國製造的汽車運輸船,這種想法在我看來極不現實,」卡托研究所的格拉博說。

美國政府還把外國製造的運輸液化天然氣的船舶作為打擊目標(液化天然氣是美國重要的出口商品),但在油氣行業施壓後放寬了相關限制。負責制定新航運規則的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上周五表示,已將一條可能導致液化天然氣出口許證暫時吊銷的規定取消了,該規定要求一定數量的天然氣運輸需要用美國製造的船舶。

記者問貿易代表辦公室的一名發言人,如果沒有暫停出口許可證的威脅,如何執行上述關於液化天然氣運輸的要求,她尚未作出回應。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