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23 10 月

「看著滿院發霉的玉米,想哭也哭不出」

10月13日,河南周口的張先生從玉米地里蹚水回來,褲腳沾滿泥漿。

9月以來,河南出現8輪大範圍明顯降水,平均陰雨日數達27.5天,為1961年以來同期最多。

河南是我國重要的糧食主產區之一,周口是河南第一產糧大市。張先生告訴中國新聞周刊,他承包了約90畝地,其中三十多畝種了芝麻,五十多畝是玉米,「20多天前就熟了,但雨一直下,有的穗上發霉了,有的籽粒長出了新芽」。

類似的秋收困境在黃淮地區多地重演。陝西的華西秋雨從9月2日開始,至10月11日,已持續38天。10月1日至12日,山東出現連陰雨天氣。截至10月13日,山東省農田過濕面積7650萬畝。多地農戶普遍反映玉米減產兩三成,濕糧、霉糧收購價不足每斤五毛。

「看著滿院發霉的玉米,想哭也哭不出」

10月17日,在安徽亳州,玉米已經霉壞,「都冒著煙」。(圖/受訪者提供)

「黃淮海是我國重要的糧食主產區,抓好黃淮地區秋收和秋冬種工作,對奪取全年糧食豐收和夯實明年夏糧生產基礎至關重要。」10月5日,農業農村部黨組書記、部長韓俊在視頻調度會上指出。

隨後,中央財政撥出4.84億元防災救災資金,用於支持河北、山西、江蘇、安徽、山東、河南、陝西等7省受災地區加快開展農機搶收、潮糧烘乾、農田排澇、冬小麥抗濕播種等農業生產防災救災工作。

搶收、搶烘,是擺在農戶面前的兩道關鍵難題。土壤濕度高,傳統輪式收割機容易陷車。農業農村部已成立工作專班,截至10月7日,已按照黃淮地區需求調劑調度24.63萬台能在積水地塊作業的履帶式收割機。

沒有機器,小農戶能人工搶收。但連陰雨下,晾曬、烘乾、防霉成了難以跨過的坎。

中國新聞周刊了解到,河南、山西、河北等地公布了烘乾機糧食烘乾服務點信息。不過,多地農戶向中國新聞周刊反映,「烘乾站大多也是收糧點,只低價收濕糧,不幫烘乾,不想低價賣就只能砸在自己手裡,濕糧問題還是沒解決」。

10月14日,山東菏澤,農戶拉著掰好的玉米在泥濘中艱難前行(圖/受訪者提供)

從爛泥里拽出來的收成

從9月下旬起,張先生每天盯著天氣預報,雨一場接一場,「窪地水深有30公分,機器進不了地,再心慌心疼也只能幹看」。所幸芝麻賣價稍高,為減少被泡壞的損失,他狠下心雇了十餘名工人,日薪80元,連干兩三天,「一點點從爛泥里拽出來」。

張先生給中國新聞周刊算了一筆賬:承包費每畝1200元,一年兩收,分攤後約600元。夏季大旱時玉米地澆了六遍水,電費、柴油和人工近萬元;加上種子、化肥、農藥,秋玉米成本每畝約1300元。

然而,玉米產量和價格都在下滑。張先生說,往年玉米畝產1000至1300斤,收購價約1.1元,今年部分玉米霉變減產三四成,畝產預計800斤,「霉玉米每斤5毛多,潮糧也不過6毛」。他粗算了一下,每畝虧損至少五六百元。

收割成本也水漲船高。張先生稱,往年晴天時,秸稈可回收,每畝收割價二三十元,「現在不要秸稈了,一畝得七八十元」。

不僅是包地戶在泥里發愁,小農戶也在苦撐。河南商丘永城市有農戶對中國新聞周刊說,收割機進不去地,父母花了五天時間,從天亮忙到夜裡11點,終於在10月5日徒手掰完了7畝玉米,「全是用盆在水裡劃著運出來的」。

河南商丘永城,有農戶用盆運出玉米(圖/受訪者提供)

在河南許昌,家裡有四畝地的林利(化名)告訴中國新聞周刊,當地有人搶收時因黴菌中毒,被送至診所急救。自家的玉米也發霉,看著滿院發霉的玉米,想哭也哭不出。最後賣了四毛一斤。而花生僱人成本高,有農戶乾脆放棄,「發視頻讓別人去水裡撈,發芽的就炒菜吃」。

安徽、山東部分縣市亦是如此。亳州有農戶對中國新聞周刊稱,家中玉米減產近一半,發霉後每斤只賣三毛錢,「不賣又怕全爛在手裡」。

「救災資金」怎麼用

除了中央財政撥出的資金,當前,河南省財政安排5000萬元救災資金,當中
3000萬元用於支持各地烘乾機械獎補和秋糧收穫補助。其後追加的2000萬元,用於補貼烘乾和調度農機。山東、山西也分別撥付1.5億元和4000萬元救災資金。

多地市還安排了專項資金。像張先生所在的周口市,還額外安排1000萬元專項資金,投嚮應急烘乾與超標糧食處置。其中500萬元用於補貼參與應急烘乾的各類主體,另外500萬元專項補貼定點收儲企業。當地媒體報道,前者旨在「直接降低農戶烘乾成本,防範糧食霉變風險」;後者則用於「嚴防不符合標準的糧食流入口糧市場」。

10月11日,山東惠民縣也公布,安排補貼資金100萬元給為本地農戶提供秋糧烘乾服務具有烘乾能力的市場主體。按烘乾主體實際收儲烘乾量進行補貼,原則上每噸補貼30元(按享受補貼期間用電量核算)。

烘乾站點的信息容易查到,但多地受訪農戶對中國新聞周刊稱,詢問當地烘乾站後普遍被告知「量太少烘不了」。有的還趁機壓價,玉米收購價從6毛降到4毛多,「還說大豆沒法烘,會損失蛋白」。至於部分願意接收濕糧的烘乾站,烘乾單價甚至超過賣價,每斤烘乾費6毛多,「賣價才5毛」。

中國新聞周刊隨機撥打了河南、河北、山東、山西等地公布的烘乾站電話,接線者均稱不收散戶濕糧,起烘量至少300畝或60噸,重量達標後每斤費用七分到一毛錢不等。

河南省豫東地區一位烘乾站老闆對中國新聞周刊說,目前採取的模式是「收農戶濕糧後自烘」的模式,烘乾塔每天燃料成本高達2.5萬元,小農戶的濕糧收了再烘乾不划算,「賣糧的錢還沒有烘乾的成本高」。他說,烘乾站確實可領取補貼,國慶期間已完成部分統計上報。

「受災的是我們,拿補貼的卻是烘乾企業,他們連我們的糧都不願意烘。」多個受訪農戶認為,救災補貼繞過了真正受災的農戶,流向了擁有烘乾設備和收儲能力的企業。「他們烘乾後能儲存,等糧價漲了再賣;遇上連雨天,我們的濕糧曬不幹,只能低價賣給他們,否則就發霉砸在手裡。」

事實上,早在2023年,河南省農業農村廳就曾明確「誰烘乾、補貼誰」的原則,資金直接發放給擁有烘乾設備的經營主體。相關負責人當時對媒體解釋,此舉「便於他們讓利給農戶,最終讓農戶烘乾時少花費甚至不花費」。

在地方農業部門看來,這樣的安排有其合理性。河南某糧食大縣農業農村局負責人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將補貼發給企業更有效,「群眾沒有烘乾條件,直接發給群眾也不能把濕糧變干,烘乾企業收糧後烘乾,能幫助消化農戶手中的濕糧」。

擺在張先生面前的選擇並不多。自家玉米量不足就近烘乾站的起烘線,即便找到願意接收者,還得額外支付運費和烘乾費。「拿了補貼的烘乾站既不免費也不降價為農戶烘糧,還藉機壓價收濕糧,這不是兩頭賺嗎?」

上述農業農村局負責人表示,補貼並非為了讓烘乾企業獲利,而是通過補貼降低其烘乾成本,促使其收購農戶的濕糧。

按照這一邏輯,補貼成為推動企業收濕糧的激勵手段。不過,上述烘乾站老闆直言:「即使沒有補貼我們也會幹,這就是我們的生意。有補貼後能多收一點,但烘乾和收儲能力有限,也不可能超負荷收濕糧,不然糧食收來,堆在我們這兒也會發霉。」

至於糧價低,上述農業農村局負責人解釋,當前部分玉米含水量達40%,100斤糧要去掉40斤水,烘乾後只剩60斤,按原來每斤一元多的價格,減去霉變等損耗,其實也就五六毛一斤。

連綿陰雨下,帶來了另一門生意。中國新聞周刊致電多家銷售烘乾機的商家,商家稱近日河南、山東等地的訂單火爆,交貨需等待一周以上。

救災機制如何優化?

有的玉米籽粒已發芽成幼苗(圖/受訪者提供)

南京財經大學糧食和物資學院教授錢龍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採訪時表示,黃淮海作為全國重要的糧食主產區,農業農村部已啟動應急機制,組織農機搶收、搶烘,遵循「先熟先收、有澇先收、易損先收」的原則,全力搶收減損。「然而在基層執行中,短期內效率優先為導向的應急機制與長期內農戶個體化、公平的服務需求之間還是有落差的。」

針對「部分烘乾站拒收散戶濕糧」的現象,錢龍指出,烘乾機的啟動存在較高成本。陰雨導致糧食濕度上升,烘乾費用隨之增加,企業因成本與效率考量而設定「起烘量」門檻,從經濟角度看有其合理性,「但從災年救助角度看,如何保障散戶的利益,值得關注」。

他認為,救災工作在應急階段以效率優先,但長期而言,應關注公平與可及性。針對目前財政補貼主要流向設備端與企業端,擁有烘乾設備的種糧大戶、合作社能獲得優先保障,而缺乏條件的小農戶則被邊緣化的現象,要努力實現政策公平,需在結構上調整救助機制,讓小農戶真正受益。

錢龍建議,應推動烘乾設備的梯度化配置,增加移動式、小型化設備投入,或組織小農戶集中烘乾,降低單戶成本。當本地產能不足時,還可對跨區域烘乾給予運費補貼,鼓勵跨區域就近烘乾。

在糧食收儲體系中,國家對乾濕度有嚴格標準,烘乾企業在糧食安全中扮演重要角色。錢龍指出,現實中,部分擁有烘乾設備的規模化種植戶或合作社以盈利為導向,將補貼留在自身環節,而普通小農戶的種糧收益則因缺乏糧食烘乾與儲備設備,面對不利糧情很難自救,導致糧食市場收購價格被進一步壓低。

錢龍進一步指出,這種分配格局或會帶來結構性失衡:擁有資源的種植大戶或合作社具備更強議價能力,而小農戶在救災資源分配中容易被邊緣化,他們可能需要自尋晾曬場地,陰雨綿綿則會引發他們手上的糧食進一步霉變和整體品質下降。更深層的風險在於救災體系信任感的削弱——「政策資源向企業傾斜,尤其是普通農戶得不到財政補助,沒有獲得感,久而久之會質疑政策的公正性,從而影響未來的政策執行與配合度」。

在錢龍看來,在天氣異常日益頻發的背景下,救災機制必須更具前瞻性與韌性。他提出,可從政策設計、執行監督與長效機制建設三方面優化補貼體系。

在政策設計上,應構建精準、多維的補貼指標體系。例如,設立農機搶收補貼和糧食不良品質差價補貼。若因天氣導致機收成本翻倍,政府可直接補貼差價給農戶;對濕糧,可提供價差補貼,降低農戶烘乾成本,讓農戶與烘乾企業形成正向激勵。此外,除了對農戶規模進行分類外,還可以根據受災等級分類,借鑒浙江溫州等地的模式,通過無人機、衛星等對農戶受災程度進行評定,再發放不同比例的補貼。

執行監督方面,錢龍認為,應強化價格監管與公平競爭。對領取烘乾補貼的企業要求公開烘乾價格,對拒收農戶濕糧的行為設立舉報電話或快速響應機制,防止補貼政策在執行中「變形」。

至於長效機制,錢龍建議,應加大農業基礎設施投入,如增加履帶式農機、分級烘乾設備等儲備。同時對農業保險擴容,將「連續陰雨致霉變」等特定風險納入保障範圍,政府給予保費補貼,以提高保險的應對範圍和賠付率,保障農戶收入。

「還要構建應急的聯動機制。」錢龍表示,除了中央層面外,省、市、縣同級的政府之間的聯動也應加強,並強化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對小農戶的帶動與協作能力,「通過集中收糧、統一烘乾,小農戶也能獲得規模效應,既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也提高政策執行效率」。

10月17日,雨仍在下,張先生家的玉米仍未收割。天氣預報顯示,陰雨將持續至20日夜間。張先生冒雨又去地頭,秋風拂過,捲起田間的濕氣與霉味,久久不散。他心疼糧食,又不知如何是好。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