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23 10 月

若開戰炸不炸中國港口?美軍官提「可修複式打擊」

若開戰炸不炸中國港口?美軍官提「可修複式打擊」

美國陸軍AH-64E阿帕契直升機2025年6月停泊在馬里蘭州安德魯斯聯合基地。(美聯社)

若美中發生衝突,美國陸軍雖難以主導戰場,但可透過長程導彈攻擊中國港口發揮戰略作用。不過,一位陸軍國民兵軍官主張不宜全面摧毀港口,而應採取「可修復打擊」,暫時削弱中國的海運能力、避免重創全球經濟,甚至可考慮奪取被中國掌控的第三國港口,作為談判籌碼。

美國陸軍時報22日報導,若美國和中國爆發戰爭,這場跨越遼闊太平洋的衝突主要會由空軍和海軍所主導。陸軍只會以少量地面部隊作為支援,不太可能發動登陸上海那樣的地面攻勢,而其最具戰略價值的貢獻,正是導彈的遠程打擊能力。

陸軍擁有一系列現役或研發中的遠程彈藥,包括較短程的精準打擊導彈(Precision Strike Missile,
PrSM)、泰風(Typhon)戰略中程火力系統,以及暗鷹(Dark
Eagle)遠程極音速武器。這些導彈的打擊距離涵蓋1000公里到近3000公里。

陸軍的打擊目標可能就是中國港口。這些港口對於支援中國艦隊、對台灣發動兩棲登陸入侵,以及維持中國進出口運作都至關重要。美國陸軍國民兵上尉尼多福勒(Capt.
Micah Neidorfler)在最新的美國軍事評論雙月刊(Military
Review)中指出,「美軍聯合作戰準則明確將港口列為攻擊目標,而對美中戰爭的各種預測也普遍認為,中國的港口將是美軍打擊的主要對象。」並補充,「因此,在任何美中衝突中,中國的海運基礎設施都勢必會暴露在21世紀戰爭的破壞之下。」

  炸掉中國港口恐成「慘勝」

問題是,美國仍在許多面向上依賴中國,從iPhone、稀土到美國農民的出口市場皆然;而且不只是美國,全球製造業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賴中國。再加上,這場戰爭勢必會以談判和平收場,屆時恢復戰後貿易也將成為必要之舉。

因此,尼多福勒坦言,破壞中國港口或佔領中國經濟設施並非良策,「陸軍應在衝突期間保全中國的海運基礎設施,以確保戰後仍可使用。」他解釋,中國港口被摧毀後勢必重創全球與美國經濟,那麼任何勝利都可能成為「慘勝」(pyrrhic
victory)。

  僅打擊中國港口設施組件

但此路也並非完全不通。港口是由多個部分所組成的複雜系統,包括起重機、碼頭、鐵路調度站(rail
yards)、油料儲存槽等,當中就算只有一個環節被摧毀,也會讓港口暫時喪失運作能力。

尼多福勒主張,「將這種戰術應用到中國港口,能阻止或削減港口在戰時的效用,以此達到戰略目標,同時在衝突結束後又相對容易修復,讓中國能迅速恢復海上貿易。」而且,尼多福勒認為,由於「摧毀設施組件不會危及港口的長期功能」,也大幅降低攻擊所帶來的升級風險。

至於美國是否真的會攻擊中國港口,仍有爭議。考量到中國擁有全球第3大核武庫,以及能直達美國本土的洲際彈道導彈,是否對中國城市發射導彈,恐怕將是一項政治決策,而非純粹的軍事考量。

  奪取他國中資港口當籌碼

尼多福勒也提出另一個方案,也就是讓陸軍佔領被北京掌控的他國港口,作為談判籌碼,或阻止這些港口被當作軍事與情報基地。根據2024年的估計,有129個項目是中國公司持股或參與營運的。他主張,陸軍大多數的兵力架構都可以用來執行這類策略,因為在太平洋一帶的美中衝突並不需要大量的機動部隊。

他主張,陸軍將有多種手段可以奪取那些防守薄弱的中國海外基礎設施,包括派出特種作戰部隊;若採取較具外交性的路線,則可派遣陸軍外事官與國民警衛隊的雙邊事務官,與東道國合作。

然而,即便如此,此路線仍存在政治層面的複雜性。尼多福勒提醒,佔領中國資產「會觸及這些中國港口所在國的主權問題,美國不能單方面採取這項行動」,而且許多國家,尤其是全球南方國家,不太可能歡迎美國的軍事介入,「由第三方國家軍隊扣押資產會更加實際。」

美國研究中國問題的專家對這些想法持保留態度。美國防務新聞(Defense News)報導, 外交政策研究所(Foreign
Policy Research Institute)中國專家亨利(Lonnie
Henley)點出問題:其一,授權攻擊中國港口並非理所當然的事;其二,美國空軍與海軍本就擁有大量導彈,再多點陸軍的導彈並沒有太大差別;其三,美國及其盟友其實已能封鎖大部分中國的海上貿易,他說,「那麼,奪取第三國港口又有什麼額外好處?」並續指,「我完全沒看到任何好處。」

就連尼多福勒自己也承認,他的構想「並不是直覺上的戰略」,因為從文化上來說,陸軍的思維「總是著眼於在最短時間內取得決定性勝利」。尼多福勒總結說,「如果美國陸軍真的在為一場常規戰爭做準備,就必須認清,任何能長久維持的和解協議,都必須是雙方都能接受的。」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