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把頭髮變白視為年老或壓力的象徵,但日本東京大學最新研究指出,白髮的生成或許並非單純的老化現象,而是一種「身體自我防禦癌症」的自然反應。
東大研究團隊在「Nature Cell Biology」期刊發表成果,揭示頭髮色素幹細胞(melanocyte stem cells,
McSCs)在DNA受損時,會面臨兩種命運抉擇:一是停止分裂並分化,導致毛囊失去色素、頭髮變灰;二是持續增生,最終可能形成惡性黑色素瘤。這項研究首次從細胞命運決策角度,揭開了「白髮」與「癌症風險」間的潛在關聯。
該研究團隊由東京大學教授西村榮美與助理教授毛利康明領導,透過長期追蹤小鼠體內的色素幹細胞活動,觀察這些細胞在不同DNA損傷情境下的反應。結果發現,當幹細胞遭受「基因毒性壓力」(如輻射或化學損傷)時,會啟動一種稱為「老化性分化」(senescence-coupled
differentiation)的機制。此時,細胞透過「p53–p21路徑」轉為無法再分裂的狀態,並退出幹細胞庫,最終導致頭髮失去色素而變白。換言之,「白髮」是身體主動淘汰受損細胞、避免潛在癌化的重要防禦反應。
然而,研究也指出,並非所有DNA受損都會引發這種「保護性白髮反應」。若色素幹細胞暴露於特定致癌物,例如紫外線B(UVB),細胞可能逃避老化分化程序,並持續自我更新、形成「克隆擴張」,這些細胞能抑制老化機制,進而增加腫瘤化風險。研究團隊形容,這就像細胞在兩條路之間做選擇:要麼犧牲自身保護整體,要麼持續增殖、最終走向癌化。
西村教授指出,這項研究重新定義了白髮與黑色素瘤的關係,不應被視為毫無關聯的兩種現象,而是源自同一類幹細胞在不同壓力下的對立命運。他進一步解釋,白髮並非代表健康惡化,反而可能象徵身體啟動了防癌機制,若這套「自毀性保護」路徑失靈,受損幹細胞持續存在,就可能成為癌症的種子。
研究團隊強調,了解這些分子機制,有助於未來發展防癌策略,並為老化與癌症之間的微妙關係提供新視角,「換句話說,白髮不只是歲月的痕迹,更可能是人體為維持長期組織健康而付出的代價」。